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以国土空间为对象编制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规划,是其他有关规划国土空间开发和布局方面的基本依据。凭借地理信息强大的建库、空间分析、制图、信息服务及管理等优势,可以有效提高区划工作定量化水平、工作效率及科学性和准确性。本文重点阐述如何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并简述了青海省主体功能区的试划方案以及试划区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基于千米格网的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一  张树文 《测绘科学》2012,37(2):60-62,96
本文选择黑龙江省哈大齐地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为研究案例,在区域尺度上基于千米地理格网进行了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的评价。在明确评价指标选取原则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实际,从自然适宜性、生态重要性、开发潜力性和政策调控性4个方面建立了区域城市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方法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了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城市核心和周边地区为最适宜或适宜开发区,面积占4.67%,该结论可直接为区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提供空间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根据《国务院关于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意见》和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的总体要求,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分析技术和手段,以及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全省的国土空间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提出主体功能区试划方案,进而为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奠定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开展常态化主体功能区监测,动态地掌握主体功能区的运行态势,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本研究依托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结合江苏省情,针对江苏省重点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构建了包括4个指标组和14个指标项的监测评价体系框架,并以这套评价体系为基础获取了重点开发区2015年的本底数据,为监测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前后的差异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
<正>"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国土空间开发的战略性、基础性和约束性规划,在各类空间规划中居总控性地位,按照主体功能区战略和规划理念,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是实现"多规合一"、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的重要路径。充分运用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在实践层面推动规划的实施和落地至关  相似文献   

6.
肖金成 《今日国土》2013,(12):27-28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决定》还提出“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强调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为配合我省对主体功能区划分要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管理我省主体功能区划过程中一系列数据,包括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指标项评价数据、国土开发空间综合评价数据、空间分析数据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成果数据等。同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国土空间指数计算、动态试划、成果分析,为政府各部门制定后续政策方案提供数据支持,更好地为我省的主体功能区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樊杰 《今日国土》2011,(11):38-40
针对我国空间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空间开发面临的挑战而推出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不仅是国土空间开发战略,也蕴含着支撑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考虑。因此,规划的编制和发布被相关人士评价为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里程碑意义。但这一科学定位各地未来发展的总蓝图,其诞生的始末是怎样?它的诞生缘何受到世界高度关注?未来如何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生态状况为指标,通过构建生态功能、生态结构、生态胁迫3项指数的生态状态评价体系,对2015—2017年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重点生态功能区总体生态状况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比较明显的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的大别山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局部)、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局部)、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下降趋势较缓。本文对长江经济带范围内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状况作了客观科学的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高精度地理国情信息和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利用数据融合方法系统开展近30年(1990—2020年)国土空间开发强度和格局的变化分析,对比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前后的变化轨迹,并评价了主体功能区实施对其主体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内蒙古国土空间格局开发强度呈现由1990—2010年的加速增强到2010—2020年增速放缓的趋势。近30年人工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42%,人工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自然生态用地大面积减少。自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以来,重点开发区内的人工建设用地仍持续增长,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农业用地面积由增长转向小幅减少,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自然生态用地减少幅度显著下降。研究结果对于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内蒙古”目标愿景的实现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张建宁 《现代测绘》2009,32(6):36-38
