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行业资讯     
正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当人类合理利用、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常常是慷慨的;当人类无序开发、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必然是无情的。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自然万物之母体,社会立足之根基。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是人类长期以来对土地进行改造的结果,其形成特征既受自然因素制约,又受人类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对于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区域经济科学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绍兴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资讯速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金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相似文献   

4.
资讯速览     
<正>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也是无情的。我们要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球家园。——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  相似文献   

5.
正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当前我国重要战略抉择。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来源、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实现美丽中国梦,国土资源管理工作责任重大、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是中国的思想与诗歌的一个根本特征。整个盛唐诗歌在客观上都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同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精神在盛唐诗歌中集中体现在3个方面:自然与人在生命上的一致;自然与人在情感精神上的融合;自然与人可分,万物是人类的朋友。  相似文献   

7.
<正>日前,浙江省第六届世界地球日儿童书画公益大赛评选结果出炉。本次活动由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主办,以“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旨在更好地引导社会公众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激发公众形成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加深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认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收到书法、绘画作品共1158件。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象地讲,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生命共同体"理念科学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内在联系和内生关系,蕴含着重要的生态哲学思想,成为当  相似文献   

9.
正绿水青山等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与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相互依存的系统。生态建设科学之路、家园建设和谐之美,离不开我们对自然资源合理开发之态,也离不开我们对自然资源虔诚保护之度!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珍惜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相似文献   

10.
正"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这反映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也总是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从中国古代"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天育物有时,  相似文献   

11.
正九曲黄河,源远流长;万里长江,奔腾不息,润泽着富饶的神州大地,孕育出璀璨的华夏文明,哺养了亿万的中华儿女,更负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寄托着民族的未来与希望。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与土地,共同塑造了人类繁衍生息的环境。从古至今,识水、治水、引水、给水、节水、用水、护水……贯穿于历史文化发展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始终。一方水土生万物"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如果把土地比作承载万物的肌体,那么水便是贯通生命的血脉。正是缘于  相似文献   

12.
地载万物,地生万物。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财富之母。每年的全国“土地日”,我们都会格外深切地感念土地的功用,思考土地管理和利用的涵义。今年6月25日是第17个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  相似文献   

13.
善待地球     
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星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在历经数十亿年地质历史的演变后,产生并蕴藏了无数的宝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丰腴肥美的土地、草原;辽阔蔚蓝的海洋;纯净清新的空气。地球何尝不是一个巨大而又无微不至的生命之母,有了她,人类和生灵万物才有物质的依托,才有生存与发展的保证,因此我们将地球称为“地球母亲”。 “地球母亲”,多么温馨的称谓,她默默地转动、运行、负载一切、奉献一切。然而人类——地球上的“万物之灵”,却在自我发展过程中,掠夺性地挥霍着母亲的乳汁及血液。进入工业革命,特别是到了20世…  相似文献   

14.
正四月,花开成海;四月,春深水长。50年来,每年4月22日,人们都会深刻思索与地球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永恒的命题。地球是生命的摇篮,自然是人类生存之本、发展之基。数千年人类文明史,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然而,毫无节制地攫取地球膏脂,毫不顾忌未来可能面临的风险,这些短视的行为正导致气候变化加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许多地方雾霾锁城、蓝天不再,许多河流失去往日的清澈,许多珍稀动植物濒临灭绝……  相似文献   

15.
正仿佛被时间长河打磨得满目沧桑的大理石,又像是因为风雨侵蚀而变得岁月斑斑的汉白玉,当"青海简史"四个字映入眼帘时,它已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高原纵深之地的历史门扉。这就是自然造化和人类文明共同营造的青海。显而易见,青海绝不是一片停留在人类文明史空白之页的蛮荒之地,在这片充满神奇和神秘的土地上,遍布着令人遐想并为之迷醉的文明足迹。这是一片崇尚宽容和接纳的土地,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现代文明在这里交织、共存与发展;这是一片崇尚自然与和平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倾听之乐     
人生双耳,得听天地之音,能闻万物之声,可谓妙哉;而用心倾听人声,让耳朵成为通向心灵的路,更当其乐无穷。倾听之乐,益人神智。《〈读书敏求记〉序》:“益人神智者,惟书而已。”其实使人增加知识、心灵开窍的,不唯读书,倾听也是一途。古时有个穷秀才进京赶考,夜宿一屠夫家。屠夫随口问秀才:“万物有雌雄,海里的水哪是雌哪是雄?山上的树哪是公哪是母?”秀才一下被问住了。屠夫便说:“海水波为雌浪为雄,因为雄的总是强些。”  相似文献   

17.
正"朝晖鲜美,有飞鸟沐浴初阳而驻足于林冠,顾盼自乐,那是森林之门?月光如泻,蚯蚓从林地之下蠕动而出,寻找落叶,那是森林之门?……"诗意的文字带我们走出钢筋水泥的丛林,深入生命原初之地,侧耳倾听大地的呼吸,感受花儿静放的美丽,追踪飞鸟蚯蚓的行迹。我们生活在自然中,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生存、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当我们用欣赏的眼睛去凝视自然时,  相似文献   

18.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旧古代儒家宗师孟子就揭示了施政之道。华夏五千年悠悠历史,多少朝代的兴盛与衰败,多少帝下的崛起与坠落,就像一而镜子折射出这颠扑不破、亘古不易的真理。  相似文献   

19.
一年一度的“世界地球日”来到了,国土资源部确定今年的纪念活动主题是“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期望通过开展系列宣传活动,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众所周知,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生命-人类系统的平衡与物质的生产和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0.
<正>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当"太空粮食"还是人类遥不可及的梦想时,人类全部生存的希望,还必须寄托在土地这块须臾不可缺的宝藏之上。对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而言,土地之意义更是非同一般。因为,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均耕地更少。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而我国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而我国则需负担8人。而且,我国总体上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