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381年夏季航次工作片孑曾施放大型箱式取样器必冲洗并准漆施放海底电视水刁一部习③施放Mark皿型CTD水下部分郑摄民二_魏返含镣播琳隆嫂熬监崖薰蘸鑫豁举珍终磷攀攀攀蒸馨彝蒸簇羹攀纂念巍筷忽狠粼熊熊忿滋瀚策璐瀚然蘸鬓鬓瓣撇蒸骥鬓罄夔篡黝熬黝公阳氏年瀚桃囊瓣擞磁撇麟璐(翻婆娜麟麟熬潺巍翁麟钱瘫)鬓蘸孩盛狠轶数擞裸淤麟簇邵澎斗艇终器汤滋泌洲赞犷咚鱿井袭黝瑟哭乏淡毋今淤出触要咭粉娅以弓妈澎双双叙七纂摧黝鬓撇然簇撇举瀚努墓肆摊娜麟热娜汾架纷那终班欲多袋洲奋‘~一一~汾袋翻粥承瑟整岌茹嫉资端豫嘿瘫巍蘸瓤岌燕蘸瘾蘸撇器潺…  相似文献   

2.
3.
位于陆海交汇区的河口潮滩对台风作用的响应极为敏感.台风大浪极可能构成河口潮滩沉积过程的快速变化,进而不利于潮滩保护、开发及利用.基于此,本文利用200509号"麦莎"台风作用前后长江口南汇潮滩采集的沉积物样品及水文资料,探讨台风高能事件作用下河口潮滩动力沉积过程及其主控因素.结果表明长江口潮间带不同区域沉积作用对于"麦...  相似文献   

4.
为查明渤海中南部(含黄河口三角洲地区)沉积动力特征和工程地质条件、为石油开发和港湾建设等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继1980年9月中美对长江口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调查之后,中美又一次合作对渤海湾沉积动力学及工程地质进行专门考察研究,以期取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一次中美联合调查是美国俄勒岗大学与山东海洋学院首次对渤海湾和黄河口地区进行沉积动力学及工程地质调查研究,历时三年。自1985年5月为调查的第一航次,从黄河口到附近-20米水深先开展调查,1986年和1987年每年出海调查一个航次。用山东  相似文献   

5.
6.
长江口悬浮体的运移格局及其沉积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中美海洋沉积作用联合研究”调查中三个航次所获得的长江口区悬浮体资料,进行了悬浮体浓度、成分的分析及运移通量的计算,得出长江口悬浮体浓度普遍高,向海递减,东经122°20′—123°00′是悬浮体浓度由高到低的转折带;悬浮体由可燃和不可燃两部分组成,石英、云母等碎屑矿物在长江口区富集,向海迅速减少;在口门附近有大量的凝聚体存在;悬浮体往东南输送入海,北港为悬浮体入海的主要通道,悬浮体在长江口区经历着悬浮—运移—沉积—再悬浮—再运移—再沉积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6,自引:5,他引:36  
为探讨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在长江口南汇东滩沼泽和邻近的光滩上进行了近底层流速、波浪、悬沙浓度、沉积物粒径和滩面淤积速率等对比实验,并在九段沙潮沼中做了两种先锋植物黏附悬沙的实验.结果表明,沼泽和同高程的邻近光滩近底层平均流速的比值为0.16~0.84;两种环境平均波周期、平均波高和平均悬沙浓度的比值分别为1.4,0.43,和0.71.波浪传入沼泽后,一方面波高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变得规则有序.海三棱草和草两种先锋植物群落黏附的悬沙分别达到298和40g/m2.由于水动力降低和植物的捕沙功能,细颗粒泥沙易于在沼泽中沉积下来,导致沼泽环境沉积物明显较相邻光滩细;沼泽中沉积速率加快,侵蚀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水下三角洲采集的两个柱状样放射性核素137Cs分析表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137Cs剖面中均存在清晰的最大蓄积峰,与1963年的137Cs散落沉降相对应,剖面中同时存在可对应于1959年的较清晰的次级蓄积峰,由此计算得到1959-1964年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的平均沉积速率为2.4~4.8 cm/a,1964-2006年减小到1.4~1.8 cm/a。反映出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整体淤积速率有很大程度的减小,很可能是三峡蓄水导致流域来沙量大幅度减小所致。虽长江口水下三角洲各处淤积速率减小程度不同,但降低的速度很快,表明长江三角洲发育已出现重大变化,水下三角洲局部地区已观察到侵蚀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长江口外现代水下地貌与沉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讨论了长江口外现代水下地形地貌与沉积结构、构造特征。 地貌形态为一向东南扩展的现代水下三角洲舌状体。其北部在苏北沿岸流及波潮流的作用下正受改造而破坏。 在长江口外60m深处,发现低海面长江入海古河口。从而推论冰后期海侵在该处有过停顿。 调查区由西向东,沉积物可分成四个带。Ⅰ,粉砂—细砂带;Ⅱ,粉砂质泥带;Ⅲ,砂—粉砂—泥带;Ⅳ,残留砂带。  相似文献   

