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12年8月至10月,太原市晋源区王家坟村出现不同程度的地裂缝,王家坟地裂缝涉及包括朱富生在内10户居民的20间房子,房屋裂缝水平开裂最大10cm,垂直位错最大7~8cm。分析可知,王家坟地裂缝的出现可能是由于当地地下水位下降,地表土层(地层条件)中原来存在的一些薄弱面,受交城断裂的活动诱发而导致。该地裂缝位于汾河西岸汾河Ⅰ级阶地和太原西山断块隆起区交接地带,其特殊的地貌位置对其地裂缝的形成具有定位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西安地裂缝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景明 《地震地质》1989,11(3):85-93
西安地裂缝具定向延伸、多级羽列和成带、等距的分布格局,为水平左旋和南盘依次下落的同步位错。是基底断裂在统一区域应力场作用下,长期蠕动形成的隐伏微细裂缝,在地下水活动的附加作用下显现出来的一系列构造地裂缝。其发生方式为多点双向破裂,发生时间和活动高峰依次由南向北迁移。它们不均匀地蠕滑、时隐时现,有4、20、400和750年四种活动周期,可与渭河盆地的地震活动对应,是区域构造应力场加强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河北平原地区地震地裂缝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河北平原区1970年到2000年大于2.0级地震的地震频发图、震中分布图及震源深度分布图,得出研究区地震发生的特征;同时对研究区的地裂缝活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发现该区构造地裂缝的形成、发育和活动与地震和断层活动有密切的成生关系,地震活动高潮和地裂缝活动高潮相对应,但是不同步。  相似文献   

4.
在调查、分析唐山市古楼庄地裂缝的时空分布特征、活动性及其危害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地裂缝形成、发展的内、外动力因素。得出地表地裂缝生成的主要原因是其地下深处可能存在隐伏活动断裂的活动(蠕动),该活动断裂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震构造—唐山断裂带东支唐山矿F5断层之延伸,而小煤矿采空塌陷加剧了地裂缝的发展,是诱因。从力学原理入手,对地裂缝生成的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裂缝可能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在地震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由于应力的积累和释放,必然要引起震区及附近地区自然界里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气象、地壳形变等方面发生异常变化。如微破裂的产生,引起地声、地光和小震,甚至于明显地在地面上出现构造地裂缝。这些构造地裂缝是地壳受力后的破裂痕迹。是地壳运动的产物。地震发生之前产生的震前地裂缝,我们称为地震前兆地裂缝,或称前兆地裂缝;对  相似文献   

6.
徐锡伟  钱瑞华 《地震地质》1994,16(4):355-364
通过实地考察、槽探和浅层地震探测等手段以及对地质构造和地下水超采环境的分析,详细地研究了大同铁路分局地裂缝带的三维构造特征,指出现今处于发展中的地裂缝带是由东向西扩展的,扩展速率为260~520m/a,地裂缝带两侧的差异升降运动速率达22.1~24.4mm/a,主地裂缝带的水平拉张速率约1.11~11.6mm/a,垂直错动速率0.2~8.57mm/a,左旋错动速率1.87~3.57mm/a。地裂缝带的活动方式为无震蠕滑型,扩展中的地裂缝是一种无震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大量实际观测数据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西安地裂缝在垂直、水平,引张三个方向上运动的时间序列及各种因素在相同时期内变化的时间序列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分析,发现了与地裂缝运动有关的因素。从而论证了西安地裂缝的运动除受地质构造条件的控制外,也与承压水水位的剧烈下降密切相关。利用此方法试图对西安地裂缝研究开拓一个新的途径,从而为地裂缝的理论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镇江大杨林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灾害机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镇江大杨林地区发生的民房墙体开裂、地面裂缝等地质灾害现象,从破坏特征看,应属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地质调查资料,辅以物探(csAMT法)、钻探、槽形钻等工程勘查手段,基本查明了该地区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地质环境背景、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重点分析了岩溶塌陷及地裂缝的形成机制。认为地下水开采是诱发岩溶塌陷的主要因素,并由此引发了居民区墙体及地面开裂,地袁水入渗侵蚀与持续干旱天气促进了农田地裂缝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大同市城区位于大同断陷盆地西北隅,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为倾斜平原,其上发育有御河及十里河,主要有侵蚀-堆积河谷、剥蚀-堆积台原、侵蚀-堆积倾斜平原3种地貌类型,大同市城区主要位于剥蚀-堆积台原,组成台原的物质为中更新世的冲积-湖积物,岩土由不同粒度的卵石、砾砂、中细砂及黏性土互层组成,沉积韵律发育,为典型的河湖相沉积,厚度30 m~80 m.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6年4月21日在山西繁峙县金山铺乡中虎峪村发现的地裂缝进行现场勘察,分析排除了4月代县震群和降雨的影响,认为此次地裂缝是由于2005年7月~8月洪水曾漫过该区域,由于地表水的下渗在地下深部形成空洞,湿陷性黄土在重力作用下,产生局部不均匀沉降而形成。该结果对地震活动的研究和安定民心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陕西泾阳地区的地震活动与冯村水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微震相对额度原理提取微震信息,分析了泾阳震群的活动特征.应用相关分析法探讨了泾阳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冯村水库库容变化和口镇-关山断裂活动的关系,认为泾阳地区的震群活动是构造地震,是区域应力场控制的结果,与水库无关.  相似文献   

