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河流作为构造-气候相互作用最为敏感的地貌单元,记录了丰富的水系演化、构造变形以及气候变化等信息。通过研究河流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来阐述区域地貌和构造活动特征是构造地貌研究的一个突破点,河流形态的空间变化是阐述河流形成与演化特征最为直观有效的方法。丹江口水库库区地貌特征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差异性构造活动较为强烈,是开展构造地貌研究的理想场所。通过对丹江口水库库区及周边地区河流形态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发现,河网分维值空间特征与区域内构造活动性较强的断裂的空间分布高度吻合,构造活动性较强的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河网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发育不成熟,河网分维值出现低值,分维值均小于1.115;构造活动性较弱的断裂带及周边地区,河网发育过程中未受到构造活动的影响,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高,分维值均大于1.25;而河网分维值空间变化与地形坡度、平均高程等地貌参数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区域构造活动性特征是河网形态空间变化控制的关键因素。利用河网形态的分维特征量化区域构造活动的强弱及各区域构造活动的差异,对于河流的形成与演化、构造活动性及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等方面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完善与整合现有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概念及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水文情势、水力条件和地貌景观格局是对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具有关键影响的3大生境要素,结构功能模型的核心是建立以3大生境要素为构架的生命支持系统与河流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同时考虑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生境要素变化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整体性概念模型由以下4种模型组成:河流四维连续体模型、水文情势-河流生态过程耦合模型、水力条件-生物生活史特征适宜模型以及地貌景观空间异质性-生物群落多样性关联模型,这4种模型的一体化整合,基本概括了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整体特征。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周边地区的地貌特征与形成演化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选择青藏高原周边典型地区河流分形特征、地貌特征及构造活动性进行研究,发现喜马拉雅断裂带、龙门山断裂带和阿尔金断裂带控制的区域构造活动性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河流形态与地貌演化特征也非常相似,河流纵剖面变化很快,长波长下凹型,河流坡降比大,地形起伏度大,河流形态变化简单,河流分维值低;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活动性不强烈,历史地震记录偏低,大震极少,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地形起伏度较小,河流形态错综复杂、分维值高;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活动性较强烈,历史地震记录频繁,大震较多,但由于该区域平均多年侵蚀速率比较低,同时河流下切深度大,河流纵剖面变化缓慢,也是近似长波长微振幅上凸型,河流坡降比小,河网发育较成熟,河网分维值较高。通过对比发现,降水量的变化对该区域侵蚀速率的影响远小于构造活动性的作用,在分析河网形态特征时可以不考虑降水量空间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党新成  李新贤  高建芳 《水文》2006,26(5):89-90,82
论述了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气候及河流概况,降雨、径流和泥沙的时空分布规律,从降水、径流、洪水、泥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的水文与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巴西改组—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沉积露头实测,分析砂岩岩性组合、沉积构造特征、砾岩特征及沉积古环境,并结合现代天山南北季节性河流沉积特征,认为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季节性河流及季节性河流三角洲是白垩纪库车坳陷发育的重要沉积体系.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砂岩特征与现今广泛发育的季节性河流沉积特征极为相似,既有较为典型的河流相正韵律砂体大面积沉积,河道底部内碎屑泥砾与厚层块状的大型交错层理等砂岩,又显示出高能细砂岩和高能粉砂岩沉积,并具有较低的成分成熟度和较高的结构成熟度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库车河剖面下白垩统巴西改组—巴什基奇克组沉积相模式:巴西改组沉积时期,库车坳陷发育面积较大的宽浅型湖泊,天山前发育的季节性河流进入湖泊后形成季节性河流三角洲;巴什基奇克组沉积时期,古天山前出现了多个小型湖泊,古天山山前发育大量的季节性辫状河与多个小型季节性辫状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6.
河流水系形态特征可以通过河流的分形特征来反映,分形维数则是河流分形特征的量化表示,其与河流洪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以长江中下游为例,利用网格覆盖法计算出长江中下游河流分维,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河流的分形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中下游洪水分析不同水系特征下洪水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一般来说河道分维越大、河网分维越小,洪水发生可能性则越高。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0,(2)
流域水库群与闸坝联合调度方案的制定及实施,可有效促进河流水质改善。通过数值模拟软件验证,浑河、太子河研究河段水质均得以改善,枯水期水质改善效果尤为明显。随着专项研究治理工作的开展,浑太流域河流水体质量与特征发生变化,研究河流水体情况及流域现状调度方案对联合调度方案进行修正,以适应今后浑太流域水工程调度运行特征及流域水质改善需要,为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解决油藏开发中的地层划分与对比问题在近几年得到广泛应用,河流相地层基准面旋回的识别、划分及储层细分对比一直是该项研究的难点,主要源于各种自旋回的干扰。从分析河流相构成与基准面旋回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依据河型与河道砂体叠置样式变化、相序与相组合、自旋回特征及冲积平原特征等河流相结构要素进行河流相基准面旋回识别的方法。在基准面旋回等时格架约束下的储层细分对比中,提出要依据自旋回特征识别基准面旋回变化趋势,将短期旋回(自旋回)纳入较长期高级别旋回(基准面旋回)中分层次逐级对比。根据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河道砂体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相对保存程度的规律性,归纳了不同可容空间条件下河道砂体的对比模式,用以指导河流相储层的细分对比。  相似文献   

