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选用了红山地震台DK-1测震记录仪记录到的1987年-1990年Ms≥4.8地震共1164次,这些地震分布在全球各个区域,我们参照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编篡的<<中国地震台临时报告>>中的震级以及有关资料,对红山地震台所测定的面波震级Ms进行了对比,讨论。结果认为红山地震台以往测定的面波震级基本合理,对于6级以上地震震级相对偏差较大;通过震中距△分区间深入研究,我们给出了每个区间的面波震级台  相似文献   

2.
1997年9月三水地震震相特征与发震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纯清  梁劳 《华南地震》1998,18(1):130-134
1997年9月广东省三水市发生的ML3.7、4.4级地震因震中烈度比同等震级的其它震例偏高许多,而且多个台站均记录到长周期振动规则的正弦形面波而特别引人注目。精确测定了这组地震的震源位置,得到震源深度约等于1km;对比分析了震相记录特征、震区周围的历史地震活动及地质构造背景,认为这是一组罕见的低震级高烈度震例,其发生可能与震中附近的F7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3.
1997年8月份华北地区M_L≥3.0地震动态根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7年8月份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10次(见附表),其中震级最大的是8月9日12时14分发生在黄?..  相似文献   

4.
根据古堡-里克特<<全球地震活动性>>一书未公开发表的手稿记录的1902年新疆喀什地震与1906年玛纳斯地震震级资料,严格地按照古登保震级计算公式和程序,对这两次地震震级进行了复算,并指出现今所公开发表的强震目录中其震级间差异的原因。认为:1902年8月22日新疆喀什地震震级取MS=8 1/4,1906年12月23日玛纳斯地震震级取MS=7.9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1997年上半年全世界共发生Ms≥6地震41次,其中Ms≥7有3次,成灾有13次。全世界死亡人数总计为2742人,伤8373人;经济损失为4亿 ̄8亿美元。主要灾害地震发生在伊朗、巴斯斯坦、印度和我国新疆伽师地区;从全世界范围看,1997年上半年地震灾情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6.
从位错模式出发,应用断裂力学的成果,作者在世界上首次导出了体波震级m_b,环境剪应力值τ_0(或构造剪应力值,或初始剪应力值,而不是应力降)和地震矩M_0之间的依赖关系式。这个公式提供了直接利用震源参数大量计算构造剪应力场量值的可能性。作者认为构造剪应力场是控制地震发生的主要因素,即出现高应力值地震的地区是容易发生强震(M≥6.0)的地区,是地震危险区。作者计算了1987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境内所有m_b≥3.8地震的剪应力值,并据此划出了未来三年内我国大陆地区的强震危险区,同时给出了震级范围。1992年4月—1994年1月31日,中国大陆地区共发生9次M_s≥6.0的地震,其中有8次落在事先划定的危险区内,只有1次在危险区外。  相似文献   

7.
论三水地震的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魏柏林  郭钦华 《中国地震》1999,15(3):247-256
1997年9月23日和26日,在广东省三水相继发生ML3.7和4.4地震,由于这两次地震震源浅,具有震级小,烈度高和地震面波发育的特征,因震中位于盐矿开采区,震源深度与盐矿开采注水-抽水深度接近,故震源机制解表明该震为一次沿F7断上滑错动的正倾滑型地震,显著,这与盐矿注水-抽水采盐有着成生联系。由于注水-抽水极盐使开采地段产生一定规模的采空区,注水沿F7断层的渗透所产生的孔隙压降低了有效正应力,加  相似文献   

8.
1997年第四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高水平。6级以上地震频度不高,但两次7级以上地震面波震级偏高。中国西藏地区发生玛尼7.4级地震。地中海地区中强地震活跃。全球发生较大的深源及中深源地震7次。  相似文献   

9.
1996年7月全球M≥5.0地震动态根据地震学合作研究会(IRIS)地震数据管理中心提供的资料,1996年7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81次(见附表),其中M≥6.0地震10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米纳哈萨半岛,震级为6.9。本月未发生7.0级...  相似文献   

10.
国内外震情     
1997年9月份华北ML≥3.0地震动态根据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1997年9月华北地区(33.0°~42.0°N,111.0°~125.0°E)共发生ML≥3.0地震10次,其中最显著的事件是9月18日黄海4.8级地震(见附表)。本月地...  相似文献   

