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了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进行洪涝灾害灾情分析和损失估计的途径,研究了利用这为后一定时期内的遥感影像再现淹没状况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灾害应急的舞台上,一种新的数据来源——自发地理信息(VGI)由于其在海地地震、台风海燕等巨灾中的优异表现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了新浪微博上的台风达维的相关数据,从微博的数量和内容分析两个方面初步探讨了VGI在台风灾情评估中的作用,证明了采用VGI数据分析台风灾情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以对中国的洪涝灾害监测评估为例,介绍了以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洪涝灾害监测评估关键技术系统的工作环境、关键技术流程和技术方法。该关键技术系统以遥感和GIS为基础,快速将多源数据复合、通过网络集成了多种技术成果和数据,进行快速、准确,连续,动态与全天候的洪涝灾害的监测与评估,为有关部门快速了解灾情、制定救灾方案以及灾后规划等提供了重要的痴情支持手段,已在抗洪救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GIS技术和RS技术在环境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主要包括RS环境评估信息的获取和环境质量评估GIS系统的组成,并指出了基于GIS和RS的环境质量评估系统的优越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建立地震灾害损失评估数据库是以ILWIS和PCARC/INFOGIS软件为工作平台。它能支持矢量格式的专题图件、栅格形成的遥感数据及关系表中的属性数据;它还可以实现矢量-栅格转换;而且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作为一个独立的关系表格存贮,并对应于其相关的空间单元。该数据库是以1976年唐山地震的航空遥感资料为基础,主要分3步进行。第一:建立地震区的基础地理数据库,包括:地理坐标、河流水系、县级行政区、公路、铁路和居民点;第二:应用航空遥感数据(航空影象)进行震区建筑物倒毁、生命线工程破坏及场地震害的分类分级,建立地震灾害数据库;第三:在GIS支持下,生成高烈度区包络线,并进行地震灾害据失评估。  相似文献   

6.
本文将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相应的评估模型应用到淮河流域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中,以淮河流域气象灾害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模型为重点研究对象,用矢量图形直观地展现出流域中水系、设施、人文等的分布情况,形成了可视化图文并貌的评估界面,并且把空间分析、专题图设计、模拟分析等功能引入其中,旨在提高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的信息化水平和辅...  相似文献   

7.
地震灾害是我国自然灾害的众灾之首,对震后灾情时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并作出紧急应对,是减少灾情损失的关键。本系统基于SuperMap WebGIS网络地图服务,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灾情的快速采集,实现信息采集、管理,并同步上传地震现场一手资料以供应急指挥统一决策。  相似文献   

8.
王芳  夏丽华 《东北测绘》2002,25(3):12-1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强大的信息管理、空间数据处理分析功能,采用松散耦合式GIS建模方式,在景观格局分析的基础上,对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进行景观生态规划,期望通过对原有的景观要素的优化组合或引入新的成分,调整或构造新的景观格局,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和稳定性,为二龙山水库流域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为可持续的景观管理模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DEM的流域特征提取方法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岷江上游典型流域为例,从该区的Aster影像上提取DEM,利用GIS技术从该DEM上提取流域特征,并划分出子流域,通过实地考察数据和所提取的河网矢量数据对照,表明用该方法提取研究区流域特征是可行并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DEM的洪涝灾害信息提取与损失估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洪涝灾害遥感研究的辅助信息源可以提供两类信息,一是地面点的高程和所处地形部位以及与邻域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背景数据,二是研究区高程-面积关系、高程-容积关系及面积-容积关系等基本关系信息。利用这些背景数据和基本关系信息,结合洪水期遥感图像的解译,可以获取洪水淹没范围、淹没区积水量、水深、淹没历时以及作物受灾程度等灾情信息。本文阐述了这种研究的原理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河流信息识别和提取方法不适用于平原地区城市这一情况,该文基于北京市河流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提取城市水系网络,划分流域边界,并对河流的特征信息进行提取;从城市河流的特征识别、信息提取、空间插值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可以为其他城市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Digital terrain data are useful for a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in mapping and spatial analysis. Most available terrain data are organized in a raster format, among them being the most extensively-use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 of the U.S. Geological Survey. A common problem with DEM for spatial analysis at the landscape scale is that the raster encoding of topography is subject to data redundancy and, as such, data volumes may become prohibitively large.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both data storage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 redundancy of the terrain data must be minimized by eliminating unnecessary elements. To what extent a set of terrain data can be reduced for improving storage and processing efficiency depends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terrain. In general, data elements for simpler, smoother surfaces can be substantially reduced without losing critical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For complex terrains, more data elements should be retained if the topography is to be adequately re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measure of terrain complexity based on the behavior of selected data elements in represen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surface. The index of terrain complexity is derived from an estimated parameter which deno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rrain representation (percentage surface representation) and relative data volume (percentage DEM elements). The index can be used to assess the required volume of topographic data and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data reduction. Two quadrangles of distinct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examined to illustrate the efficacy of the developed methodology.  相似文献   

