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凌源自动站与人工站的地面温度对比观测 ,分析了自动站样本的稳定性和误差原因 ,找出了产生误差的相关因子 ,探讨了如何保证资料的连续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2.
自动与人工测温仪器观测地温极值差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门头沟气象站2004-2009年不同温度传感器(自动和人工)在地温测量中得到的日极值差值序列的特征分析发现:地面最高温度月均差值在-2.5~2.0℃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波动,平均差值超标率为17.5%,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地面最低温度月均差值在-0.5~2.0℃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变化,平均差值超标率为3.8%.分析了铂电阻温度表和玻璃液体温度表仪器自身误差和土壤状态、降水等因素对差值的影响.由地温表接触的土壤环境、安装状态、太阳辐射强度、天气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误差比仪器自身原因引起的误差要显著;外部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通过规范安装、改良土壤环境等方法减小或消除.提出了降低人为误差的具体建议,为观测人员正确维护地温表、提高观测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人工与自动站地温观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自动站试运行的一年中各个气象要素观测值与人工站相比较 ,同类观测值间差值均较小 ,能够满足气象资料精确度的要求 ,唯独在地温 (包括 0 cm温度及浅层地温 ,深层地温因无人工资料无法比较 )存在较大差异。太阳辐射强 ,地温增温快的晴天正午时刻 ,其差异大 ,表现为 1 4时自动  相似文献   

4.
利用四川省自动与人工地温对比观测数据对0~320cm地温进行逐层对比分析,发现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逐层地温差异不同,地表温度和浅层地温自动观测数据比人工观测数据偏高。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一致率最高的是160cm地温,达到21%,一致率最低的是80cm地温,仅为6.2%;80cm地温的差值绝对值大于2℃的百分率最高,接近70%左右;地温年值正差异最大的出现在红原,自动比人工偏大达8.32℃。   相似文献   

5.
曹宇 《山东气象》2004,24(1):54-54
通过自动站与人工站在降水量观测差值的对比,对差值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张玮 《河南气象》2006,(3):94-94
盂津站从2005年1月1日起,人工站与自动站(ZQZ-C11型)平行观测进入第2年,正式使用自动站记录观测编报。为确保观测记录和编报正确,个别记录仍需要人工进行判断分析。  相似文献   

7.
陆生兰 《广西气象》2007,28(A01):110-111
通过对2005-2006年上半年融安气象站自动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分析存在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自动土壤水分观测资料应用误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良宇  张艳红  程路 《气象科技》2014,42(5):731-736
根据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实时资料数据库读取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资料,对比同日人工测定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发现白天各时次自动监测数据与人工监测数据之间均存在15%左右的差异。具体针对监测仪器自身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气象局的业务要求,从两种监测方法自身的监测地段代表性、数据测量和换算、监测土层深度、监测时间、土壤水分常数测算、土壤结构变化等多种角度分析数据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认为多种可以估算的差异"叠加"在一起时,对比差异最大可能达到20%左右,加上其他误差因素的影响,实际应用中出现15%左右的差异是可以解释的;选择较长序列的站点实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差异的实况分析。结合业务中常用的墒情等级判断指标,分析数据差异对客观判断构成的数据干扰和数据损失。建议直接利用体积含水量进行业务应用分析,探究全新的自动土壤水分监测数据应用方法,在具体应用中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或指标模型,充分发挥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自动站与人工站观测数据差值综合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孙恒鸿 《贵州气象》2004,28(6):35-39
通过对自动站和一般人工站冬、夏两个季节各要素采样观测数据的比较。对比两种观测值之间的差值。分析形成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自动站单轨运行后,日照观测主要还是采用原有人工方式.每日日照观测后还需进行人工审核.为了减少人工审核造成的误差,提高工作效率,现根据日照审核应注意的主要问题,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实现日照观测的自动审核.  相似文献   

11.
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0年自动站和人工观测气温资料, 对两种气温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 以了解仪器改变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换型后数据的连续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除个别地区以外, 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 季节性和地域性差异不大; 由于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灵敏度高, 所以在日出日落、日气温最高和最低时与人工观测偏差较大; 自动站观测气温与历史序列无显著性差异。自动站可以用于业务, 但需进行一定时间的平行观测, 尤其在西北及高山站更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青海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占峰  张焕萍 《青海气象》2009,(4):37-41,42
根据青海省4个代表站2006-2008年人工和自动站观测的气温资料,对气温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并探讨了两者差值形成的原因,以了解仪器改变对观测数据产生的影响以及为换型后数据的连续使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两种观测方式观测的气温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或略超出允许范围。由于自动站温度传感器灵敏度较高,日出后到日落前气温变化剧烈时偏差较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青海省海西州所属气象站人工与自动平行观测资料,统计分析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要素观测差异,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常规气象要素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自动站气温、风普遍高于人工站观测值,气压、相对湿度自动站观测大多低于人工观测值,没有一个站各要素偏差都在评估允许范围内的;观测仪器结构与观测原理的不同、观测时空差异、观测方式的不同是造成偏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河南省65个自动站在2年平行观测期间人工站与自动站气温(平均、最高、最低)观测资料的差值平均值、差值标准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自动站观测值比人工站观测值整体偏低,但差值集中在-0.4~0.4之间。所以自动观测代替人工观测后,对河南省气温长期观测资料的序列没有太大的影响。排除引起数据变化异常的主、客观原因后,自动站与人工站气温观测资料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比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现有相对湿度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数据是否具有可比较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偏差情况,利用全国保留人工观测的8个国家基准气候站2007—2013年的自动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整点资料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气象站相对湿度的观测结果系统性低于人工观测结果,且随着相对湿度增加,两者系统偏差增大,系统偏差为-5.69%~-0.1%,标准偏差为2.02%~4.71%;夏季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的差异最大且与环境风速有关,在低风速下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差异较大,随着风速增大,差异逐渐减小;气温对相对湿度观测也有一定影响;两类观测逐小时数据未见明显的时间差异;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相对湿度偏差,清晨相对湿度较高时高湿地区台站偏差较大,下午相对湿度低时偏差较小。  相似文献   

16.
对2002年10月1日-12月31日逐日的自动站观测数值与人工观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认为,大多数要素差别不大,对地温等差值较大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结合陕西省气象业务实际,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经过预处理后的2 088组能见度样本数据进行归一化分组和统计,同时对蒲城站290组能见度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二次多项式拟合,得出自动站数据的矫正公式。结果表明:能见度人工观测数据普遍大于自动观测数据,人工观测更容易受人为主观因素如经验、视觉阈值等的影响;自动观测虽然受观测环境局部影响较大,但观测数据的比较性明显优于人工观测数据的比较性;人工观测和自动观测的结果基本没有相互订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陕西省97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和人工站相对湿度观测数据,研究人工观测与自动观测相对湿度对比差值的大小,对比差值的日、月变化规律以及与所在气候区域的关系,同时研究影响对比差值大小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平均相对湿度平均偏低2.28%,对比差值的标准差为3.07%,自动站与人工站对比差值地域差异不明显,但存在日、月际变化;观测时间不一致并不是造成自动站与人工站日、月平均值差异的主要原因,其大小主要与相对湿度大小有关。7.5%的自动站月平均相对湿度有与历史长序列月平均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分析引起自动站与人工观测降水量差异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20.
1引言通过对北安市自动站与人工观测对比分析,发现自动站降水量与人工观测降水量数据存在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分析其出现差异的原因,观测员逐步掌握差异的规律,以便在工作中取得更准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