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The fiscal-disparities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the fiscal problems of many older American central cities neglects the role of property-tax exemptions. This paper, grounded in the metropolitan fiscal setting of Onondaga County and Syracuse, New York, outlines an argument that emphasizes the link between property-tax exemptions, city age, and regional centrality. Central cities are seen as suffering from fiscal burdens imposed partly by their growth as regional cent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when the financial problems of central cities are being examined, these cities should not be treated as fiscal equivalents to other metropolitan political units but that due regard should be given to their particular historical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
刘涛  曹广忠 《地理研究》2012,31(7):1317-1327
城市规模的空间集聚与分散和中心城市影响区域划分是城市体系中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之间相互作用的两个传统研究视角。本文将二者结合起来,提出自下而上考察中心城市影响力的新视角,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从区域和地方两个尺度综合考察了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城市规模的空间聚散特征。基于中国637个城市的实证研究表明,东部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逐渐由沿海向内陆渗透;中部大城市的区域影响力有限,但地区性影响力可以覆盖整个区域;西部大城市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大量的边缘性小城市处于自生发展的状态。对城镇密集地区的考察发现,长三角是中国最成熟的都市连绵区;京津冀、珠三角、山东半岛和辽中南都市连绵区正逐步走向成熟,但城市规模和空间组织特征差异较大;以长株潭、武汉、郑州和成渝等为中心的内陆型大都市区域也很可能较快形成,中心城市间的功能整合、空间优化和区域影响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西部大部分地区可能并不适合发展大都市区域,而应考虑新的城市规模和空间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高速公路流的东北大都市区边界识别与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卓  金凤君  王姣娥 《地理科学》2019,39(6):929-937
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数据分析东北大都市区的空间边界与中心-外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中心城市高速公路流随距离的分布符合距离衰减规律,随规模位序的累积分布符合“二八定律”,但在具体的指标阈值上却表现出显著差异。四大都市区在空间上相连,以较小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区域主要的社会经济活动。沈阳都市区和大连都市区在城镇关联体系中已实现融合;沈阳都市区、长春都市区、哈尔滨都市区间的空间联系则相对松散。高速公路流空间下,各大都市区中心-外围空间结构表现出空间圈层、功能廊道和边界切割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4.
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52,自引:4,他引:48  
都市圈空间结构是城市体系中最综合、最富于变化的热点部分。基于武汉都市圈近年来的统计资料,构建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定量分析武汉都市圈空间竞争与范围的动态性特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存在主要方向,具有时间惯性,空间极化明显;地域空间上经济联系作用强度距离衰减,形成圈层结构分异。从点、线、面组合关系角度,构建节点中心性、通道网络性、范围系统性指标,定量揭示出武汉都市圈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中心城市中心性等级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不均,与交通地理区位紧密相关;主要通道与侍服能力也存在等级层次性,明显形成两城际交通走廊;中心城市腹地范围与自身外向经济联系强度密切相关,受自然地理、行政区划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5.
武汉城市圈城市区位与可达性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武汉1+8 城市圈担负着“中部崛起”的重任,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从空间格局 角度,结合最新的行政区划、基础地理数据库及其统计资料,利用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各城市区 位和交通可达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全省其他县市相比,目前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具有明显区位优势。 在圈内8 个地级市当中,孝感市具有最高的区位指标,而潜江、仙桃、天门等三个省直辖市区位指标较低。城市圈各 城市出行时距沿高速公路与国道以及各级道路呈放射状延伸。城市圈内城市间基本实现2 小时可达。武汉和孝感 市拥有最高的出行时距增长速率,天门、黄石和咸宁市出行时距增长速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其周边交通网络基础 设施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都市乡村发展比较及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乡村振兴与城市发展带动能力密切相关,大都市推进乡村振兴的条件最为成熟。论文选取14个国家中心城市与潜在中心城市,从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采取改进熵权法与Pearson相关分析法,比较分析了2000年以来我国大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挖掘其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含义。研究表明:南方都市的乡村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北方城市,高低不一的乡村发展水平意味着较高的城市发展阶段并不必然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发展。