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利用海南岛18个气象观测站1966—2001年逐日20cm口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气象要素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海南岛年和四季的蒸发量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蒸发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海南岛年蒸发量变化呈波动式下降,蒸发量的减少主要出现在春季,冬季和夏季次之。从空间上看,年蒸发量呈东北少、西南多的分布,其大值区主要集中在西南部,小值区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和中部地区。M-K检验说明年与春冬两季蒸发量的变化呈下降趋势且在1994年前后发生突变。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中,日照时数和风速是造成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降水量的影响仅次于风速和日照时数,而气温不是造成海南岛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因子,相对湿度可能是海南岛的蒸发量减小的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2.
精细化的逐时气象资料是气候可行性论证的基础,本文利用河南省5个气象观测站逐日4次定时气温观测资料及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基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模拟计算逐时气温,并以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气温观测资料为例分析观测气温与模拟气温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有效模拟实际气温的变化特征,但考虑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后,"六点"插值法模拟效果优于"四点"插值法,2006—2015年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99,n=73 040);特别是在气温要素没有连续跃变时,利用分段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可以使4次气温观测资料有效转换为逐时气温资料,三次样条函数插值法也适宜于其他连续性变化的气象要素(如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风速等)的逐时模拟,且模拟效果基本不受地域影响;从郑州气象观测站模拟气温与观测气温之间的偏差及其变化幅度来看,计算结果可以满足气候可行性论证对气象要素时间精度的要求和气候应用服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利用吕梁高海拔山区代表站岚县气象观测站1957年-2010年的气温、年(季)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蒸发量等地面气象资料,应用线性趋势函数分析法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岚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显著;降水量的变化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量的减少主要是夏季降水减少所引起。年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年蒸发量则缓慢增加。  相似文献   

4.
嵩县近45a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嵩县气象观测站近45 a(1965-2009年)的小型蒸发皿蒸发量、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相对湿度、水汽压、降水量、风速等观测资料,运用计算气候变化速率以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对嵩县蒸发量的年、季节、月的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各气象因子与蒸发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嵩县近45 a年、季节的蒸发量存在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荤尉地区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量影响程度的灰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新疆尉犁县气象站1995-2004年小型蒸发皿(直径20cm)蒸发量及相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对小型蒸发皿(直径20cm)月平均水面蒸发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温〉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6.
根据新疆尉犁县气象站1995—2004年小型蒸发皿(直径20cm)蒸发量及相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对小型蒸发皿(直径20cm)月平均水面蒸发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气温>日照时数>风速>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7.
基本(准)站气象台站目前采集地面气象资料均采用两套设备。一套是人工观测,通过传统的目测和直接感应的观测方法;另一套是通过地面有线综合遥测仪自动采集每个正点的压、温、湿、风、降水、地温等气象要素。通过对运行一年来自动观测站与人工观测站各气象要素资料的对比分析,找出自动站观测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之间的差异,为气象资料的连续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福泉国家气象观测站新30 a资料(1981—2010年)的小型蒸发观测资料与2014年、2015年自动大型蒸发传感器观测资料进行比较,统计分析了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新旧两种探测技术蒸发量差异比较大,新探测年、月、日蒸发量明显小,夏秋季差异大、冬春季差异较小。重点分析了两种探测手段对实际蒸发量的影响因素及提高蒸发观测值的方法,认为自动大型蒸发传感器数据更准确,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9.
深圳市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量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深圳市1971-2000年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及相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各气象要素对水面蒸发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各气象要素对E601型蒸发皿蒸发量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依次为气温>相时湿度>日照时数>风速.希望从气象因素的角度出发,为区域内水资源的优化调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宁夏鸳鸯湖电厂建立气温、风向、风速60 m梯度及地面观测站,与邻近的灵武市气象站展开为期一年的同步观测,获得实地观测资料。利用两地同步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出电厂所在地气候特点。同时结合灵武市气象站1971~2000年观测资料,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订正得到电厂地面历年气象要素特征值。结果表明,电厂风向和风速特征明显有别于邻近的灵武市气象站。分析结果主要用于该地火电厂空冷系统的安装与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华北平原雾发生的气象条件   总被引:41,自引:9,他引:41  
毛冬艳  杨贵名 《气象》2006,32(1):78-83
根据1995-2000年全国基本气象观测站资料和T106模式内插到全国基本站的各种物理量资料,统计了华北平原12月雾发生前或发生时大气低层部分气象要素的特征,计算分析了气象要素的分布区间与雾发生频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当近地面水平风很弱,相对湿度为80%~90%、温度露点差在2~4℃,饱和湿空气气层处于稳定或者弱不稳定状态以及近地面气温在3~9℃时雾的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2.
黑河春末初夏径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本文利用莺落峡水文站的水文资料和祁连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春末初夏黑河流量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发现4月份流量主要取决于前期降雪、积雪量,其次是当月的气温高低;5,6月流量主要取决于5,6月降水量,其次是前期降雪、积雪量和5月份气温高低。这项工作的目的是为流量预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阳泉市地面气象观测站1955—2011年和平定县、盂县两县地面气象观测站1972—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计算阳泉市、平定县和盂县月、年的热度日(HDD)和冷度日(CDD),分析热度日和冷度日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度日与月、年平均气温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观测环境对气温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元  周国华 《气象》1992,18(12):27-28
引言 地面观测环境的代表性和稳定性是获取代表性气象资料,做好业务服务工作的基础。随着经济振兴和城镇发展,使气象台站地面观测环境发生改变,对观测环境资料的代表性产生影响。观测环境的改变可对气温、降水量、空气湿度、蒸发量、日照时数,甚至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产生影响。本文以盐城市不同县站气温变化差异为例,分析观测环境变化对气象要素产生的影响,说明加强观测环境维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河南省19812016年1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冬小麦观测资料及气象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偏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等,分析河南省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小麦出苗返青期和开花成熟期延长,返青开花期缩短,全生育期缩短。全生育期内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升高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不同生长阶段内各气象要素变化趋势不一致。最高气温与小麦气象产量为负相关关系,最低气温、太阳辐射与小麦气象产量为正相关关系,降水量与不同区域的小麦气象产量相关关系不同。小麦相对气象产量与各气象要素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小麦相对气象产量对各气象要素变化的敏感性不同;小麦生长时期内最高气温升高1 ℃,相对气象产量减少约16.00%;最低气温升高1 ℃,相对气象产量增加约17.00%;降水量减少10.00%,相对气象产量增加约0.35%;太阳辐射减少10.00%,相对气象产量减少约1.70%。  相似文献   

