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哈密黄山铜镍矿床中浅富矿体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岩浆型铜镍矿床是铜镍之重要来源,新疆哈密黄山地区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特大型矿床,但因多为深而贫的矿体,至今仍未开发,只有在本区加速寻找一定数量浅富矿体,方可带动本矿的开发利用。浅富矿的形成条件主要是岩浆岩类型和地质构造条件,与辉长苏长岩具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在有得构造活动配合下,则可形成浅富矿体,浅富矿形成机制是与晚期侵位的辉长苏长岩有关,它经过岩浆熔离作用形成富含铜镍的含矿熔体,在相应构造活动配合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中立 《甘肃地质》1996,5(1):45-49,64
母岩浆侵入现存空间之前,在深部就已发生了熔离作用和部分结晶作用,致使母岩浆分离为不含矿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然后对现存空间一次或多次贯入成矿。这种成矿作用是小岩体成大矿的必备条件,这种深部熔离—贯入矿床,是中国最主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类型,也是世界主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3.
金川含铂硫化铜镍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中立 《甘肃地质》1991,(2):104-124
金川矿床产出于过渡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上,含矿岩体是多期上侵贯入形成的,时代为1508±31Ma。 导源于地幔深部富硫的铁质超基性岩浆,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到达地壳岩浆房。注入岩浆房的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和岩浆分异作用,按重力效应在岩浆房中自下而上先后形成了矿浆、富矿岩浆、含矿岩浆和岩浆分层格局。随着温度下降,在构造应力脉动式驱动下,岩浆房中自上而下按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顺序,先后分别沿相同通道上侵、贯入于现存空间成岩成矿、每次上侵、贯入的浆体都沿着前次浆体的下侧部和根部定位。 整个成矿过程由岩浆房中的深部熔离、岩浆分异和重力分层作用→第一期次岩浆上侵→第二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第三期次富矿岩浆贯入→晚期矿浆贯入→接触交代成矿→热液叠加成矿,构成一个完整的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时空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4.
斑岩型铜(金和钼)矿床提供了世界上约75%的Cu、50%的Mo和20%的Au的产量。该类型矿床通常与汇聚板块边缘的下地壳以及中性火山-侵入岩浆体系相关。然而,尽管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对造成富矿岩浆体系和贫矿岩浆体系的控制因素仍然不完全清楚。一些研究认为,富矿岩浆比贫瘠岩浆更加富集金属成矿元素,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斑岩型铜矿可以通过正常岩浆形成,并指出岩浆的硫含量、氧逸度、水含量或者上地壳岩浆房的规模都能决定其成矿。  相似文献   

5.
中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的主要成矿机制   总被引:38,自引:8,他引:30  
汤中立 《地质学报》1996,70(3):237-243
深部熔离—贯入成矿机制,即指母岩浆侵入现存空间之前,在深部就发生了熔离作用和部分结晶作用,使母岩浆分离为不含矿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矿浆几部分,然后对现存空间一次或多次上侵贯入成矿。一般来说,经过深部熔离后的不含矿岩浆的体积,比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体积要大得多,在上侵过程中,不含矿岩浆大部分都侵入到不同的空间或喷溢出地表,形成岩群或岩流,剩余的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可以多次贯入同一空间成岩、成矿(金川),也可以分别贯入不同的空间成岩、成矿(红旗岭)。比照就地熔离的矿床,这种深部熔离—贯入矿床的岩体体积就小得多,含矿率和矿石品位也高得多,所以这种成矿作用导致形成小岩体,大矿床。  相似文献   

6.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成矿模式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汤中立 《现代地质》1990,4(4):55-64
金川矿床产出于过渡区,位于中朝地块西南部阿拉善边缘隆起上,含矿岩体是多期上侵贯入形成的,时代为1509~1526Ma。 导源于地幔深郎富硫的铁质超基性岩浆,沿超壳深断裂上侵到达地壳岩浆房。注入岩浆房的岩浆在橄榄石结晶温度的区间内,发生熔离作用和橄榄石结晶作用,按重力效应正岩浆房中自下而上先后形成了矿浆、富矿岩浆、含矿岩浆和岩浆的分层格局。随着温度下降,在构造应力脉动式驱动下,岩浆房中自上而下按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的顺序,先后分别沿相同通道上侵、贯入于现存空间成岩成矿、每次上侵、贯入的浆体都沿着前次浆体的下侧部和根部定位。 整个成矿过程由岩浆房中的深部熔离、橄榄石结晶和重力分层作用→第一期次岩浆上侵→第二期次含矿岩浆上侵→第三期次富矿岩浆贯入→晚期矿浆贯入→接触交代成矿→热液叠加成矿,构成一个完整的硫化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式和时空分布系列。  相似文献   

