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胶束增溶光度法反应机理讨论(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用熙 《岩矿测试》1986,(3):169-179
前言 在金属-有机试剂显色体系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简写作Sf),利用Sf胶束的增溶、增敏、增稳、褪色、析相等作用,以提高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对比度和(或)选择性,改善显色反应条件,并在水相中直接进行光度测量的光度分析方法,称为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简称增溶光度法。 “胶束增溶分光光度法”是1973年10月在贵阳召开的全国岩矿分析经验交流会上介绍引进到我国的,这个专用名词也是那次会上的一个报告中首先创议命名的,该名称在我国很快为人们所接受和采用。  相似文献   

2.
水杨基萤光酮导致光度法测定岩矿中痕量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光光度法测定岩矿中痕量锗,以往都必需用蒸馏或萃取作为分离富集手段。近年来对光度法测定锗的灵敏度有了较大的提高,用2,3,7-三羟基-9-取代萤光酮胶束增溶法,其摩尔吸光系数可达1.8×10~5左右,在强酸介质中有较好的选择性,但对岩矿中锗的测定不经分离,某些元素对痕量锗的测定仍有严重干扰,本文利用了导数  相似文献   

3.
2,3,7-三羟基-9-苯-6-芴酮(简称苯基萤光酮)与金属离子的显色反应已有报导,沈含熙等人还发表了2,3,7-三羟基-9-取代萤光酮(简称三羟基萤光酮,作为显色剂的胶束增敏分光光度法的综述,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酸性介质中,三羟基萤光酮能与高价的亲氧元素发生显色反应。我们发现,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的碱性介质中,二溴苯基萤光酮(DBPF)能与二价金  相似文献   

4.
有机酸与矿物间界面作用研究评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近年来有机酸与矿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有机还可能与矿物间相互作用的环境意义、作用模式以及低分子量有机酸和高分子量腐殖酸在与矿物作用时各自的特点和彼此间的差异。有机酸-矿物界面作用控制着金属、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归宿以及生物可给性。有机酸-矿物界面作用存在多种模式,主要受有机酸和矿物的活性基团类型、含量分布以及有机酸分子量大小和疏水性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吴清洲  吴丹 《物探与化探》1998,22(3):227-228,226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能对包括多环芳烃在内的许多物质进行增溶〔1〕,增溶量尽管不多但对于荧光光谱测定其数量已经足够。H.Singh等〔2〕研究了芘的胶束荧光光谱,芘的胶束荧光与水、乙醇中的相比,强度增强,峰位保持不变。现有的石油化探荧光法是用非极性溶剂如正己烷等对矿样浸泡萃取后测定其中的多环烃产生的总荧光光谱〔3〕。本文研究了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胶束溶液对几种有代表性的矿样浸泡萃取后进行荧光测定,并与正己烷法进行了比较,提出一种能代替昂贵的正己烷溶剂,并可提高测定灵敏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及大陆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52,自引:19,他引:52  
王涛 《岩石学报》2000,16(2):161-168
岩相学特别是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很多花岗岩并非起源于单一物源,而可能是壳、幔物质的三源(元)混合产物,也可能是三源(元)混合产物,如长英质上地壳物质、基性下地壳物质、幔源基性物质或陆壳、洋壳、地幔物质。因而,用花岗岩推断下地壳物质组成特性有时不一定可靠,但花岗岩混合成因研究却有可能提供有关地壳结构、生长演化以及地壳、洋壳、地幔三者相互作用关系的信息,进而可能成为探索大陆动力学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桩已被广泛地用来稳定滑坡,因此,预测桩周土可能引起的效应和最大应力在加固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论太以地基反力系数概念依据的一种数值分析,在此概念中,桩上的荷载与土桩相对位移之间用了一种非线性的双曲线性关系。介绍一些实体观测对比结果,以便证实该模式的可靠性并估计移动土的承载力系数,对桩土相互作用的极限条件以及可能出现的破坏模式也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现代地质正从地表向空间.从地球浅部向深部发展。壳幔的相互作用制约着地球的演化及岩石圈的各种作用.幔壳、核之间的界面可能主要是化学界面。壳、幔、核内部的界面可能主要是物理界面。在影响岩石圈地球动力学的诸多因素中.岩石圈的组成与地温状况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造山带所记录的地球内部动力机制及其对外部圈层作用的演化历史可以为建立地球系统演化理论和全球动力学理论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张瑞生  路凤香  郑建平  储玲林 《世界地质》2003,22(3):237-245,25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正在探索建立一个统一的全球动力学体系及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热、物质运动机制。通过对地核、核幔边界、过渡带、岩石圈—软流圈地幔、地幔柱理论、壳幔边界和地壳内热、物质的交换和圈层流变运动方式等进行分析,讨论了地球各圈层之间存在的热与物质的交换机制以及底侵作用、拆沉作用和岩浆部分熔融作用等壳幔相互作用过程。认为壳幔作用过程表现为一种阶段式、递进式动力学和物理化学演化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不仅是大陆动力学演化的主要机制,而且与深部地幔的交代及上地壳变形、造山带、盆地形成和演化之间存在耦合过程。基于壳幔热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研究可以对上地幔及更深层次的地质作用过程进行限定。  相似文献   

