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重游对旅游地包括城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南京城郊旅游地中开发比较成熟的珍珠泉旅游风景区为例,对比了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行为差异,对游客行为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意在探索游客重游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内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重游游客与首游游客的背景、交通方式、旅游信息获取渠道和旅游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旅游活动和餐饮满意度,游客月收入水平和年龄等,对游客重游意愿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城郊旅游地重游率的对策,为城郊景区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旅游综合质量的提升及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驱动力分析--以几个典型旅游景区为例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张朝枝 《地理科学》2003,23(3):372-378
旅游发展到现阶段,部分旅游地面临着衰退的威胁。有些旅游地走向衰退后,外界所做的一些努力未能使它们走向复苏,如七星岩、岳阳楼;有些旅游地走向衰退后,经过外界努力,它们却走向了复苏,如丹霞山、鼎湖山。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与比较研究,运用形象本底分析等方法,得出市场潜在需求是旅游地衰退与复苏的根本驱动力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指导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国内旅游地形象屏蔽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景区系统种群概念并辨析了其引用的科学性。以游客接待量为衡量标准,利用生态种群竞争模型,建立了景区系统种群的数学模型。在合理假设条件下解析竞争趋向并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景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对吸引力以及自身学习调节能力是3种不同类型屏蔽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决定了其发展趋向,据此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旅游地形象研究管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旅游业的发展呈迅猛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旅游地的形象因素已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对旅游地的开发规划工作和市场营销工作都有重要意义。国内外旅游界对旅游地形象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1)“自然”旅游地形象研究阶段,(2)“人为”旅游地形象研究阶段,(3)不同学科理论对供求双方的互动效应的探索阶段;其主要内容概括为:旅游地形象定义及其效应等理论研究、旅游地形象设计及其传播等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文本内容分析的凤凰古城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情境下旅游地意象感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国内研究需对内容分析方法体系进行完善,案例地也需要丰富。该文以中西部贫困山区古镇型旅游地凤凰古城为案例地,综合利用内容分析方法中词频分析、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技术,分析了凤凰古城游客旅游地意象感知特征和意象结构。结果发现,游客对凤凰古城旅游地感知的整体意象是人文景观类旅游地,认知形象成分包括古城、民族文化、休闲娱乐、美食购物4个主题;情感形象成分以积极情感为主,中性和消极成分比例小;意象高频词呈长尾分布特征,而游客文本语义网络呈现"核心-次核心-外围"三圈结构。最后提出旅游地意象管理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6.
基于游客感知视角,在已有研究基础上,通过专家咨询、问卷调查、因子分析等方法构建由生态环境系统、能源系统、低碳管理系统、票务系统、游览系统、食宿系统、娱购系统组成的低碳舒适型景区建设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世界遗产地——广东丹霞山景区为例,对其低碳舒适型景区的整体建设质量及各指标要素的建设质量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显示,丹霞山低碳舒适型景区整体建设质量为良好层次,各指标要素建设质量较高。最后,提出了"以低碳、舒适、健康为理念,以增加/保持碳汇、减少碳源、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以综合考虑旅游六要素、协调四大旅游主体、统一规范与差异对待为原则,以宣传、规划、服务、技术、市场、管理为支撑体系"的低碳舒适型景区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7.
