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施德鸿 《地球学报》1990,11(1):138-140
<正> 研究区位于东经114°20′—119°15′,北纬35°00—40°15′,北起燕山山麓,西靠太行山脉,南以黄河为界,东临渤海,地处我国著名的华北大平原,面积13.8万km2,海拔标高100m以下。区内主要有海河,滦河水系,年平均气温13℃,多年平均降水量400—600mm,其中75%分布在7—9月份。年蒸发量1000—1400mm,属于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常形成春旱秋涝。  相似文献   

2.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文地质研究现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世界上近一半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旱问题的影响,因而干旱、半干旱区的水文地质研究多年来一直是世界水文地质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几年来所阅读的关于该方面的近百篇国内外文献资料,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概况、地下水形成机理研究进展、干旱区大型盆地地下水运移所采用的两种模型、环境同位素技术在干旱区地下水研究中的应用、地下水流系统研究进展、地下水数值模拟及管理模型现状、干旱区包水带水文地质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基岩地区开展的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通过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探、抽水试验、水质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该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下水类型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以及基岩裂隙水4类,并总结了其含水岩组富水性;分析了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演化以及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圈定了有集中供水意义的第四系孔隙水富水地段3处,总结了地层阻水型蓄水构造和断层储水构造2种基岩蓄水构造类型。区内地下水质量以Ⅲ类、Ⅳ类和Ⅴ类为主,超过Ⅲ类水标准的组分主要是硝酸盐、总硬度、铁,其次为氟化物等。利用总结的区内找水模型,共施工具有供水意义的水文地质钻孔10眼,总涌水量7017.84 m3/d,可解决近10万人生活和5900多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对于寻找新的供水目标含水层及找水定井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作者提出用降水量、蒸发量、河流径流量表达陆面蒸发量,进一步计算区域地下水资源,这是一种尝试。读者可以利用其它地区有关资料,对这种方法进行验证,看看计算的结果可靠程度如何。  相似文献   

5.
豫东平原水文地质特征与地下水资源及其开发战略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信 《河南地质》1990,8(4):43-47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锡典 《地下水》1991,13(2):79-81
昆明市针对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加强管理措施,进行保护与治理、完善管理体制等方法,有效地控制了由于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引起的一系列环境地质问题,使干涸的翠湖又恢复了秀丽的景色。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泰安市岱岳区花岗岩地区地下水的形成条件、地下水类型、分布状况、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的分析,指出了花岗岩地区供水方向。  相似文献   

8.
肖叶  屈鉴 《地下水》1991,13(3):131-134
本文在简述京津唐地区地下水资源量及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相似文献   

10.
水是维系半干旱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导活跃的因子.由于半干旱地区相对丰富的水资源,导致了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不仅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破坏了半干旱地区土地生态系统。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有利于半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综合分析了半干旱的吉林西部地区水文地质环境与土地盐碱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开发地下水的重要性: 开发地下水或矿产这类自然资源是为了人们的福利而最佳利用它们的一种活动。最佳利用的程度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受下述因素抑制:资源类型,已知储量,耗用速度,补充速度(如果有的话),效益(利用的成本率及其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Tolba,1976)。  相似文献   

12.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开发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的岩溶发育特征、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部丁峒谷地一带,岩溶化程度较高,地下河发育,降雨入渗总量达13. 2×106m3 /a ,水资源较为丰富; 西南部岩溶发育相对较弱,溶洞发育规模不大,仅在局部地区见有表层岩溶泉水出露,水资源较为缺乏。水资源计算表明,全区水资源总量193. 5× 106m3 /a ,而现有开发量仅为3. 2× 104m3 /a ,因此还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在总结水资源开发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堵、引与机井相结合的综合开采方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笔者于1985年往苏丹共和国中部地区,为寻找地下水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的控制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行程约5000公里。从而对该区的自然特征,地质、水文地质概况以及供水和地下水开采利用情况有了基本了解。本文通过介绍苏丹中部地区水文地质供水和地下水开采情况,使人们认识苏丹水文地质概况,及其水资源问题的严重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可靠性、扩展干旱半干旱地区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地下水与生态环境关系进行调查研究,认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目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中对地下水的生态价值考虑不够,是造成地下水资源评价可靠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生态价值的概念,围绕可持续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目标,构建了面向生态的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体系。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系统的观点和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质水量并重、地下水资源与其相关生态环境统一评价的3个原则;通过建立水文地质概念模型、集中参数型模型、分布参数型模型和基于地下水变化的生态环境综合评价4个模型,加上引进水量、水位与水质3个约束条件,以及开发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信息系统的平台,对地下水资源、调蓄能力与生态环境效益进行整体评价与预警。方法体系注重了地下水的资源和生态的双重属性,强调地下水资源与相关生态环境整体评价和预警的一体化,突出了模型体系与GIS技术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相关生态环境评价的有效集成。  相似文献   

