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际地图协会(ICA)国家地图集委员会于1990年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了委员会和学术讨论会。该委员会主席B.Rystetd博士(瑞典)、副主席E.Ciekirska博士(加拿大)和来自美国、中国、西班牙、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印度的委员,以及苏联、捷克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国的代表和40多名中国的地图学家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1)国家报告(国家地图集的设计与生产);(2)电子地  相似文献   

2.
由捷克斯洛伐克地质机构组成的为期一周的大会,在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学科学协会、国际水文学家协会以及国际应用分析研究院的支持下,于1982年9月7日至11日,在布拉格举行。  相似文献   

3.
(一)1983年12月5—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岩石圈保护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莫斯科举行(第一次会议于1981年6月1—3日在巴黎举行,第二次会议于1982年5月3—7日在布拉格举行。我所周必凡和丁锡祉同志分别参加了这两次会议)。学术委员6国10人(苏3人,美、法各2人,中、日、捷各1人),联合国官员2人以及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苏联17名科学家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了会议。苏联地质部部长E.A.柯兹洛夫斯基和教科文组织地学司司长V.谢尔巴瓦主持了会议。这次会议的议程之一是讨论《滑坡和泥石流》专著的定稿及出版问题。会议认为,经6国(日、美、苏、中、英、法)6人编委于1983年7月24日至8月2日在东京全面审定并作了适当修改补充后,该专著第一卷——基础理论部分可以在1984年出版,而第二卷——区域性问题仍需在近期再举行一次编委会审定。《滑坡和泥石流》这一专著的出版,将有助于加强各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并促进研究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随中国科学院区域环境考察组赴捷克斯洛伐克考察,了解了一些关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地理学发展的情况,结合多年来我所阅读的有关文献,兹就以下几方面情况作一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05,28(1):87
经国家科技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hinese National Committee for DIVERSITAS,简称CNC—DIVERSITAS)于2004年10月28日在北京成立。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是国际科学联合会(ICUS)所属的国际生物科学联合会(IUBS)和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92年10月联合提出了的一个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合作研究计划。  相似文献   

6.
受联合国发展署亚太经社会(ESCAP/UNDP)的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与亚太荒漠化区域研究与培训中心(DESCONAP)于1991年11月13日至19日在杭州召开了亚太地区“荒漠化与区域管理培训研讨会”。来自孟加拉、印度尼西亚、日本、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越南等国的学者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北京地理研究所、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及浙江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浙江省水利厅的同行,共35人出席了会议。联合国环境署(UNEP)高级顾问B·Rozonov教授、法国Reims大学自然地理实验室主任、前UNEP荒漠化处负责人M·Mainguet教授、联合国发展署亚太经社会项目官员U  相似文献   

7.
捷克斯洛伐克对“生活环境”有专门的解释和特定的涵义。所谓生活环境,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解释是完全一致的,即指人的生活环境,人所生活并借以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所有自然和人工塑造的物质部分的总和。生活环境由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和娱乐环境三个部分组成。生活环境从积极或消极两个方面对人类社会施加影响。1971年,捷科学院组建了景观生态研究所。该所是捷科学院的生活环境研究中心,全所分四个研究室:指示生物室、景观综合体自然条件室、人类生态室和工业景观室。五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就已完成了全国景观要素的分析和景观区划工作。景观生态学是在原有学科领域形成的新生长点或边缘分支学科。过去对景观的理解局限于自然环境要素的组合,主要研究作为自然综合体的景观结构、形态、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地域分异规律。象捷克斯洛伐克这样一个国土面积小、人口稠密、高度工业化、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正>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自然产物,它不仅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会后发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由此拉开了世界环境保护的序幕。同年在巴黎召开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17届大会,通过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其旨在各成员国将本领域内具有世界保护意义的地点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8月 4日 ,国际地图学协会 (1CA)国家与区域地图集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举行。会议由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美国、俄罗斯、瑞典、荷兰、日本、捷克、波兰、韩国等国专家学者 2 0人及国内各单位专家学者 4 0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主席采纳尔博士主持 ,国际地图学协会国家与区域地图集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  相似文献   

10.
1987年7月14—19日由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ICIMOD)会同联合国环境署(UNEP)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组织召开有关土壤侵蚀防治和流域整治训练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主要来自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周围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孟家拉)以及在尼泊尔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工作的美国、加拿大和瑞士等国家的科技人员,计40人。  相似文献   

11.
"第四届国际遥感考古会议"将于2012年10月24-26日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与中国科学院联合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与中国科学院对地  相似文献   