旅游地地方感的游客认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汪芳  黄晓辉  俞曦 《地理学报》2009,64(10):1267-1277
体现旅游地地方特征的元素是各种类型旅游体验设计的源泉,引导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进行体验认知.形成游客的综合体验感.地方感包含了地方的客观特征和人们的主观认知两方面,而旅游地地方感的认知由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两方面构成:其中地方认同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独特性的感官、情感,以及对地方原真性的思考体验:地方依赖则主要来源于游客对地方依赖性的功能要素的体验.本文归纳旅游地地方感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由3大部分、11个因子构成的游客地方感认知测量的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游客的地方感认知进行定量调查.基于调查数据统计得到所有因子的评价得分,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的方法分析所有凶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归纳得到游客地方感认知的规律,以便为旅游地开发、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开发与老年人环境感知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国家4A级景区对29位老人与43位非老人进行分组问卷调查,对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自然环境感知、经济环境感知、社会关系感知、旅游及游客感知差异进行卡方检验(χ2).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对环境感知存在着明显差异.乡村旅游地老年人环境感知具有较强烈的乡土意识、对游客与旅游开发普遍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承担旅游地主人的角色、希望更多分享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特点.从旅游地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的角度证实了旅游地居民支持旅游发展9个要素的结论,同时发现了中国老人的一些不同之处,提出了期待期的概念,提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乡村旅游化是旅游景区周边乡村聚落功能向旅游服务转变的过程。受同一景区带动,景区周边不同乡村聚落旅游化程度存在空间差异。不少学者已经对此类村落的演变过程、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对空间差异影响要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然而,目前定量分析方法较少,不能有力说明影响要素与空间差异现象之间的关系。基于此,本文以野三坡旅游区周边56个乡村聚落为例,结合实地考察、GIS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乡村旅游化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距离区域主要入口的远近,景区游客规模及游客逗留时长,距离核心景区的远近是影响村落旅游化程度差异的主要因素;距离河流的远近,高程,距离主要道路的远近以及坡度对村落旅游化程度差异的解释力较弱,但是当他们与其他因素交互时,可以增强其他因素所起的作用;距离区域主入口越近,村落的旅游化程度越高;同样地,村落所处景区游客规模越大、游客逗留时间越长、距离核心景区越近,村落的旅游化程度越高。该研究对于有序引导旅游地乡村聚落的发展,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省余姚市大岚镇柿林村国家4A级景区对29位老人与43位非老人进行分组问卷调查,对老年组与非老年组的自然环境感知、经济环境感知、社会关系感知、旅游及游客感知差异进行卡方检验(χ2).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对环境感知存在着明显差异.乡村旅游地老年人环境感知具有较强烈的乡土意识、对游客与旅游开发普遍持积极的支持态度、希望承担旅游地主人的角色、希望更多分享旅游带来的经济利益等特点.从旅游地老年人这一特殊人群的角度证实了旅游地居民支持旅游发展9个要素的结论,同时发现了中国老人的一些不同之处,提出了期待期的概念,提出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入手,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旅游地拓展开发研究—以丹霞山阳元石景区为例   总被引:36,自引:3,他引:36  
保继刚  彭华 《地理科学》1995,15(1):63-70
  相似文献   

12.
丹霞地貌发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定量测算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黄进 《热带地理》2004,24(2):127-130
论述了用河流阶地冲积层相当于古河流平水期水面的样品年龄及该采样点至今日河流平水期水面的相对高度求得地壳上升速度,再由地壳上升速度及丹霞地貌的相对高度求得地貌年龄,由地貌年龄及陡崖谷地上缘的宽度求得岩壁后退速度,由地貌年龄及被蚀去的地貌体积求得侵蚀速度,这是地貌学由定性描述向定量研究的一次尝试.  相似文献   

13.