16.
青海省道路结冰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等级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4—2012年10月至次年4月青海省主要公路沿线自动气象站逐时气象资料,分析了青海省道路结冰的时空分布特征,讨论了道路结冰与地面和气温之间的变化关系,以及积雪深度与地面最高温度的关系。分析表明,青海省道路结冰的空间分布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结冰时间主要集中在1—4月。由于道路结冰主要取决于气温和积雪深度变化,而地面温度与气温,积雪深度与地面最高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分别建立了地温和积雪深度预报模型,从而对道路结冰进行预警。根据道路结冰的持续时间,将道路结冰对交通安全影响程度划分为4个气象等级,分别为极严重、严重、较重和轻度道路结冰。  相似文献   

17.
影响蒸发的因子十分复杂,要想准确地确定蒸发速度非常困难。本文仅就甘南州合作观测站1986~1989年6月至9月 E—601型大型蒸发与小型蒸发的观测事实做一些对比分析,并试图用统计的方法揭示其与各丰要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质及相关程度,进而统计建模,为认识大、小型蒸发量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应用广西1960年以来地面88个观测站日平均气温、降水量、相对温度、均风速、总云量等气象资料,以及1970~2001年ECMW F再分析资料850hPa比湿和垂直速度资料,分析南海夏季风异常早晚的广西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偏早,广西地面气温偏低,季风爆发当候广西气候特征往多雨方向发生变化,而爆发之后气候趋于较正常状态;南海夏季风偏晚年,爆发前6候,地面气温高,在季风爆发后5候内降水量较多;南海夏季风偏早、偏晚与广西多数固定月、季时间尺度的气温、降水量的关系无明显增加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052006年许昌市逐日供电量和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供电量和这些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为影响本地用电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别是夏季用电量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5 2006年许昌市逐日供电量和气温、降水、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资料,分析了供电量和这些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温度为影响本地用电量的主要气象因子,特别是夏季用电量对气温变化的反应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