乡村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阶段、地方财政能力、农户生计分化、农业产业结构等因素高度相关,因此,乡村振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推进过程,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基础制订科学的乡村振兴目标与振兴措施;也需要立足农业、跳出农业,一方面通过转移支付保障粮食主产区、传统农区的发展权益,另一方面“接二连三”拓展乡村产业增值空间;尤需打破城乡治理分割现状,在理念、规划、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我国都市圈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中的若干误区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袁家冬  周筠  黄伟 《地理研究》2006,25(1):112-12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珠江三角洲和辽中南等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大城市的地域空间组织开始从单体型城市的简单形态,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诸多城市和地区相互交融形成的都市圈的复杂形态转变。大上海、大北京、大广州、大沈阳等大都市圈的雏形已经初步形成,同时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一些区域性都市圈和地方性都市圈也在逐渐形成。以这些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实施都市圈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一个共识。正确引导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新形势下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指出了我国目前都市圈理论研究和规划实践上存在的一些误区,对都市圈的基本概念、地域本质、形成机理、地域结构与空间形态、类型与规模等进行了分析,为我国21世纪都市圈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围绕核心城市组织的合理的区域分工体系是都市圈功能整合、和谐运作,发挥其空间组织优势的关键,而良好的区域分工往往以城市间职能的互补性为基础。采用对应分析方法,应用SPSS生成点聚图并计算反映职能互补性的统计量——总惯性,对1997年和200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体系特征、格局以及职能互补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0 a间各都市圈以服务业职能为主的一般化职能开始分化,高端服务业职能逐步由一般化职能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并且向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集中。工业制造业职能在京津冀和长三角都市圈由一般化职能转变为专业化职能,在珠三角都市圈刚好相反。同时,工业制造业职能的分工格局在三大都市圈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分工体系特征反映出三大都市圈不同的分工格局,京津冀、珠三角表现出双中心结构的分工格局,而长三角则是单中心结构的分工格局。对核心城市职能互补性的分析显示,京津冀潜在的职能互补性在三大都市圈中是最高的,但是由于产业梯度过大、区域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等原因,互补性优势并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李欣  张平宇  李静 《地理科学》2014,34(6):681-686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垦区是中国耕地规模最大的连片农垦区和第三大区际商品粮供应基地。近年来,随着这一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科学的选择和建设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该区完善区域城镇体系和推进城镇化进程的紧迫任务和现实课题。基于此,应用改进的引力模型来计算县级单位与农场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界定出各县级单位的腹地范围,明确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以各农垦分局为研究单元,研究各农垦分局的碎化程度;通过明确县级单位拥有农场腹地数目,确定各农垦分局的中心城市;结果发现建三江、虎林、富锦、友谊和密山等宜作为三江平原垦区的中心城市;提出通过壮大中心城市的综合实力、推动场县共建和深化对外合作等措施来推动三江平原垦区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广佛产业发展比较及互补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吕拉昌  李永成  王建军 《热带地理》2005,25(2):138-141,160
伴随南中国的区域合作,广佛联手构建广佛都市圈,建立强大的区域中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佛的产业合作是打造广佛都市圈的一个重要方面。文中在对广佛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广佛产业互补开发的原则与对策。建议从广佛都市圈的角度,规划城市与产业;建立合理的产业分工及微观的整合机制;发展多种行业的内部协作关系,实现两地产业互补开发、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开发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通过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开发的作用研究,概括了中国传统区域发模式——“内陆均富”和“沿海先富”及其存在问题,运用西方现代区域发展理论构造了一个以城市为主体的新型区域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2.
基于可达性与数据场的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场能是区域发展"龙头"借助区域联系通道带动外围地区发展的抽象表达,可有效刻画区域发展格局与空间差异。借助ArcGIS软件平台,采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法、k阶数据场等模型,综合测度了长三角经济区区域可达性与空间场能,并揭示了该区域空间场能的空间格局与演变特征。研究表明:①2000年以来,长三角经济区中心城市取得了长足发展,且总体倾于均衡发展;②区域可达性条件不断改善,3 h时间圈的平均通达距离由2000年的81km提高到2008年的122 km;③区域空间场能显著增长且空间分异性显著,分布结构由单核“Z”字型向“多极”网络状形态转变;④长三角经济区空间场能分布格局可适度划分为高场能区、较高场能区、一般场能区、较低场能区、低场能区等5大类型,并呈现出圈层状特征与"两极分化"特征。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ost-census growth of metropolitan areas and large cities in the USSR from 1979 to 1985. The Soviet population continues to be increasingly concentrated in large metropolitan areas and large cities, and although suburbanization occurs within metropolitan areas, a striking feature is that all central cities continue to grow and typically contain the vast majority of the metropolitan population. This reflects the fact that individual large cities continue to loom large, despite policies to limit their growth. Although the growth rates of large cities have slowed, so have those of smaller towns, and a merging of growth rates by size class is occurring."  相似文献   

14.