7.
正斑岩型铜(金和钼)矿床提供了世界上约75% 的Cu、50%的Mo和20%的Au的产量。该类型矿床通常与汇聚板块边缘的下地壳以及中性火山-侵入岩浆体系相关。然而,尽管经过近十年的研究,目前对造成富矿岩浆体系和贫矿岩浆体系的控制因素仍然不完全清楚。一些研究认为,富矿岩浆比贫瘠岩浆更加富集金属成矿元素,而另一些研究则指出,斑岩型铜矿可以通过正常岩浆形成,并指出岩浆的硫含量、氧逸度、水含量或者上地壳岩浆房的规模都能决定其成矿。而岩浆硫化物能强烈  相似文献   

8.
潘长云  王润民 《岩石学报》1994,10(3):261-274
喀拉通克Y1含矿岩体岩石类型属铁质基性岩类,岩体为单式岩体,具富镁、铁、碱、低钙贫铝的特点。组成岩体的各岩相是同一母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原始岩浆为来自上地幔的拉斑玄武岩浆。岩体锶初始比值约为0.7033,形成时代约为291Ma。在岩浆结晶分异作用下,氧化物组分的变化使硫化物熔浆与硅酸盐熔浆发生分离,并在重力作用下聚积形成铜镍硫化物富矿。  相似文献   

9.
斑岩铜矿浅部富矿岩浆房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万伦 《矿床地质》2011,30(1):149-155
在主流的斑岩铜矿模型中,矿床下方都有一个浅部富矿岩浆房,为矿床的最终形成提供成矿流体.国外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揭示了其基本特征,即位于地表以下约5 km,其大小直接决定着最终矿床的规模,其形态为平卧状,相对封闭,生命周期较短(一般约2 Ma).岛弧或陆缘弧环境有利于浅部富矿岩浆房形成的条件是中等挤压应力状态或挤压后应力松驰...  相似文献   

10.
东川辉长岩型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和生 《云南地质》1998,17(1):75-80
东川矿区多个基性侵入岩体具不同程度的铜矿化。新塘辉长岩和白锡腊辉长岩中赋存工业铜矿体及富铜铁矿体。据稳定同位素资料:大部分裂隙富矿的δ34S值趋于零,H、O、C同位素组成落入岩浆热液区,说明岩浆热液对裂隙富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东川矿区基性岩浆侵入活动,对矿床的形成提供了部分铜质和热动力,即部分铜质来自基性岩浆。  相似文献   

11.
内蒙黄岗梁矽卡岩型铁锡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黄岗梁矿床是我国北方唯一的一处锡铁共生大型矽卡岩型矿床,苏大沟是黄岗梁矿床NE向延伸的铜铅锌矿点。黄岗梁矿床围岩、蚀变围岩、赋矿矽卡岩以及不同矿体石榴子石稀土元素的总特征体现了岩浆和岩浆水、围岩和大气降水对成矿的综合影响。靠近岩体则较多地体现了岩浆和岩浆热液作用;远离岩体则围岩地层和大气降水作用增强;从贫矿体-富矿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大气降水对成矿的贡献增大,晚期又叠加了岩浆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黄岗梁铁锡矿床的REE配分曲线类型多样、变化较大,充分显示了成矿流体的多来源和多期次叠加成矿的稀土元素特征。苏木沟铜铅锌矿点具有岩浆热液稀土元素特征。稀土元素的研究初步建立了华北北缘黄岗梁式矽卡岩型矿床稀土元素配分模式。  相似文献   

12.
1963年在燕山地区的一个金矿中发现一个与辉铋矿紧密共生的金富矿团。该富矿团约有900公斤矿石,经过冶炼后,共产出24开黄金约33公斤,原生金成色率为76%,含有20—25%的银,银呈固熔体状态。象这种类型的金富矿团尚属少见。该矿床属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类型;含有多种金属元素,又称多金属工业类型矿  相似文献   

13.
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系统研究金平县白马寨铜镍硫化矿地质、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初步认为该矿床形成于华力西期弧后盆地拉张的构造环境.并提出本矿床为幔源岩浆熔离-结晶分异,岩浆、含矿岩浆、富矿岩浆和矿浆依次脉冲式贯入成矿和成矿期后煌斑岩浆侵入破坏,并叠加成矿的矿床成因模式.从而,建立了本区铜镍矿床的成矿模型,并对该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多年来实际调研及综合分析前人资料为依据,就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火山岩浆及成矿的自身特点诸方面,系统扼要地总结了浙江铀成矿的若干基本规律。即是:拉张裂陷为背景,深大引张是关键;侏罗二个储矿层,燕山四种储矿岩;单一岩浆不成矿,深浅混源把矿藏;火山盆地“层控矿”,破火山口“热液矿”;多元多因又多源,多个阶段成富矿。  相似文献   