10.
地球核幔相互作用的研究难点在于无法获得实际样品。洋岛玄武岩和溢流玄武岩被认为是地幔柱减压熔融的产物,携带了核幔边界的物质信息,可作为研究地球核幔相互作用的样品。182Hf-182W同位素体系的特殊化学性质,使W同位素成为研究核幔相互作用的重要工具。本文介绍了W同位素示踪的基本原理,并回顾了核幔相互作用的W同位素研究进展。目前已发表的数据表明,全球洋岛玄武岩具有W元素丰度富集(67×10-9~855×10-9)、182W同位素亏损(μ182W=-0.1~-16.1)的特征,由此推断洋岛玄武岩可能来源于核幔平衡源区。Baffin Bay和Ontong Java Plateau溢流玄武岩则具有182W富集(μ182W=23.4)的特征,可能来源于早期地幔源区。洋岛玄武岩和溢流玄武岩的μ182W差异可能是由地幔柱头尾异质性引起。此外,引起μ182W异常的其他原因可能有:原始地幔...  相似文献   

11.
提出在43 ̄34Ma期间发生的岩浆作用、张性构造以及集中于内华达大盆地的金矿化与黄石古热眯的演化之间存在的成因联系。该模式与新生代的区域构造相吻合,并提出了始新世一渐新世岩浆事件与卡林型金矿之间在空间上一致的一种可能解释。这些特点集中体现于大盆地的Battle山区,并与推测的40 ̄30Ma以来黄石热点的位置恰好重合。黄石公园热点可能是一个起源于核幔边界的地幔柱,核幔边界被认为是一个异常富集金及与金  相似文献   

12.
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东段,出露罗布莎蛇绿岩块和豆荚状铬铁矿床。从豆荚状铬铁矿石中查明60-70种伴生矿物,其中包含FeO、Fe、FeSi、Si和SiO2组合。根据超高压-高温实验,该组合应形成于地球外核与下地幔之间的D“层,是地球外核的液态铁与镁硅酸盐钙钛矿(MgSiO3)相互化学反应的产物。西藏该超高压矿物组合揭示了蛇绿岩地幔活动可能深达地球外核。罗布莎蛇绿岩的该矿物组合可能是地幔-外地核之间的产物,或者是被对流作用,亦是被起源于D“层的地幔柱活动带到上地幔的。铬铁矿在地幔中结晶,并捕获了该矿物组合。  相似文献   

