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化石埋藏学的核心内容就是要研究不同规模生物化石埋藏的沉积相,恢复沉积环境,了解化石形成和被埋藏前、后的古地理背景。大规模化石记录埋藏学的研究代表着目前国际上发展趋势,重点探索集群灭绝的古地理、古环境与保存作用。中国具有丰富的恐龙化石资源,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命名恐龙属种最多的国家,相继发现了从侏罗纪到白垩纪的若干恐龙化石遗迹或骨骼埋藏点。胶莱盆地发育着完整的白垩纪陆相(莱阳群-青山群-王氏群,130~65 Ma) 地层和沉积记录。早白垩世莱阳群以河流及湖泊相沉积物为主;青山群为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间夹沉积岩。晚白垩世王氏群下部以冲积扇、泥石流和辫状河道相的沉积物和岩石组合为主;中部则为滨浅湖与河流粉砂岩细砂岩泥页岩灰质土(古土壤)韵律沉积;上部和顶部为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砾岩的韵律序列,局部夹玄武岩,反映了晚白垩世末期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已从早白垩世相对湿润和温热的冲积、湖泊环境转变为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胶莱盆地早白垩世的生物群面貌(脊椎动物、昆虫和植物等)与华北北部热河生物群基本相同,除保存少量的小型恐龙(鹦鹉嘴龙)或翼龙骨骼化石外,还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蜥脚类和鸟脚类足迹(群)化石(莱阳群)。诸城晚白垩世王氏群中上部发育集群埋藏的恐龙骨骼化石,已发现恐龙属种10余个,包括3种角龙、3种暴龙、2种鸭嘴龙以及甲龙和虚骨龙等,其中鸭嘴龙占绝大多数(95% 以上)。恐龙化石多为无关联的各类骨骼,少数半关联的小个体恐龙,分选差,混杂堆积。通过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地地层及其沉积相研究,识别出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3种恐龙化石埋藏沉积相、微相类型,其中泥石流相是最主要的埋藏沉积相,代表了晚白垩世中期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和动力机制。莱阳地区王氏群上部和顶部为紫色、砖红色砾岩砂岩粉砂岩灰质土韵律沉积,属于洪泛平原和辫状河道沉积微相组合,代表着晚白垩世末期燥热、干旱的冲积环境。恐龙化石大都埋藏在大型辫状河道微相之下的洪泛平原微相中。化石呈分散或孤立状,有不同程度的磨蚀或破损,关联或半关联者少见,表明经过一定距离的搬运或改造作用。文章最后简述了胶莱盆地以及白垩纪古地理环境、古生态、恐龙动物群的演化或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四川盆地不断发现恐龙化石,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本文以四川省安岳县最新发现的恐龙动物群埋藏特征,初步探讨其环境意义。一、安岳恐龙化石埋藏特征已发现的安岳恐龙化石均埋藏在侏罗系上统上部地层中(图1)。我们重点对顶部马蹄寺和隆家崖化石点进行了发掘。  相似文献   

3.
四川自贡地区侏罗系陆相地层发育,分布面广、沉积连续,恐龙等脊椎动物化石埋藏丰富,并且发现有多个规模宏大的恐龙化石埋藏群,包括著名的大山铺恐龙化石群、伍家坝恐龙化石群和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这些化石群的发现使自贡成为世界上发掘研究侏罗纪恐龙最理想的地区;通过分析荣县青龙山恐龙化石群的主要特征、发掘保护历史及存在主要问题,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原则建议、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嘉荫地区晚白垩世兽脚类恐龙牙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君昌  韩建新 《地质学报》2012,86(3):363-370
黑龙江嘉荫地区是中国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产地,在我国晚白垩世恐龙的研究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该地区曾发掘出土大量鸭嘴龙类化石,是研究大型鸟脚类恐龙尤其是鸭嘴龙类系统分类和演化的理想地区。但相对应于鸭嘴龙类化石来说,兽脚类恐龙化石在该地区的发现却较为鲜见,主要以牙齿的形式出现。本文主要对最近在该地发现的一批兽脚类恐龙的牙齿化石进行详细描述对比,初步研究显示含有霸王龙类、驰龙类、白鲨齿龙、福井盗龙以及可能为新的兽脚类恐龙的牙齿。  相似文献   

