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数学地质是地质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一门较年轻的边缘学科.它是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地质学基础理论及其实际应用的一个地质学分枝.数学地质的主要工具是电子计算技术. 几年来,数学地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得到了发展和应用:①矿产资源统计预测;②地质统计学;③预测地质学;④地质工作的自动化控制(地质数据库);⑤数学地质程序、程序系统及地质计算语言;⑥数学地质在沉积  相似文献   

2.
一九九二年(l)第一届阿拉伯海地质学国际会议,1月18一22日,埃及开罗;(2)亚非石迪地质学家协会第三届大会,2月10一13日,澳大利亚墨尔本,(3)显生代生物事件和事件地层学国际会议,2月16一19日,德国哥庭很;(4)第一届南亚地质大会,2月23一27日,巴基斯坦伊斯兰堡,(5)盆地模拟技术进展国际研讨会,2月24一26日,英国阿伯丁,(6)海面变迁过程及产物学术讨论会,2月26一29日,德国斯图加待;(7)第二十三届月球和行星科学年会,3月16一20日,美国休斯敦,(8)第五届河流沉积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4月6一10日,德国卡尔斯鲁厄;(9)地质技术工程国际会议,4月21一25日,…  相似文献   

3.
数学地质在1997~1999年期间的主要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承祚 《地质论评》2000,46(Z1):1-5
数学地质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的新分支.本文主要介绍数学地质在1997~1999年期间的主要进展,其内容主要涉及"数字地球"概念建立并向数学地质引进以后得到的新启示.地质统计学在近年来取得的新进展以及计算机地质图形学、地理信息系统(GIS)、人工神经网络、灰色系统理论、突变论、小波变换、遗传算法、遗传规划在地质学中的应用和取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4.
自从六十年代起,变质岩石学进入了变质地质学发展阶段,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变质相系与双变质带概念的提出(都城狄穗,1961)。变质地质学冲破了单纯强调岩石本身的特点及其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倾向,将变质作用作为一种地质作用来研究,强调了它的构造意义及其在地壳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并与地球科学中许多其它学科建立了多边的联系,从而大大加强了变质岩研究在整个地球科学中的地位。与此同时,由于  相似文献   

5.
孙惠文 《地质论评》1983,29(4):398-398
1983年4月10日至16日在四川省乐山市由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学会共同主持召开了数学地质在石油资源预测和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学术讨论会。来自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中国科学院等10个系统76个单位的157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数学地质是地质学和数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随着电子计算机在地质学中广泛应用而发展起来。数学地质的兴起是从大量多元统计方法引入到地质研究领域开始的,最初主要在沉积学、地层学和古生物学方面得到应用。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向地质学研究领域的深入,数学地质又吸收  相似文献   

6.
使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传统地质学问题,就是数学地质。数学地质作为一门新兴的应用性学科,是与电子计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推广分不开的,至今只有15-20年的历史。目前数学地质大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用统计方法解决各种地质学中的分类、对比、予测和推断问题; 2、地质过程的计算机(数学)模拟; 3、地质资料的存贮和索取。本文列举了用统计方法对超基性岩体进行评价和铬铁矿找矿工作中的几个应用例子,并试图避开严格的数学推导和统计学术语,对一些地质常用的统计方法进行粗浅的几何解释,  相似文献   

7.
矿产资源统计预测国际学术讨论会(IWSPMR)1990年10月20日至25日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召开。到会中外代表112人,其中外国专家13人,国际数学地质学会主席R.B.Mc Cammon(美),著名数学地质学家F.P.Agterberg(加)等出席了会议。会议主办单位为国际数学地质学会、国际地科联地质数据存储、自动处理、检索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数学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协办单位为加拿大地质调查所。  相似文献   

8.
该文认为,当前变质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前沿和热点是:1.变质作用P-T-t轨迹及其地球动力学研究;2.对高压、超高压变质地质体的研究;3.高温麻粒岩相变质地质体及其有关的花岗质岩浆的成因研究;4.变质流体的研究;5.流变学研究;6.高温高压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从变质地质学的观点出发,对一个变质地区的地质发展和成矿作用的研究,应着眼于变质作用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它包括变质作用开始时的原岩建造及其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变质作用过程中的物化条件及其与构造作用的关系,以及变质作用后期的混合岩化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因此,研究变质岩的原岩成因和变质岩系的原岩建造是变质地区地质研究和找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刘承祚 《地质论评》1982,28(3):286-289
数学地质是地质学中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在国际上逐渐成为一支独立的地质学分支。数学地质是在地质和数学互相渗透,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  相似文献   

11.
参加“中澳造山作用”讨论会后,回国至今已三月有余。作为这次出国考察的最终总结,笔者将有关造山带变质地质学中尚未考虑成熟的几个问题整理成文,与地学界同行共同切磋以期推进对我国变质地质,特别是造山带变质地质的研究。1 事件地质是造山带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早在1982年,当孙大中、刘鸿允和我第一次赴埃及参加国际前寒武纪地层分会活动,在讨论前寒武纪时代划分时,我们就深感事件地质学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所占的分量。这次参加“中澳造山作用”会议,再一次感受到事件地质在造山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就造山带而言,一次造山过程是由一组…  相似文献   