本文通过宁夏主体功能区规划地理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介绍了系统实现的既定设计目标,技术平台所使用的评价、划分方法以及制图成果满足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技术规程>的要求,实现了指标评价、类型划分、成果制图的自动化,为规划编制技术人员提供了方便,为宁夏主体功能区的成功划分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
付涛  易宏  吴俐民  李玉龙 《测绘科学》2021,46(6):164-173
为了讨论三类空间的合理划定方法,该文基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与FLUS模型进行三类空间划定研究.以昆明市盘龙区为例,在基于信息熵和优势度对三类空间进行现状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FLUS模型最终划定了盘龙区的三类空间.受相关政策影响,三类空间集中连片度很高,盘龙区2015-2019年土地利用有序,但多样性正在减少.在保障生态空间面积不减、粮食生产安全和城镇集约发展的原则下,经三类空间相互协调,划定生态空间610.13 km2,比现状生态空间增加6.45 km2;农业空间188.93 km2,比现状农业空间增加10.50 km2;划定城镇空间69.69 km2,比现状城镇空间减少16.95 km2.通过对盘龙区进行国土空间规划中三类空间的合理划定,为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发展相互协调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开展国土规划 促进主体功能区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我国借鉴国外空间规划经验和总结国内区域发展失衡教训后进行的创新和尝试,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欠缺导致实现预定目标难度较大。通过分析主体功能区规划与国土规划关系可以发现,当前正在开展的主体功能区规划与拟议中的中国新一轮国土规划在一定程度上是相辅相成的,加强国土规划可以促进主体功能区更好更快地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健全现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市县尺度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方法。该文以主体功能区基本理论为指导,综合地理国情信息中的地表现状数据与DEM数据,结合专题调查与经济社会统计数据等空间信息,利用GIS空间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基于规则的分类模型等技术,研究细化上位主体功能区进行市县主体功能区划定的方法、指标与分类体系、与上位主体功能区的衔接机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功能单元的市县主体功能分区方法和流程。并以榆林市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划定了榆林市42920 km2的市县级主体功能分区。探索将主体功能分区的空间尺度延伸到具体的地理单元,发挥主体功能区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基础性作用,为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在市县层面落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基于地理国情普查监测数据,通过自然生态空间覆盖度、人为干扰指数等指标,结合人口、GDP等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生态空间格局与干扰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区域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与区域人为干扰特征表现出明显的耦合性,地表生态干扰强度空间界线明显,整体上北部、东部的人为干扰指数较高,自然生态空间覆盖度较低,存在从济源至项城的"类胡焕庸线"。该线以东区域,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50%,承载全省64%的人口,贡献全省72%的GDP,是河南省人为干扰指数较大的集中区域;以西区域,则自然植被本底较好,人为干扰程度相对较低,是全省生态保护与维护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6.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项典型多部门群协作工作。本文首先提出并实现基于OGC Web体系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撑平台:将多源、分散数据和模型,通过信息共享和服务,建立主体功能区规划数据库、决策分析模型库,开发主体功能区分析评价、成果管理、规划在线演示可视化等子系统,从而实现"数据—模型—分析评价—可视化"综合集成的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撑平台。实践证明,该平台在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为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支撑平台和各省主体功能区支撑平台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以网格为评价单元,对生态重要性、灾害易损性、水环境容量、可建设用地比例、交通可达性、人口与经济集聚度6项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Arc GIS的空间分析模块进行距离分析、密度分析和坡度分析;利用Delphi法进行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计算适宜性指数并分级,将新沂市空间开发适宜性等级划分为低适宜性、较低适宜性、中适宜性、较高适宜性和高适宜性5种类型,从而进行更为合理、更具计划性的规划,以促进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测绘》2016,(2)
生态功能区划作为区域生态—经济—社会为一体的复合生态系统空间异质性的直观反映,是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保护建设的重要科学依据。目前我国生态功能区划分更多的是区域尺度上的,针对县域尺度的生态功能划分尚少。本文依托先进的RS监测调查技术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中的四川省宝兴县为例,建立了生态功能区划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指标体系,开展生态环境敏感性分析,利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生态环境主导功能,根据生态环境相似性和差异性,划分县域生态功能区划,形成了适合于国家重点生态区县的生态功能区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19.
周阳  田时雨  王淼 《北京测绘》2022,36(3):266-270
利用2009、2018年分辨率为1 m的卫星遥感影像,依据地理国情监测的分类体系,获取了两个年份石家庄8个区县的地表覆盖数据,展示了该区域林地、草地和水域三类自然生态空间要素10 a间的变化情况,并采用生境质量指数、水源涵养指数两项指标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归因于该区域固有的自然地理特征,大部分地区生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GIS支持的常州市区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常州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菲法选择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分析变量,通过主成分分析将其简化为概括性因子,然后采用GIS与统计软件动态集成的方法对其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探讨常州市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