11.
浅谈芦山地震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运泰  杨智娴  张勇  刘超 《地震学报》2013,35(3):285-295
地震序列是对地震现象的回顾性描述,只有在地震序列结束后它才有可能被确切无疑地判定.鉴于龙门山断裂带或地震带的整体性、统一性和系统性,不可否认在其西南段发生的芦山地震是与汶川地震一样的同属于龙门山断裂带的事件.鉴于芦山地震的震源位置、震源机制、震级大小和破裂区覆盖的范围,目前可认为它是汶川地震迄今最大的余震.鉴于地震序列的判定是对地震现象的唯象的描述,有相当的任意性,对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的"讨论"实质上是在根据经验判定地震的类型,即使目前看"主震说"提出的4条"论据"明显缺乏说服力,"余震说"比较有说服力,但最后都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有可能"定论".作者认为,相对于需要等到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才能"定论"、甚而在地震序列结束之后未必能"定论"的芦山地震究竟是"新的主震"还是"汶川余震"问题,应当更为关注芦山地震的发生引出的一些重要的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与防震减灾问题.  相似文献   

12.
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前的中源地震活动特征,与唐山地震前的特征进行比较,发现:3次大地震前曾发生6或7次h≥60 km的中源地震,且"大震前中源地震活跃的时间跨度T"约5年或5年多。这是大震前中源地震活动最主要的两个特征,包含了孕育大地震的一些重要信息。其他特征还有:中源地震的活动—平静交替、临近大地震前的地震平静、呈条带分布和(或)地震空区等特征,这与大震前壳内地震活动性的一些特征类似。  相似文献   

13.
从灾害链角度讨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增建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6):1394-1395,1481
1920年12月16日海原发生8.5级大震。在该年前期,冀、鲁、豫、晋、陕五省大旱。与大旱有关的副高,其边缘引张环作用于旱区西边,对海原大震有中短期促发作用。临震前有西伯利亚寒潮传出的脉动触发了该大震,待寒潮大风来到震区时已在震后一天。这对灾民也是一种附加灾害。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阐述了大地震纪念馆在科普教育方面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需要加强社会公众地震危机的意识教育,特别是需要从对中小学生关于地震灾害自救意识开始进行培训。同时,就地震专业人士而言,也有责任兼顾科学研究与公众科普教育。相比较日本在这方面的工作与经验,我国需要大力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希望本文能对中国防震减灾工作的普及起借鉴和推进作用,使得社会公众更加理性地应对灾害。  相似文献   

15.
以物理模型为指导开展中尺度地震预测试验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震源物理的研究进展表明:地震预测工程不仅是高科技问题,更重要的是需要以正确的物理模型作为指导。地震预测试验场的研究可以从气象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矿山地震和瓦斯突出的研究中获得许多启示。在今后的十年中,要注意流体,特别是超临界流体在地震成因中的作用。地震试验场应有明确物理思路,形成多种物理方法的实质性格局,改变自由进出、过于分散的情况。建议除在京津、川滇等建立构造地震预测研究试验场外,还可以利用矿山、火山作为中尺度地震试验场。  相似文献   

16.
抗震设防水准是决定抗震设计效果的主要因素,文章就此进行商榷,并提出修正建议,认为应提高抗震设防水准。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1月1日青岛崂山3.6级震群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1月1日青岛市崂山区王哥庄境内发生3.6级震群,震中区强烈有感,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崂山区、青岛市区大部分区域震感明显。本文从震群监测、地震影响、地质构造、序列时空特征及趋势判定、地震应急等方面概述该震群。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2002年7月23日南黄海Ms4.9地震的地震参数、地震影响、地震应急、地震预测,以及震源区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等情况。  相似文献   

19.
统计了1900年以来全球约2200次6.0级以上地震,将数据分为ABC3类,并给出了大震轻灾类地震的定义。对大震轻灾类地震进行提取,结合全球地震带的分布情况,划分国际大震轻灾类地震分布区域,给出国际大震轻灾类地震分布图。该图将全球划分为7个大震轻灾区域,初步分析,这些区域主要位于欧亚地震带最西段、印尼苏门答腊及附近海域和印尼班达海附近,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南段、北段和南美秘鲁智利一带。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月16日汕头澄海ML4.2级地震活动与应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2004年1月16日广东汕头澄海4.2级地震的影响情况,分析了震中区及附近的地震构造特征。对此次地震现场应急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从中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