15.
方生 《地下水》1996,18(1):45-46
印度干旱、半个旱地区占全国面积46%,降雨量500~1000mm。印度地下水灌区占全国灌溉面积的45%(表1)。80%饮用和生活用水及部分工业用水靠地下水满足。过去40年地下水灌溉,在井数和抽水量上呈戏剧性增长(表1,表2)。从1951年650万ha增加到1992年的3800ha。第8个五年计划用地下水发展灌溉850万ha,超过用各种水源发展灌区1580万ha的一半。预测到1995年柴油机泵井及电井将分别达到500万和1450万眼。  相似文献   

16.
在评价地下水资源时。很重要的是确定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的问题。当前,解析解在水文地质领域之所以广泛流行,在于将实际含水层和复杂水文地质条件加以简化后,它易于用常规的数学模式处理试验资料,在野外也容易获得满意的精度。同时,概化水文地质条件后的计算参数,尚可作为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的数值解的初值,从而使数值解在单元剖分、优选参数以及反求参数这一不适定问题上有实际参考价值。因此,解析解和数值解的有机结合,将对地下水资源评价赋予新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北方基岩海岛水文地质条件独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海岛地下水与海水相互作用过程,然而对包括海水入侵(SWI)和海底地下水排泄(SGD)的水文过程的定量认识比较缺乏。本研究基于2012—2016年我国北方某基岩群岛降水、地下水水位、水质动态监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空间插值和水力学方法,分析了基岩海岛地下水与海水相互作用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降水和开采是影响地下水、海水相互作用的主要因素,地下水水位变化滞后于降水事件约10 d;南岛东北岸、南岸的大部分地区没有发生海水入侵,地下水向海排泄过程较稳定,2012—2016年SGD速率均值为0.2 m/d,向海NO3-N通量均值为81.8 mmol/(m2·d);北岛东南地区是海水入侵的严重区域,地下水水位长期低于海平面且逐年下降,2012—2016年SWI速率均值为0.3 m/d,向陆NO3-N通量均值为69.6 mmol/(m2·d)。分别计算南、北两岛枯水季(2014年4月)、丰水季(2013年9月)SGD水量,北岛SGD水量为3.5×104~4.5×104 m3/d,南岛SGD水量为0.4×104~1.1×104 m3/d。相关结果可为基岩海岛地下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孙绪金 《中国岩溶》1990,9(3):220-230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了邯郸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运用系统理论对该区水资源管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以提供一个在开发利用与管理方面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铜陵市地下水资源特征,分析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条件、现状及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的管理监督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地表-地下水系统水、热迁移转化与裸土蒸发机理研究对于水量平衡以及地表能量转化具有重要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风沙滩地区为研究区,基于原位蒸渗仪长期观测,结合数值模拟,选择2种地下水位初始埋深分别为80 cm(浅埋深)和290 cm(深埋深)的情景,研究了变饱和带水热迁移转化的动力学过程以及对裸土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变饱和带土壤水的运动规律受水头梯度和温度梯度的共同驱动,且在不同水位埋深条件下呈现不同的运动方式;浅埋深条件下,受水头梯度的作用,土壤的毛细上升高度能够到达地表,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在毛细力驱动下向上运移,土壤内部不存在零通量面,温度对水分运动的影响较小,发现当地下水位埋深小于毛细上升高度时,地下水在毛细力作用下直接贡献土壤蒸发;深埋深条件下,水头和温度是土壤水运动过程的关键因素,位于地表以下18 cm以浅土壤内部出现孤立的零通量面,阻止了土壤水的向上运移,导致蒸发量减小。当地下水位埋深大于毛细上升高度的1.6倍时,地下水不再直接参与土壤蒸发,但会间接地影响包气带的水分转化;因此模拟期间浅埋深的裸土累积蒸发量约为深埋深累积蒸发量的4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