5.
浙江白垩纪恐龙化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浙江白垩系朝川组、中戴组、金华组、赖家组和赤城山组等地层中,已发现了数以千计保存完好的蛋化石,而恐龙骨骼化石却很少而且大多很残破。其中,目前能鉴别的恐龙有暴龙类(tyrannosaurs)、伤齿龙类(troodontids)、盗蛋龙类(oviraptorids)、鸭嘴龙类(hadrosaurs)、慢龙类(segnosaurs)、泰坦巨龙类(titanosaurs)、甲龙类(ankylosaurs)和结节龙类(nodosaurs)等,分布在天台、永康、东阳、丽水、缙云、金华和江山等广大区域,说明当时浙江存在过种类繁多的恐龙动物群。根据化石埋藏和沉积特征,在白垩纪时期浙江有诸多气候炎热、四面环山的大小盆地,恐龙多沿湖泊、河流筑巢生息,季节性的暴雨导致山洪泛滥,淹没了恐龙巢穴,因泥沙的快速掩埋封闭,巢穴里的蛋形成化石后保存较好。而恐龙或逃离,或尸骨被洪水搬运散落,所以、迄今除了已发现的4具不完整的骨架化石外,绝大多数是零散的骨骼。  相似文献   

6.
中国剑龙类恐龙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山  彭光照  叶勇 《江苏地质》2015,39(4):530-534
我国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发育、分布广泛,有近百个恐龙化石产地分布,从东部的山东半岛到西部的甘肃、新疆;从云南、四川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已研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210多个。其中剑龙类恐龙化石9属10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华阳龙、沱江龙、嘉陵龙、巨棘龙、将军龙。太白华阳龙化石的发现为剑龙类起源于东亚提供了佐证,四川巨棘龙副肩棘原始埋藏状态的发现使研究人员对其功能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四川巨棘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对认识剑龙类表皮结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中生代陆相沉积地层发育、分布广泛,有近百个恐龙化石产地分布,从东部的山东半岛到西部的甘肃、新疆;从云南、四川到内蒙古和黑龙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现恐龙化石最多的国家,已研究命名的恐龙种类达210多个。其中剑龙类恐龙化石9属10种,包括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华阳龙、沱江龙、嘉陵龙、巨棘龙、将军龙。太白华阳龙化石的发现为剑龙类起源于东亚提供了佐证,四川巨棘龙副肩棘原始埋藏状态的发现使研究人员对其功能和意义有了新的认识,四川巨棘龙皮肤印模化石的发现对认识剑龙类表皮结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首次在山东青岛莱西地区晚白垩世红土崖组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蛋化石呈圆形,其直径为11 cm,蛋壳的显微构造研究表明,它属于树枝蛋类,可能为镰刀龙类恐龙所产。沉积环境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该时期研究区主要为河道—河漫滩沉积环境,适宜的古气候条件是恐龙蛋孵化的理想地区;同时镰刀龙类蛋的发现,预示着将来在该地区很有可能发现镰刀类恐龙骨骼化石。  相似文献   

9.
胡绍斌  刘军平  曾文涛  王伟  夏彩香  莫雄  关奇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13-2023050013
1938年,云南许氏禄丰龙的发现拉开了云南侏罗纪恐龙研究、发掘的序幕,恐龙化石的发现地从云南禄丰一带向外延展,陆续在云南晋宁、元谋姜驿、云南易门夕阳、武定万德、双柏安龙堡等地报道,但目前恐龙化石的报道均集中在楚雄盆地的中部及东部,而楚雄盆地的西部地区未有报道。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滇西祥云地区下侏罗统冯家河组首次发现恐龙骨胳化石产地,对该新化石产地开展初步化石剖面调查和修理,共发现有5层恐龙化石富集层,部分化石保存较为完整,未经过长距离搬运,以原地埋藏保存为主,骨胳化石主要有肠骨、椎体、坐骨及肱骨等。这一发现拓宽了云南恐龙化石的分布范围,填补了楚雄盆地西部无恐龙化石的空白,丰富了云南早侏罗世恐龙化石库,为楚雄盆地西部古环境演化及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10.
鲁东诸城盆地白垩系由下向上包括林家庄组、辛格庄组和红土崖组。下白垩统林家庄组为杂色粗碎屑岩系;上白垩统辛格庄组为杂色细碎屑岩系,红土崖组为砖红色砂岩、砾岩互层沉积夹玄武岩(73.5Ma),为恐龙化石埋藏层位,并与区域上莱阳青岛龙及恐龙蛋化石等产出层位可以对比。诸城地区晚白垩世时期主要为冲洪积沉积环境,辛格庄组上部为洪泛平原粉砂岩—细砂岩—灰质土加积序列,局部夹扇中辫状河砾岩、粗砂岩,红土崖组下部与下伏辛格庄组顶部过渡部位是冲积扇泥石流、辫状河和洪泛平原粉砂泥质砾岩、砂岩加积沉积序列。识别出与冲积扇沉积体系相关的3种埋藏相类型:冲积扇泥石流、洪泛平原和辫状河河道(砂砾岩),前二者是研究区主要的埋藏相类型。所含化石主要为鸭嘴龙的残体骨骼,个体大小参差不等,互相间可叠盖一起,同时也有孤立发育的骨骼化石。高密度、单一种类恐龙残体骨骼化石的沉积、埋藏特征代表了恐龙集群埋藏—沉积事件。  相似文献   