15.
北衙超大型斑岩—矽卡岩型金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其成矿与新生代富碱斑岩密切相关。前人研究均集中在富矿岩体地球化学特征,而对贫矿岩体研究甚少,控制北衙地区岩体含矿差异性的因素尚不明确。文章以北衙矿区外围白莲村、马头湾和南大坪贫矿石英正长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全岩主微量、锆石U-Pb定年以及角闪石矿物学分析,讨论了北衙地区富碱斑岩岩石成因、源区特征、岩浆含水量、氧逸度等要素,并与本区富矿岩体进行对比,由此探讨其成矿的差异性。贫矿石英正长斑岩的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3.96±0.43)Ma、(33.26±0.30)Ma和(32.80±0.27)Ma,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的岩浆活动时限吻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贫矿石英正长斑岩具有高钾富碱的特点,微量元素上显示富轻稀土元素和Ba、Rb、K、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Ta、Ti和Nb等高场强元素。富碱斑岩的Rb/Sr、Nb/Ta、La/Nb以及LREE/HREE比值较高,Eu异常不明显表明北衙富碱斑岩具有壳幔混合特征。角闪石化学成分显示,贫矿岩体中的角闪石主要是绿钙闪石。通过角闪石计算其结晶时温度、压力、氧逸度和水含量等参数并与富矿岩体中的角闪石进行对比,发现北衙地区贫矿岩体角闪石结晶环境相比于富矿岩体具有高温高压的特点,且贫矿岩体相对于富矿岩体具有更低的氧逸度和更深的侵位深度。贫矿岩体更深的侵位深度意味着更大的围岩压力,难以发生对成矿有利的流体出溶;低氧逸度意味着金属元素早期就已经沉淀无法随岩浆向上运移。因此,在北衙矿区,氧逸度和侵位深度是北衙地区岩体含矿差异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周朝宪  张云国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1):1173-1190
斑岩铜矿不但形成于环太平洋成矿域,还形成于特提斯成矿域和中亚成矿域(古亚洲洋成矿域)。成矿物质来源于深部,经过“洋壳一地幔熔岩流”、“原始岩浆”、“浅部富矿岩浆”和“岩浆结晶一成矿”4个阶段,其中在“原始弧岩浆”阶段,通过MASH过程,有大量成矿物质和能量的聚集。成矿流体为富H2O、高温、高压、高盐度、强氧化性、高氧逸...  相似文献   

17.
姚安金矿床位于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中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板块西缘与三江特提斯构造域结合部位,其成矿与新生代富碱斑岩密切相关.前人研究都集中在富矿岩体的岩石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贫矿岩体研究甚少.文章以姚安矿区贫矿正长斑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学基础上对姚安正长斑岩中的角闪石,黑云母进行了电子探针分析,计算了矿物结晶的温压条件、氧逸度和含水量等要素,并与其他地区富矿岩体与贫矿岩体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富矿岩体与贫矿岩体在矿物化学尺度上的差异性.姚安贫矿正长斑岩角闪石富MgO(11.82%~12.93%)、CaO(11.25%~11.58%)、K2O(1.09%~1.37%)、Na2O(1.99%~2.21%),属于镁闪石;计算得出角闪石结晶温度为822.47~850.69℃,压力112.69~151.21 MPa;侵位深度为3.72~5.44 km.黑云母为岩浆成因且富镁,w(MgO)为14.36%~18.01%,Fe2+/(Mg+Fe2+)比值0.23~0.34,属于镁质黑云母.黑云母结晶温度为719.69~738.78℃;压力51.15~178.35 MPa;侵位深度1.69~5.89 km.通过角闪石成分计算岩浆氧逸度变化介于ΔNNO+0.20到ΔNNO+0.91,略高于Ni-NiO出溶线.根据角闪石化学成分计算出岩浆含水量介于2.54%~3.02%.大型-超大型斑岩Cu矿多金属矿与高氧逸度、富水的浅侵位中酸性岩浆密切相关,对比姚安富矿岩体和成矿带上马厂菁、北衙的富矿岩体,姚安贫矿岩体与六合贫矿岩体相似,具有低氧逸度,较深的侵位深度的特点.低氧逸度致使金属元素早期以硫化物形式沉淀,无法随岩浆运移,较深的侵位深度使得流体难以出溶成矿.以上特征是其不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包裹体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下营坊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幔混熔岩浆,主成矿期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沸腾包裹体群、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和富含CO2的包裹体可指示富矿地段。均一温度等值线的三维空间变化可以确定富矿地段及矿体产状。  相似文献   

19.
粤北下庄矿田铀矿成矿时代探讨   总被引:34,自引:7,他引:34  
粤北下庄矿田存在早、晚两期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型铀矿,早期铀矿成矿年龄为122-138Ma,为岩浆期后热液型铀矿,以富矿为主;而晚期铀矿成矿年龄则为54-96Ma,为岩源活化热液再造型铀矿,以贫矿为主。早期铀矿是本区今后进一步寻找富铀矿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20.
徐强  吴敏  宦长明 《江苏地质》2018,42(2):175-186
国内外相当多矿床产出的构造位置,特别是富矿体的产出位置处在不同走向,或不同性质与类型,或不同规模序次的构造交会部位。根据不同走向构造的规模大小、性质、序次及活动的先后顺序及其与岩浆活动的紧密程度,可划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的矿床。分析国内外不同构造交会部位的成矿实例,结合多年来的找矿实践,认为构造交会部位是成矿,甚至成富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