13.
陈琳  张喜旺  刘剑锋  周建郑 《测绘科学》2013,38(4):28-30,18
本文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大理河流域相关信息,采用水利部部颁标准评价土壤侵蚀风险等级,并与地形特征进行叠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侵蚀风险以中度和轻度为主;坡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坡度越大侵蚀风险区越集中,尤其是强度及以上区域,集中程度达到90%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1000m—1400m的两个高程带内。研究结果可以辅助管理部门进行侵蚀治理决策。  相似文献   

14.
Terrain environment parameters play a vital role in controlling groundwater movement: its recharge and discharge mechanisms. Many earlier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relating terrain parameters and groundwater condition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This study, however, endeavors to spatially visualize the degree of fluctuation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of Ongur, a minor river basin in different terrain units under different seasons (monsoon and summer) for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of time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rast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5.
Terrain environment parameters play a vital role in controlling groundwater movement:its recharge and discharge me-chanisms.Many earlier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relating terrain parameters and groundwater condition using conventional me-thods and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This study,however,endeavors to spatially visualize the degree of fluctuation in the ground-water level of Ongur,a minor river basin in different terrain units under different seasons(monsoon and summer) for three histori-cal periods of time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 raster analysis.  相似文献   

16.
利用决策树和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基于多期Landsat MSS,TM and ETM+遥感图像和其他辅助数据,对1970s以来近40年半干旱的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hange,LUCC)进行动态监测,并利用GIS方法对LUCC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制图.结果显示,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对该地区1976年、1989年、1999年和2007年土地覆盖类型分类可达到较满意的效果;近40年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水体和草地减少,城乡用地持续扩张,耕地大幅增加,林地和未利用地大幅度波动、总体减少.LUCC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和耕地之间,表明农、林、牧用地之间转换显著,且在各个时期的空间分布差别较大.从变化强度来看,土地利用的年综合变化率最大值渐趋增大,年均土地动态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很大,另外在各研究期赤峰市区周边动态度都很大,反映了赤峰市持续性的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GIS与数字地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波 《测绘工程》2000,9(2):6-9
数字地球概念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 ,文章首先介绍了它的形成和内容 ,接着对 GIS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最后讨论了我国发展数字地球的策略及数字地球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8.
水系是具有高度结构化特征的复杂空间数据,在不同水文条件和地形环境下发育的水系形态可以表现为多种模式,如格状河系、羽毛状河系、平行状河系等,使得水系选取具有较大难度。探讨了河流分级(汇流区域特征)、河网结构层次化(河流分布的地理特征)与水系选取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流域的河流自动选取,从河流的局部重要性出发,考虑河流的分级主要基于两点:一是确定选取单元为流域;二是对流域内河流通过等级关系选取高等级河流,同等级间河流根据长度、密度、河流间距离等综合指标进行选取。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环境模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提出了以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手段,用有序数值阵列的方法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新思路,具体阐述了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意义、方法和应用范围。并在建立数字环境模型的基础上,对西藏“一江两河”地区的环境综合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