13.
电测深量板法解释不是从整体上考虑一条曲线,而是从每二层或三层来进行考虑,这样就不可能把各个层之间的相互影响都考虑周全。用有限条二、三层理论曲线去解决自然界千差万别的情况是量板法的致命弱点。电测深直接解释法是避开上述弱点的一种比较简单的解释方法,但这种方法在计算过程中有时会产生很大误差,使剥去表面层后的变换电阻率函数出现不正常现象,从而影响该方法的使用。本文用微分理论分析计算误差,提出校正方法,从而提高了解释精度。  相似文献   

14.
亲铜(亲铁)元素在行星增生演化、核幔分异、地幔岩浆过程、壳幔相互作用以及金属矿床成因等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亲铜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出发,介绍了"高维度思维"的亲铜元素含量比值及其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初步应用:①获得同一份样品中不同亲铜元素含量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样品的不均一性(块金效应)对含量比值的影响;②Cu/Ag值可以约束不同高温岩浆过程中硫化物固液状态和亲铜元素地球化学性质,进而认识地幔、洋壳和大陆地壳间的联系;③具有不同分配系数的亲铜元素含量的比值可以鉴别岩浆硫化物饱和史,比如通过亲铜元素的分异约束火星陨石母岩浆的硫化物不饱和演化历史;④依据In-Cd-Zn在硅酸盐地球的含量以及它们的相对亲铜亲铁性质,地球主体增生物质已经消失,不能由陨石代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拉萨地块是揭示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其中广泛发育的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记录了这一地区从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到印度大陆陆内俯冲的全过程.本文基于对最新的Sr-Nd同位素资料的分析,从高原岩石圈的三种主要地球化学端元入手,分析了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的类型及其在大陆俯冲与成矿作用方面的意义.青藏高原岩石圈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的地球化学端元,一是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包括羌塘、可可西里和西昆仑)代表的青藏原始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端元,42Ma以来在高原北部广泛分布的钾质岩浆岩的Nd-Sr同位素成分比较均一和稳定,同位素比值的范围较窄,^87Sr/^86Sr=0.707101~0.710536,εNd=-2~-9,tDM=0.7~1.3Ga;二是雅鲁藏布江蛇绿岩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87Sr/^86Sr=0.703000~0.706205,εNd=+7.8~+10,呈印度洋型MORB特征,属于印度洋型地幔域;三是喜马拉雅带地壳基底和花岗岩类显示的喜马拉雅地壳地球化学端元,εNd=-12~-25,^87Sr/^86Sr=0.733110~0.760000,具相对古老的Nd模式年龄,tDM=1.9~2.9Ga.拉萨地块碰撞-后碰撞岩浆作用可以划分出三种地球化学类型,即拉萨地块原地型、亲特提斯洋型和亲喜马拉雅型.这三种岩浆作用类型受控于上述三种地球化学端元在其源区的比例及相互作用.其中,拉萨地块原地型与青藏高原北部地球化学省特征一致,亲特提斯洋型代表了与新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及其后的再循环有关的岩浆作用,亲喜马拉雅型岩浆岩的Sr-Nd同位素特征则可能指示了喜马拉雅大陆地壳端元的参与.超钾质火山岩是揭示印度大陆岩石圈向北俯冲的重要证据,印度大陆岩石圈俯冲作用可能同时控制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产出,古老地壳物质作为源区参与了超钾质岩石和盐类矿床的成岩与成矿作用.拉萨地块中部地区的含矿斑岩属于亲特提斯洋型岩浆作用,因此具亲特提斯洋型特征的火山岩、浅成斑岩和深成侵入岩,是进一步寻找铜、钼、金矿床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太古宙最大的绿岩带(27亿年)由厚层(12—15公里)铁镁质到长英质的变火山岩系组成,这种变火山岩系一般由于地幔—地壳作用的结果而具有稳定而不连续的地球化学类型,在典型的太古宙变火山岩系中,厚(5—8公里)而稳定的拉斑玄武岩之上就是地球化学演变而产生的岩系(4—7公里厚),包括有中性的和长英质的钙—碱性岩。这种主要的地球化学不连续性表现在:从离子半径大的亲石元素(LIL)减少而具有未分离的稀土元素(REE)丰度类型的玄武岩变化到上复具有较高的离子半径大的亲石元素、分离的稀土元素类型和含较少的重稀土元素(HREE)的安山岩。次要的地球化学不连续性可把安山岩从更晚的长英质英安—流纹岩喷出岩组合和其侵入岩中分离出,并可根据离子半径的亲石元素含量的显著增加具有分离的稀土元素类型来鉴别。主要的地球化学不连续性,虽然可以把源于地幔部分熔融(或直接,或通过浅部分离作用)的岩石,与源于或者被地壳相互作用改造的地幔物质的部分熔融,或由于地壳物质部分熔融而成的岩石分开。我们认为:地幔来源的巨大火山岩的堆积可以导致沉没和火山岩堆积物下部与上部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在火山岩系中可以看到某些地球化学发展的岩石是地幔作用改造而来。在太古宙火山岩层的上部可以看到火山岩堆积物直接熔融后产生的长英质岩浆。这一作用叫做下陷—削减作用,是指发生在太古宙较薄而热的地壳范围内中的构造作用,由于这一作用使大量源于地幔的物质补充到地壳中去。  相似文献   