对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运用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国内丹霞地貌旅游开发较好的广东丹霞山、福建武夷山进行比较,分析了新宁崀山丹霞地貌旅游开发的特点和制约因素。崀山丹霞地貌旅游业的开发,要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借鉴其它旅游区特别是丹霞地貌区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教训,加强丹霞地貌景观的保护,促进崀山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987年来台海关系变化对台湾入境大陆客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根年  王洁洁 《地理学报》2009,64(12):1513-1522
两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政治关系是影响出入境旅游最重要的因素.1987年台湾当局解除居民来大陆探亲旅游限制.入境大陆旅游客流量急速增长:2008年开放大陆居民入岛旅游.拉开了两岸旅游流双向互动的新格局.1987-2007年的20年间,台海关系波动起伏.依据相关历史文献和统计数据.分析了两岸关系变化对台湾入境大陆旅游客流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台海关系恶化、危机事件爆发时,在入境客流量统计值、环比增长率和占出岛旅游比统计曲线上形成了明显的"凹形谷",采用三条理想曲线作为参照系.定量分析了7次危机事件对台湾游客入境大陆客流量的影响.其中,从1994年的千岛湖事件到1996年第四次台海危机,台海关系阴云密布.对入境大陆旅游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累计损失客流量50万人次,相对损失率在11.4%.本研究为探索国际关系危机事件对出入境旅游的影响提供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广州海外客源市场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文章针对广州市20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客源市场面临着增长缓慢、海外游客低消费的发展困境,指出海外客源市场竞争加剧、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不合理、大旅游形象塑造不力是阻碍海外客源市场发展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优化海外客源市场结构、加强旅游大环境建设、树立大旅游理念、优化旅游产品组合及加强与港澳及珠三角地区其它城市的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形象建设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丹霞地貌作为独特的造景地貌资源,由于开发程度较低,旅游形象建设尤显重要。文章以中国发现丹霞地貌最多的地区之一———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其地方性、旅游意境流和可替代性产品背景,在尺度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应用比附、领先、空隙和逆向等多种方法对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定位,提出"丝绸之路,丹霞画廊"为甘肃省整体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同时对20多个景观综合体也设计相应的主题口号,并就旅游形象的传播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潘志新  任舫  陈留勤  吴昊  占义勇 《地理科学》2021,41(6):1069-1078
通过野外考察,并结合地质资料和样品分析,对陕北丹霞地貌形成的地质构造背景、红层岩性、形态特征、演化过程等进行系统阐述,并与中国东南部湿润区及国外的典型丹霞地貌进行对比,总结其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陕北丹霞地貌形成的构造环境为大型内陆坳陷盆地——鄂尔多斯盆地,主要成景地层为洛河组紫红色中-细粒长石石英砂岩,形成于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18.
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是游客对区域感知的具象化描述方式.本研究借助城市意象理论,探讨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构成情况.首先采用深入访谈法,基于游客自身的游览体验描述,总结出游客意象空间因子,由坊巷道路、边界、名人文化景点、地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5个因子构成;其次借鉴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每种意象空间因子包含的最具代表性的意象空间元素;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详细了解游客对意象空间因子及元素的感知情况,借以描绘出三坊七巷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地图.研究发现,三坊七巷历史街区具有较强的“可意象性”,“历史街区游客意象空间”是游客对历史街区的一种逻辑思维结构,呈现出“街道突出,街区微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演化——以浙江新昌丹霞地貌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对新昌丹霞地貌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国内外的坡地研究回顾的基础上,对丹霞地貌的坡地形态、组成和演化方式及成因进行分析.丹霞地貌坡地在形态和演化方式上的特点比较符合King的坡地理论,在形态组成上可以分为凸形面、自由面、搬运坡和凹形面4部分,在演化上以平行后退和坡地替代两种方式为主.丹霞坡地的类型根据发育阶段可分为幼年期陡壁形态、中年期King型完整King模式形态及老年期丘陵坡地形态.丹霞坡地地貌演化的过程是自由面逐渐后退、缩小的过程,丹霞坡地在坡地退行速度上远小于其他现代坡地.  相似文献   

20.
黄琼芳 《热带地理》2016,36(6):935-943
广东省共有丹霞地貌 67 处,分布在 22 个断陷盆地中,主要受古近纪―新近纪抬升区、5 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和 1 条东西向深断裂控制,地层层位以丹霞组和南雄群为主,岩性以砾岩、砂砾岩、砂岩为主。古近纪―新近纪地壳升降运动控制了丹霞地貌在区域上的总体分布,大致以 22.5°N 为界线,以北为抬升区,发育丹霞地貌,以南为沉降区,不发育丹霞地貌;晚更新世以来的地壳升降运动,造成不同地区丹霞地貌的数量和规模有所区别:粤北、粤东北为抬升区,发育数量多、规模较大;粤中为沉降区,发育数量少、规模较小。深大断裂控制断陷盆地的分布,从而控制丹霞地貌具体的发育位置。根据地质构造背景和丹霞地貌发育特征,可将广东省划分为 4 个丹霞地貌发育区:粤北区、粤中区、粤东北区和粤西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