11.
根据中国地质矿产部南海地质调查指挥部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测所签订的联合调查南海地质技术合作协议及1985年3月中美双方工作会晤主要精神,中美联合调查南海地质第二阶段海上调查工作于1985年12月30日胜利结束.这次海上调查分两个航次进行.1985年10月19日中方《海洋四号》和美方《康拉德号》抵达蛇口港,20日双方进行了人员交流(三位美国科学家上中方船,三位中国科学家上美方船)和设备交换.21日两船离开蛇口赴调查区开始第一航次的调查,至11月29日结束双船地震作业,历时29天.在南海陆架、陆坡、深海盆完成了20条扩展排列剖面和两条合成排列剖面.在进行双船地震工作的同时,进行重力、磁法、测深和声纳浮标等项测量.  相似文献   

12.
高抒 《海洋学研究》2021,39(4):1-10
长江入海物质在东海内陆架水域形成了大规模泥质沉积区。内陆架泥区具有细颗粒沉积物和有机质的源/汇双重特征。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泥质沉积过程 产物关系、泥质沉积在生态系统动力学中的作用、泥质沉积碳库增量潜力,是区域性沉积动力学的3个前沿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长江河口泥区未来演化趋势、泥区沉积物重力流形成条件和过程、泥区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与初级生产及低氧水层的关系、泥区消浪作用及其机制、颗粒态有机质衰减曲线(或曲线族)、颗粒态有机质碳库增量潜力等。其研究需要海洋观测站网在底部边界层、水层、新型数据上的支撑,以满足数据分辨率、连续性的要求。底部边界层连续观测将有助于重力流、泥区消浪作用、湍动影响下的沉积物起动曲线族等问题的解决。水层观测将有助于有机质衰减系数的研究,进而获得有机质埋藏率、浅层天然气、有机碳库增量等问题的答案。一些新型数据含有物源、沉积体特征和演化的大量信息,此类数据的获取将依赖于观测技术的突破。  相似文献   