9.
河流与地下水关系的演化及若干科学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河流和地下水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水力联系和频繁的转化关系。近几十年来,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转化关系趋于复杂化,引起水循环的变化,诱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益,使水资源及生态问题突显,其中河流与地下水关系及其演化是河流与地下水相互作用中重要问题之一,是属于河流维持机理与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的基础研究内容。笔者在对河流与地下水转化关系类型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室内和野外试验资料,结合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各类型的渗流特征和影响河流与地下水关系演化的因素;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当前该领域存在的不足和急待解决的有关科学问题,为定量模拟和评价河流与地下水的演化关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是中国及亚洲大河的发源地,高原内部河网水系发达。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三重叠加作用下高原河流未来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由此引发的一系列交叉学科问题正成为关注热点。在前期多年高原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近几十年青藏高原河流演变的研究进展,如地质背景、高原抬升和河流地貌特征与演变等进行较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展望了中等时间尺度下气候变化对河流演变的影响,短时间尺度下人类活动的局部、突变和加速的作用;提出冲积河群的新概念,初步给出其定义、特征和分布,以期在这个新框架下促进复杂辫状河道和弯曲河道形成与演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Investigat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has been carried out on multiple typical karst underground river systems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revea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underground river pollution. Through the summary of the survey results,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underground river pollution have been revealed, including directionality, weak hysteresis, easier for reversibility, linear and intermittent (or seasonal); combining with karst geomorphic types, pollution sources (primordial, secondary pollution and compound), pollution ways and pollution receptors, three basic pollution patterns of the underground river were depicted: Recharge area pollution, runoff area pollution and discharge area pollu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study discloses the reality of the underground river pollution is the three basic patterns and their subgenera in combination with super imposition on the space and time. And from the angle of the hydrogeological model, the study expounds the process of underground river pollution. Finally, the study gives naming rules of pollution pattern of the underground river and sets up PISAB method of pattern recognition. The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pollution repair and management of underground river in the southwest karst region.  相似文献   

12.
西昆仑山前河流阶地的形成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  王军  肖序常  迟振卿  王彦斌 《地质通报》2009,28(12):1779-1785
西昆仑山前河流普遍发育6级阶地,利用光释光(OSL)与热释光(TL)方法对采自西昆仑山前几条主要河流的低阶地堆积物样品进行年代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主要河流低阶地的形成具有同时性,构造活动是河流阶地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河流阶地的年龄测定结果表明,西昆仑山前河流阶地最早形成于约1.2Ma,T4、T3、T2阶地分别形成于约39ka、18ka和5ka。多级阶地的形成反映了河流自早更新世中期开始下切于活动抬升的西昆仑山。河流阶地的发育及区域对比揭示了西昆仑第四纪晚期以来的隆升过程,区域构造活动明显地影响河流的形态与行为。河流阶地的分布、地貌特征及区域对比表明,河流阶地的形成与演化受新构造活动、山脉隆升、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不同地区典型河流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调查研究我国大面积不同流域河流系统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以及不同地区之间的来源差异,选择了分别代表中国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的长江武汉段、涪江及松花江为研究区域,测定了河流水体中16种优先PAHs的含量,并进行了其污染来源识别。结果表明,16种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N.D.~317.56 ng/L,最高值出现在长江武汉段;在16种多环芳烃单体中,不同地区呈现出不同的组成特征,涪江和松花江以低环PAH组成为主,而长江武汉段高环PAH含量增加;其组分含量高低及特征比值分析结果显示松花江和涪江的来源主要是燃烧源,而长江武汉段来源复杂。  相似文献   