17.
列车运行时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地基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半解析法研究了列车荷载作用下列车-轨道-饱和地基系统的耦合振动问题。研究模型共分为3部分:车体简化为一个多刚体系统,在车轮与钢轨之间引入线性Hertizian弹簧接触模型模拟轮轨动力相互作用、采用离散轨枕支撑的弹性Euler梁来模拟轨道系统、下卧土体采用多孔饱和半空间模型。列车荷载分为轴重和由轨道不平顺引起的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采用Fourier变换分别求解各子系统的控制方程,并通过动力子结构法对各子系统进行耦合。土体在时域内的动力响应通过快速Fourier变换求得。在分析了轮轨动力相互作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轮轨动力作用力和列车轴重作用下饱和地基的动力响应,并分析了轨枕间距和土体渗透系数对饱和地基振动响应的影响。研究表明,轮轨动力作用力对地基远场振动有重要贡献,同时枕木间距对轨道与地基振动响应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地球系统多圈层构造观的基本点是,把地球作为一个活的天体放在宇宙系统之中,更多地考虑地球深部壳-幔-核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地外天体对地球运动的作用和影响。这一构造观认为:构造运动并不仅仅是岩石圈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地球系统的全球动力作用过程;陆与洋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单纯的大陆增生说是不正确的;地幔对流说至今未被证实,陆块是活动的,但不能大规模漂移;大陆地壳不是单纯地侧向或垂向增生,而是多旋回构造-岩浆作用叠合的产物;地球的构造不是均变式向前发展,而是非均变、非线性、旋回式向前演化的;地球表层在不同地史阶段,均有其受相应深断裂体系控制的不同的构造格局,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式大洋盆体制,只是在中生代晚期以来才出现的。   相似文献   

19.
1.绪言一般情况下使用含长链烷基的季铵盐可以形成胶束,在有机试剂与金属离子中间生成高次络合物,并能促进络合物在水中的可溶性进而在水溶液中即可测定。因此有很多报告介绍过用二甲苯酚橙(xo),棓因(Gall)衍生物分光光度法测定钍(Ⅳ)和3价稀土离子的方法。此外还有报告介绍过在有机试剂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阴离子络合物中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使之形成离子缔合体后  相似文献   

20.
实验埋葬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埋葬学是涉及地质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的一门交叉渗透性研究科学。它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生物或生物残体由生物圈转变到岩石圈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对环境因素的控制,研究各生物类别和组织类型的保存潜力及可能的保存状态,以及各环境因素在化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结果。近年来的实验研究已为解决软躯体化石库的成因、早期核生物的鉴定、牙形动物和伊迪卡拉生物群的属性等一系列古生物学上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