12.
研究分析了 1 998年 1月 5日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高陵测点 1 0m地温的变化特征 .1 997年高陵地温呈下降变化 ,1 2月 1 5日地温突升 .该次地震前 1 5天地温升高现象非常明显 ,震后恢复正常 .西安市高压开关厂测点 1 0m地温也从 1 997年 1 2月中旬开始出现上升异常 ,1 998年 1月 1日地温上升速率突然加大 .可以认为 ,高陵测点观测到的 1 0m地温异常是可信的 .  相似文献   

13.
研究分析了1998年1月5日陕西泾阳Ms4.8地震前高陵测点10m地温的变化特征。1997年高陵地温呈下降变化,12月15日温突升,该次地震前15天地温升高现象非常明显,震后恢复正常,西安市高压开关厂测点10m地温也从1997年12月中旬开始出现上升异常,1998年1月1日地温上升速度突然加大,可以认为,高陵测点观测到的10m地温异常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4.
地球电磁感应方法的应用研究在陆地上不断深化的同时,正在向海洋区和大陆边缘扩展,各种电磁方法的观测、资料处理和解释技术正在提高到新的水平,模型和反演技术的研究正在开创一些新的思路,畸变效应及消除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唐大荣  雷炜  彭成 《地球物理学报》1988,31(06):708-712
一、前言 西安市地表出现八条地裂缝带,总体走向N70°—80°E,间距2—2.5 km,长度约3—4 km,最长约8 km,近似于平行等间距展布在城区和近郊区的150 km2范围内,将西安市切割成规则条带,由于不断活动,二十多年来造成的破坏,相当于Ⅳ—Ⅶ度的地震。 1986—1987年,我们用Mini-Sosie高分辨反射波技术,在辛家庙(F1)、小寨(F7)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 西安市地表出现八条地裂缝带,总体走向N70°-80°E,间距2-2.5 km,长度约3-4 km,最长约8 km,近似于平行等间距展布在城区和近郊区的150 km2范围内,将西安市切割成规则条带,由于不断活动,二十多年来造成的破坏,相当于Ⅳ-Ⅶ度的地震。 1986-1987年,我们用Mini-Sosie高分辨反射波技术,在辛家庙(F1)、小寨(F7)  相似文献   

17.
针对闽清梅埔观测井在2009年8月出现的水位大幅突降以及波动现象,通过观测仪器检查和水位值校测、降水和气压资料分析,以及周边抽水等环境干扰因素的排查等,没有找出可能的影响因素.但最后通过对测点附近的深入调查,寻找出是由于观测围墙下的暗沟内出现裂缝导致井水泄露引起水位下降的原因.本项工作表明,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是落实观测...  相似文献   

18.
山西裂谷带地壳岩石波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实验建立了岩石成分与波速的关系,波速和岩石的各向异性,矿物相变在波速曲线中的反映以及实验温度和压力对波速的影响,尤其得到了高温下的新资料.用实验数据结合地球物理、地质资料建立了山西裂谷带与相邻太行山隆起区地壳各层圈的物质组成,对比说明,两构造单元下地壳的岩石组成是不同的.最后分析了盆地下地壳中部的组成、水和环境条件,认为低速带是由岩石部分熔融造成的.  相似文献   

19.
汤坑群井由7口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组成,彼此相距不过几百米。近两年的观测结果表明,这些井都能记录地球固体潮,大部分能记录地震波,但各自的显示特征不同。本文以各井孔的地质-水文地质背景条件与井孔结构特征为基础,对比分析了群井的水位固体潮与水震波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渭河断陷盆地的地壳速度场、介质品质因子等地球物理场的分布探讨了华县大地震的深部地球介质背景。结果表明,华县8(1/4)级大地震震中位于高Q值区和低Q值区的过渡带上,其孕震区是地壳内的高Q值低速区,该地震的孕育与地壳内的低速高导层、地幔上隆、孕震区内的断层及微裂隙中流体的存在与作用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