11.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诸城发现第一具恐龙骨架“巨型山东龙”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在诸城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特别是埋藏于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群,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研究发现了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等在内的多种恐龙类型,为丰富我国东部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该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些年来在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及其所代表的恐龙动物群类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深入研究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2.
1997年5月,四川地勘局202地质队在川南进行1:5万区调过程中,在测制洪县石碑乡保罗系自流并组东岳庙段地层剖面时,发现大量恐龙化石。经研究表明,这批化石为距今大约1.9亿年前的恐龙动物群,排列有序地埋藏于低能极浅湖沼环境之中,其中以原始的螨脚类恐龙化石为主,还有兽脚类等其他恐龙化石伴存。古生物学家已把软脚类恐龙命名为石碑供县龙。这次发现的恐龙化石数量大,类型多,保存良好,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罕见的,它为研究螨脚类恐龙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史实资料。四川珙县发现罕见的恐龙化石群  相似文献   

13.
运用埋藏学与沉积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对中国东部晚白垩世具有恐龙化石集群埋藏盆地中恐龙骨骼化石的埋藏地层层序与年代、埋藏骨骼化石特征、骨骼化石埋藏类型及其埋藏成因等进行了分析与总结,并将其产出时代、埋藏相、埋藏特征与国外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与国外相比,虽然化石产出的具体时期有所差异,但从恐龙种群、埋藏相及沉积地层学等方面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晚白垩世全球古环境、古生态及古气候的相似性。(1)中国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可分为早期与晚期2个阶段:早期的Cenomanian期与晚期的Santonian-Maastrichtian期。而国外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事件只发生在晚期,在美洲及蒙古国发生在Campanian晚期,在欧洲则为Campanian-Maastrichtian期的过渡时期及Maastrichtian期。(2)中国埋藏骨骼化石种属以鸟脚类鸭嘴龙科与兽脚类恐龙为主,它们埋藏于紫红色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冲积扇与河流环境;美洲以鸭嘴龙科为主,欧洲与蒙古国的种群各地不相同,都埋藏于紫红色岩石地层中,埋藏环境主要为河流—泛滥平原。骨骼在不同沉积相组合地层中埋藏学特征各异,与古地理、古生态及古环境密切相关。(3)结合盆地中的化石埋藏学特征与盆地演化特征,总结了恐龙化石埋藏类型主要有原地埋藏与异地埋藏,盆地古地理格局变动、火山活动、古温度升高及古地震等事件的综合作用是可能的埋藏成因,并提出了恐龙化石的埋藏模式。此研究为揭示中国东部乃至全球晚白垩世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生态环境及恐龙灭绝原因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材料与证据。  相似文献   

14.
在河南省汝阳盆地原划分的古近系始新统"蟒川组"中新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这个动物群主要以植食性的巨型、大型蜥脚类恐龙为主,兼有鸭嘴龙类及肉食性小型兽脚类、大型肉食龙类为辅的恐龙动物群,经初步研究确认至少有10种以上新属种恐龙,还有大量的恐龙蛋壳、龟鳖类、双壳类、植物类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被称为"汝阳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该动物群代表了我国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早期的恐龙动物群,其分异程度也比以前想象的高得多。而轮藻、介形虫和孢粉等微体化石组合特征、地层叠合关系和区域对比等综合分析,更多显示了汝阳盆地赋存恐龙化石的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中晚期的特征。无疑,汝阳盆地原划分为始新世的"陈宅沟组"、"蟒川组"应为白垩纪,至于是早白垩世中晚期或是晚白垩世早期,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5.
江西赣州盆地晚白垩世茅店组和河口组发现大量恐龙动物化石,且化石分布集中,大多保存完整,尤其蛋化石成窝性较好,排列较规整,属原地埋藏。文章论述了该盆地内恐龙化石赋存的地层、岩性、化石保存形式及埋藏特征等,认为该盆地内恐龙动物群聚集或恐龙化石集中分布在晚白垩世早期茅店组和晚白垩世晚期河口组;茅店组—河口组,恐龙动物化石保存形式具有"单类型→多类型组合共存"和"不同类型恐龙蛋共生→蛋与骨共生"的规律,甚至出现含胚胎恐龙蛋、恐龙骨骼和龟鳖类化石集群埋藏,为进一步探讨盆地演化和恐龙生存环境提供实际材料。  相似文献   