13.
中美热带西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合作研究第三航次科学考察工作,于1987年9月20日在广州启航,1987年11月9日结束,历时51天,航程11,000余海里,圆满地完成了第三航次考察任务,获得了大量资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参加第三次考察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中方有48名,美方有15名,考察海区为18°20,N─01。30′S,122°─165。E的热带西太平洋海域。观测了276个XBT站和157个 CTD站,在这些测站上同时进行了海洋生物学中26个要素的观测,并且回收施放大洋长期锚碇浮标各一个,布放漂流浮标6个,多普勒声学海流计测量7000余海里,本航次增加了氟利昂取样,还收集了中、西太平洋热带区域的大量气象情报资料。 在上述观测项目中,测量和取样的深度首次达到5,009米(前两航次为4,500多米)水深大于4,000米的深水站平均测量深度为3,950米(第二航次为3034米)水深小于4000米的测站,平均测可到距海底189米的深处(第二航次为518米)。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阳离子浓度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本文根据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试验和长江口一年的实测阳离子浓度资料,分析了阳离子浓度对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沉积的影响。文章指出,细颗粒泥沙动水絮凝存在絮凝最佳离子浓度,对长江口悬浮泥沙,该浓度约为170×10(-3)mo1/dm3;在阳离子浓度相同的水体中,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更能促进细颗粒泥沙的动水絮凝沉积。文章分析了长江口阳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与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的关系后指出,长江口南槽阳离子浓度受径流影响,洪季浓度低,枯季浓度高,但8~9月高温高盐的台湾暖流逼近长江口时,口门附近的阳离子浓度明显升高。文章指出,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最佳阳离子浓度恰好位于拦门沙滩顶,170×l0(-3)mol/dm3阳离子浓度等值线通过最大浑浊带的核心。文章认为,长江口阳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沉积强度和沉积部位,对拦门沙的发育及冲淤变化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东海长江口外现代沉积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海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活动区,近些年来,随着东海石油和天然气的发现,更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关东海油气形成的问题,亦是人们所关注的.过去人们对东海近代沉积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海底沉积物类型、来源以及分布规律等方面.而对有机质地球化学研究较少.我们趁参加1980—1981年“中国-美国长江口及东海陆架沉积作用过程”联合调查的机会,在长江口和东海陆架上,共取了18个现代海底沉积样品(图1),进行了石油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虽因样品数量较少,认识上尚存在片面性,但为今后进一步对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崇明东滩不同植被带沉积速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7年丰水期、枯水期在崇明东滩芦苇带、藨草带和光滩采集的6根沉积物柱状样,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和过剩的210Pb和228Th及7Be活度的垂向分布特征,探讨了由陆地向海洋不同植被间的沉积物粒度变化规律。依据恒定比活度沉积速率模型,估算了不同时间尺度的崇明东滩芦苇带、藨草带和光滩的表观沉积速率。结果表明:3种核素示踪的崇明东滩的表观沉积速率都随潮滩植被的不同从陆到海方向逐渐降低,同时依过剩的210Pb和228Th,7Be的次序而增大。由过剩的210Pb和228Th计算的夏季沉积速率比冬季的稍高,而由7Be计算的夏季表观沉积速率则明显高于冬季的。结合沉积物粒度的时空分布和这些核素的大气通量,对利用这些核素测定潮滩沉积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现代沉积速率和沉积过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报道了笔者于渤海湾采集的9个柱样品,用~(210)Pb法测定的现代沉积速率;~(210)Pb剖面揭示出人类和自然原因所产生的沉积事件。并对该湾的沉积过程进行了探讨。 海河口844站~(210)Pb剖面反映出六十年代初,天津新港进行水下工程时出现瞬时堆积的记录;1041站记录了1964年一次雍潮出现的高速沉积带。从而,表明人类和自然对现代沉积作用的贡献,并且,指出这对海洋工程、沉积学及环境科学研究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中美科学家运用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的模拟海底实验室进行了一次联合潜水科学实验。4名身体健康、技术熟练的职业潜水员参加了此次实验。他们在25m的氮氧环境下饱和暴露了8昼夜,在此期间每天进行60m或80m的水舱巡潜作业,运用氦氮氧三元混合气,并从事中等强度的体力劳动。共完成了32人次的巡潜作业,每次平均2.2h。然后经过53h21min预减压和主减压,安全返回“海面”。在实验过程中,中美科学家对潜水  相似文献   

19.
长江口已成为世界低氧海域的一个代表性区域。近年来长江口低氧区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强度不断加剧。对该低氧区的表现特征、形成机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以及生态环境影响做系统的分析和综述,并结合世界多处典型低氧区开展对比分析,认为长江口低氧区域在地理学、海洋学上均不同于波罗的海、黑海以及东京湾等区域的低氧区,是全球低氧生态学研究的一个新的案例。该区域的深入研究将有望丰富海洋生态学研究范畴。通过综合地球化学、生态学、物理海洋学等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发展低氧生态学,为研究海洋低氧现象的形成机制和生态效应,以及开展防治提供方法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时钟 《海洋科学》2000,24(4):56-56
1连续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河口细颗粒悬沙浓度垂线分布在长江口深水航道北槽,利用"声学是沙观测系统"观测到大潮典型的高时空分辨率细颗粒是沙浓度声学垂向分布图和垂线分布曲线。研究结果表明:(1)在涨潮时呈L形,是沙浓度的垂向变化梯度小(浓度小于1.0gL-1)。(2)在涨急时呈射流形,射流项悬沙浓度达10gL-1,悬沙浓度的垂向变化梯度大。(3)在接近涨想时,是沙浓度的垂向梯度小。(4)在落潮时从水面到水底是沙浓度按指数增加,代表恒定均匀流中悬沙处于平衡条件的分布,泥沙垂向扩散系数。在数值上大约是泥沙颗粒沉降速度Ws的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