12.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构造地质学教学和科学研究均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了促进学科发展,让构造地质学走上健康发展之路,构造地质与地球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构造地质学有关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本文为该研讨会成果的简要总结,内容包括:(1)构造地质学概念、理论和方法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部分问题;(2)构造地质学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3)构造地质学未来发展方向;(4)走构造地质学健康发展之路。供有关部门和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新书要览     
秦岭—大巴山地质论文集(一)变质地质刘国惠、张寿广主编,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6k,p251这些论文是用现代变质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该区变质岩的成果;内容涉及秦岭  相似文献   

14.
1983年3月28—30日.在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布里亚特地质研究所(乌兰乌德市).为纪念布里亚特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建立60周年和该地质研究所成立10周年.举行了科学讨论会.该次会议作了47个报告.按照会议报告的题目可以分为三大类: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及其有关的成矿作用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层学;岩石、矿石和矿物的分析研究方法.大部分报告都是利用具有现代水平的理论学说和精细的物理一化学研究方法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5.
地质统计学是70的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数学地质学科,由于它把数学,地质学和电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解决地质,矿业等领域中的问题,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本文结合地质统计学方法在支家地银矿和刁泉银铜矿储量计算中的应用实践,介绍了其计算过程,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法,并对其中一些理论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对地质统计学在我国的推广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宜居黄河科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问题表象于河,形成于域,根植于地。针对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地球科学问题特点及挑战,本文提出了“宜居黄河”科学构想,旨在构建一个包括“安全黄河”、“绿色黄河”、“生态黄河”、“和谐黄河”和“智慧黄河”5大核心内容的体系完善的宜居黄河研究科学架构,并对这5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和关键研究内容进行了阐述。其中,(1)安全黄河立足于工程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地质地表过程及其灾害效应,以保障地质安全需求,构建安全黄河体系;(2)绿色黄河立足于水文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水循环过程及其水土环境变化效应,构建绿色黄河体系;(3)生态黄河立足于环境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演化规律及其生态屏障效应,构建生态黄河体系;(4)和谐黄河立足于资源地质学,研究黄河流域资源开发与人地协调的发展模式,构建和谐黄河体系;(5)智慧黄河立足于大数据及信息科学,研究黄河流域地学信息集成与智慧决策平台,构建智慧黄河体系。这5个部分相互支撑融合,共同解决宜居黄河的核心关键问题,从而为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最终形成造福中华民族的“幸福黄河”起到科技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7.
华南变质基底构造与岩石圈──代序孙大中(中国科学院广州地质新技术研究所510640)《华南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于1993年11月5一8日在黄山召开,会议是由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地质专业委员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和安徽省地质学会共同发...  相似文献   

18.
第二十六届国际地质会议将于1980年7月7日至17日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程序如下: 一、大会将包括20个项目岩相学; 矿物学; 地层学; 古生物学;构造, 海洋地质、沉积学和沉积岩相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 地球物理, 地球化学, 遥感技术; 数学地质和地质情报科学, 矿床成因论和矿石, 化石能源, 水文地质学; 材料和工程地质学, 地质的冒险性, 行星科学, 地  相似文献   

19.
变质地质学     
变质地质学是通过变质岩石学的研究来揭示地壳构造运动过程的学科。变质地质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变质岩石学发展的早期。但直到60年代初,随着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变质相系理论的提出和完善,以及双变质带的发现和研究(Miyashiro,A.,1973),变质作用的构造意义才逐渐有所揭示,并开始形成了变质地质学的一种基本思路。70年代中期以来,实验技术的迅速提高和物理化学理论应用的日趋成熟,使变质岩石学新的定量化资料大量涌现,推进了变质地质学各方面的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中期,对不同构造体制中热流变化的数学模拟和对实际变质作用过程PT演变路径的测定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建立了变质作用PTt轨迹的概念体系(England,1984;Thompson,1984),从正演和反演两方面提供了认识和研究变质作用过程及其构造意义的全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总结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历史经验,回顾了我国从变质岩石学到变质地质学近70年的发展历程.依据大量文献,分3个阶段和8个方面总结了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取得的进展.我国在超高压变质地质学、早前寒武纪变质地质学、变质作用年代学、变质作用相平衡模拟等领域处于国际先进行列,蓝片岩、变质流体和变质岩化学动力学方面与世界研究基本处于同步水平,极低级变质作用研究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历史的回顾,表明变质岩的研究已经从变质岩石学转变为变质地质学,已经从单一的岩石学研究转变为以变质岩为基础,变质矿物、地球化学、同位素地质、构造地质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在变质岩和变质地质领域我国有一些区位优势,但是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学科优势.各种分析实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变质地质学的发展,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变质地质学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