14.
This work analyzes various morphome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langüil river basin in order to evaluate flash flood hazards. Such high-water events pose a risk to the similarly named small village located at the basin’s foot area. For this purpose, the basin is divided into seven sub-basins and some basic measurements (surface, perimeter, basin length, river beds, elevations and slope of the main river bed, and of a number of minor river beds) are calculated. These measurements permit to predict approximately the behavior of the basin in the presence of a series of theoretical rainstorms that may generate unusual runoff volumes that make up such flash floods.  相似文献   

15.
雅鲁藏布江丰水期河水离子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雅鲁藏布江丰水期河水离子组成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利用2015年采集的8个河水水样,运用数理统计、聚类分析、Piper三线图、Gibbs模型以及离子比值等方法,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丰水期河水水化学特征,并探讨了其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河水中阳离子以Ca2+、Mg2+为主,阴离子则以HCO3-和SO42-为主,阴、阳离子分别约占其总量的96%和85%。河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SO4-Ca·Mg型。TDS含量介于202.46~371.27 mg·L-1,均值为299.30 mg·L-1,较世界河流平均值高。自上至下,河水水化学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河水中主要离子以及TDS、TH、EC的含量沿程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支流河水汇入和降水增加的稀释作用。河水水样均落在Gibbs模型图中部偏左,表明河水中主要离子化学组分主要受水岩作用控制。离子比值法分析表明研究区碳酸盐岩以及蒸发岩的风化溶解是河水水化学的主要控制因素,且存在硅酸盐类矿物的风化。  相似文献   

16.
严从容 《江苏地质》2009,33(2):199-202
为了确定沿江断裂在南京长江第四大桥桥址区的位置及对设计和施工的影响,根据遥感、物探及钻探等多种方法取得的有关沿江断裂的资料,归纳出断层破碎带的各种不同特征,较为准确地确定了断层破碎带的具体位置、产状及规模。根据断层破碎带的特征,进行了科学评价,提出了工程设计和施工措施建议,对涉及断层破碎带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drainage basin of the Kalyani river, a tributary of Gomati river has been mapped and delineated using Survey of India toposheets (1:50,000 scale) and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data. The digitization, slope map preparation and statistical calculations have been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p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rc GIS 10). Kalyani a fifth order river exhibits meandering behavior having 2.45 sinuosity index (SI). The Kalyani river basin has about 1235 km2area with NW-SE sloping trend. The total number of first,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order streams are 373, 71, 12 and 2 respectively, showing dominance of first order streams in the basin. The mean bifurcation ratio (Rb) of the entire basin is 4.8,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rainage is not much influenced by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exhibits dendritic drainage pattern. Relief ratio (Rr) indicates low to medium surface run-off, and low stream power for erosion. The analysis of river bank height ‘r’ (escarpment) and longitudinal profile of the river closely reveals neotectonic activity at some locations in the basin. To prepare a comprehensive watershed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plan,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topography and drainag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8.
卢丽  王喆  裴建国 《现代地质》2015,29(2):324-330
为了研究岩溶地下河系统内多种介质中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以广西某典型岩溶地下河为例,利用2013-2014年同期的空气、地下河水、沉积物和土壤样品测试数据,对不同环境介质中16种多环芳烃(PAHs)的浓度、组成和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气和地下河水以2~3环PAHs为主,其中空气的2~3环PAHs比例为71.66%,地下河水的2~3环PAHs比例为54.84%;沉积物和土壤以4~6环PAHs为主,其中沉积物的4~6环PAHs比例为54.26%,土壤的4~6环PAHs比例为65.06%;环境介质中PAHs的浓度变化为:上游<中游<下游,这与污染源排放、吸附作用等相关;同一区域不同介质的2~3环PAHs百分比为:地下河水>沉积物>土壤,而4~6环PAHs百分比则相反。  相似文献   

19.
杨勉  孙文峰  陈艳丽 《地质科学》2011,46(4):973-982
本文在塔南凹陷地层重新划分对比和统一层位的基础上,利用塔南凹陷地震资料和钻/测井资料,并综合考虑构造运动演化特征、古生物资料及地球化学资料,将下白垩统划分为3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各级层序中可识别出冲积扇体系、扇三角洲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体系、浊积扇及湖泊等几种主要的沉积体系类型.冲积扇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