16.
董黎阳  贾磊  王瑾  吴肖春 《地质学报》2022,96(11):3741-3749
天镇地处山西北部,从早白垩世中期开始,区内古地理格局变化频繁,气候逐渐干旱。不断发现的化石材料表明,这一地区在白垩纪时曾经生存有甲龙类、鸭嘴龙类和蜥脚类恐龙。本文报道了该地区新近发现的一个暴龙类恐龙——王氏晋北龙,并对其埋藏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晋北龙为一处于中间演化阶段的暴龙超科恐龙,比雄关龙更晚分异。它的发现,表明天镇地区在晚白垩世曾经存在着一个由甲龙类、鸭嘴龙类、蜥脚类和兽脚类组成的恐龙动物群,其时代可能处于康尼亚克期至坎潘期。埋藏环境分析表明,晋北龙生前环境为环滨湖地带,死后骨架被短距离搬运,异地埋藏于静水浅湖环境中。  相似文献   

17.
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发掘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简要介绍了山西天镇晚白垩世恐龙化石的发现、发掘概况及动物群的特征,讨论了含化石地层-灰泉堡组的时代,认为无疑应属晚白垩世。以晚白垩世晰脚类巨龙科和鸟臂类甲龙科化石为代表,别具特色的新恐龙动物群为一突破性的发现,对它的深入研究,将对晰脚类、甲龙类及其共生动物群的组成、性质、演化、迁徒和动物地理区的划分及探讨白垩纪末恐龙的绝灭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87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博物馆恐龙发掘队在晋宁县夕阳彝族乡下禄丰组地层中,发掘出了一具属于古脚类的云南龙化石,当地村民纷纷前来围观。有村民告诉发掘队,这种骨头化石在木杵榔村青龙山也有,在村民指引下,果然在一小冲沟里发现了恐龙骨架化石,经几天挖掘,揭露出两具纠缠在一起的恐龙化石:一条兽足类恐龙正咬住一条古脚类恐龙的尾巴。其兽足类恐龙属双嵴龙。虽然双嵴龙化石早在1942年就在美国的亚利桑纳州下侏罗统地层中已有出土,但在亚洲则是首次发现。分类:蜥臀目(Saurischia),兽脚亚目(Theropoda),腔骨龙超科(Ceolophysoidae)。特征:…  相似文献   

19.
山东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化石埋藏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诸城是中国以晚白垩世大型鸭嘴龙类为主的恐龙化石产地。本文从化石埋藏地地质背景、埋藏沉积相与古水流、骨骼化石分布、改造与聚集特征及分类学、骨骼化石微观组构和埋藏模型等方面,系统阐述了诸城晚白垩世恐龙骨骼化石埋藏学特征。诸城晚白垩世晚期(火山岩长石Ar-Ar年龄为76.2~73.5Ma)恐龙化石主要集群埋藏于冲积扇泥石流(DF)、洪泛平原(FP)与辫状河道(BRC)沉积层中,化石密集、成层分布,但残体骨骼层内骨骼化石大小、形状混杂、疏密不均、属种的单—以及残体骨骼大小、形状和规模不等,多数骨骼化石为不完整的长柱状、板状形态,骨骼呈定向排列,具有短距离搬运、异地快速埋藏及集群埋藏特点。沉积物及薄片分析显示,诸城恐龙生存及骨骼化石埋藏的环境为半干旱—干旱气候条件。埋藏—保存模式可概括为:恶劣的生存环境—恐龙批量死亡—遗体腐烂—骨骼被洪流或泥石流冲刷、搬运至目前沉积场所—快速掩埋—浅埋藏成岩—地壳抬升暴露。诸城恐龙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为我们了解和恢复中国华北地区晚白垩世时期的古地理、古环境和古气候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从浙江天台白垩纪蛋化石复原恐龙类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浙江天台盆地白垩纪地层中,已发现了甲龙类及慢龙类等恐龙骨骼化石及数以千计的蛋化石,其中许多为恐龙蛋化石。根据国内外相同类型的蛋化石中迄今已发现的恐龙胚胎化石研究成果,可大致确定其中一部分蛋化石分别是由鸭嘴龙类、巨龙类、慢龙类、盗蛋龙类、伤齿龙类和暴龙类等恐龙所产。并发现鸭嘴龙类、巨龙类和慢龙类的圆形蛋、副圆形蛋在数量上占绝大多数,盗蛋龙的长形蛋和伤齿龙的棱柱形蛋较少,暴龙类的巨型长形蛋最少,从而反映了他们各自在生态金字塔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