大城市边缘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具有其特殊性,特殊的区位和特殊的功能定位决定它必须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当前"撤县设区"、"撤市设区"发展大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我国当今城市发展的一个主导趋势。行政区划调整使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发生调整,其边缘区的发展条件、发展背景发生了变化,其发展战略也相应要调整。本文通过揭示新的背景下广州市边缘区增城市的城市产业发展、空间发展、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的战略取向,探讨了大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中部地区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客观上要求生产要素和产业格局在空间上合理配置, 以形成高 效的空间组织形态。面对国内外竞争, 如何构建高效的空间结构, 使之形成富有活力的组织体系, 是“中部崛起战略”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研究结合中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基础及 发展潜力, 指出在现有人口- 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构建多层次、高效运转的都市经济区空间组织体 系是增强中部地区竞争能力的关键。文章在城市中心性和交通运输联系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武汉 大都市经济区, 长沙、郑州中等都市区, 太原、合肥、南昌基本都市区的等级体系与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6.
彭文英  刘念北 《地理科学》2015,35(5):558-564
采用单项指标估测,分析了首都圈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及其限制性,提出了人口空间分布优化策略。首都圈水资源及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限制了人口承载能力,京津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已基本达到饱和,环京津的冀东、冀中地区承载潜力还较大,冀北地区应紧缩开发空间而拓展生态空间。首都圈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及人口发展战略分区为:首都圈北部生态屏障建设区,人口限制发展;中部都市功能优化区,人口控制增长;东部人口产业沿海集聚区,人口鼓励增长;南部绿色空间优化区,人口适度增长。首都圈的健康发展,应实施差异化的土地利用及人口发展政策,整体提升人口承载力,并加大区域统筹力度,科学、合理地引导人口的空间分流和聚集。  相似文献   

17.
张虎  周迪 《地理研究》2016,35(9):1740-1752
金融资源在节点间无障碍流动不仅有利于金融资源更有效的利用,而且对于缓解地区金融资源的供需矛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基于金融等别城市空间作用理论、以长三角城市商业银行异地扩张为例构建城市金融资源流动网络,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和Dagum方法研究各等别城市2008-2014年金融资源的流动程度、流动路径选择和流动协调性问题。研究发现:① 地级市之间流动密度最大,随着时间增长较快,其次是县级市流往地级市,其他类城市间的流动密度相对较小;② 地级市之间的流动呈现“均匀扩散”特征,而地级市到县市之间的流动则存在“条件扩散”特征。省级边界影响最大,其次是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和金融发展水平差距;③ 县级市内部的金融资源流入差异程度最大,各市县城市内金融资源的流入存在“马太效应”的倾向。表明:长三角目前仅仅是地级中心城市之间存在一体化的趋势,中心城市对金融腹地的辐射作用不强,有待挖掘。因此,一方面,宏观层面的一体化政策要做到县市,另一方面,各县市自身(特别是落后县市)也要加大力度改善目前经济金融环境。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区域综合研究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大量出现,为了对这些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问题进行研究,经济地理学应以区域总体决策研究为主要目标,以结构研究为主要内容,在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与发展区域分析方法,研制区域开发模型,经济地理各分支学科应加强联合,共同展开区域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9.
罗小虹  吴旗韬 《热带地理》2014,34(4):561-567
依据2012年广东省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方面的数据,构建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物理学中耦合协调度函数建模法,定量分析了广东省珠三角外围粤东、粤西和粤北12个地级市的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各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3个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各异,省内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也存在一定差距,一半城市处于协调发展阶段。根据各城市经济、社会公平、生态环境的发展现状,将其划分为3种类型:1)经济发展落后于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地区,包括河源市、梅州市、云浮市、汕尾市等,未来在城市发展中重点要促进此类地区人口和产业等要素的集聚。2)经济发展较快但区域差距扩大地区,包括湛江市、茂名市、阳江市、韶关市和清远市,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发展重点要提高中心城市人口的承载力,吸引人口和经济要素同步集聚;同时培育市域副中心,形成新的增长极,扶持县域经济的发展。3)经济发展较快而生态环境保护滞后地区,包括汕头市、揭阳市和潮州市,此类地区未来城市发展要重点加强建设区域性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优化已经发展的城镇地区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Centrallocalrelationsrefertotheverticalpowerrelationsbetwencentralandlocalgovernments,whicharedevelopedintheadministration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