12.
香山科学会议"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召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全胜  张雪芹 《地理研究》2005,24(3):487-487
2005年4月26~28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为主题的香山科学会议第252次学术讨论会。本次会议由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IHDP)、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CNC—IGBP)、世界气候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CNC—WCRP)、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DIVERSITAS)共同组织发起。会议共设有4个中心议题: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战略。这次香山会议,得到了徐冠华院士、叶笃正院士和孙鸿烈院士的大力指导,得到了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学者的积极响应,叶笃正院士、施雅风院士等60多位活跃在我国全球环境变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1987年8月—31日在剑桥大学地球科学院分别举行了地质及固体地球物理工作组会议及混合会议.两天的会议主席都由新西兰人担任.地质工作组会议内容包括:1.开幕.自我介绍;2.圣迭戈会议提案采纳及执行情况;3.本次会议新议题:a.地质制图,主要确认专家组会议提出的协调分工、统一图例、在大剖面协作中统一比例尺等事项;b.地圈—生物计划设想;c.南极地球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d.工作组向SCAR的年度报告;4.第5届国际地球科学讨论会总结;5.第6届国际南极地球科学讨论会,审议了日本在圣迭戈会议上提出的建议,经表决同意下届讨论会将于1991年在日本东京或其他城市举行(原建议为1992年),并通过了讨论会内容及分组方法;6.各成员国国家年度报告;中  相似文献   

14.
GeoPark发展动向、全球网络及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为了保护自然遗产特别是地质遗产,于2001年通过了支持各成员国建立Geopark并形成全球网络的建议,这个建议在全球得到积极响应,尤其是欧洲和中国以及国际地理联合会(IGU).中国是全球建立Geopark最早的国家之一,目前已有182个国家Geopark,其中24个为全球Geopark网...  相似文献   

15.
山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否,是个世界性的首要问题。这直接涉及到全世界生活于山区的10%人口和依赖山地资源的30—40%人口的生计。197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在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中列有第6项课题——“人类活动对山地生态系统的影响”。1974年德国国际发展基金会于慕尼黑举行了国际山地环境发展会议,发表了慕尼黑宣言,揭示了世界许多山地人口增长,森林丧失,侵蚀加剧,环境恶化等严重情况,这是对各国当局的一次警告。此后,开展国际山地综合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并出现了“山地学”(Montology)一词。在多次国际地理学会议和联合国大学的推动下,1981年成立了国际山地学会,出版了《山地研究与开发》杂志。在粮食与能源危机并存的世界局面中,山地受到特别的关注,因为山地不仅在食物-能源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泥炭学会(IPS)第四和第二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的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21日至25日在苏联明斯克举行。这次讨论会的主题是:泥炭的性质及其利用前景。参加会议的有奥地利、加拿大、中国、捷克、英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芬兰、匈牙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爱尔兰、荷兰、挪威、波兰、瑞典等128位科学家和泥炭工作者以及苏联代表148人。国际泥炭学会第四专业委员会的讨论内容是:泥炭和腐泥的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特性;生理活性物质;生长刺激素;医药制剂及有关物质的生产和应用。第二专业委员会讨论内容是:为了工业、农业以及园艺等目的,关于泥炭  相似文献   

17.
全国环境化学变化及其生物效应与健康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5—29日在南京大学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地质学会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来自全国各有关单位的老中青(年)科技工作者86人出席了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100篇。  相似文献   

18.
地貌调查与制图已成为许多国家地貌研究的主要方法,它不仅涉及地貌学本身的发展,而且促进地貌学的实际应用。国际地理学会(IGU—下同)自1960年成立有关组织以来,已进行了积极的活动,并已取得可喜的成果。组织简介为推动各国地貌调查与制图的发展,IGU 在第19届(1960)会议上,正式在应用地貌委员会之下,建立地貌制图分会。分会由波兰 D.M.克利马舍夫斯基任主席,其成员来自波兰、法国、瑞士、苏联、捷克、加拿大、比利时、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英国、匈牙利、罗马尼亚和美国。1969年分会又晋升为 IGU 的直属委员会,并取名  相似文献   

19.
1988年6月4日—10日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环境问题专门委员会全体会议例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尽管有些主要报告带有宣言式彩色,但总的来讲这次会议所宣读的报告水平还是比较高的。参加会议的人数在100—150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是世界闻名的生物圈和生态研究方面的专家,从而提高了大会的身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与会者的平均年龄偏高,年青的研究人员几乎没有参加。会议所讨论的问题涉及到以下5个方面:环境变化监测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国际委员会主席 D.D.马卡尔季教授(美国)就有关国际地圈和生物圈计划主要目的讨论作了综述性报告。  相似文献   

20.
福州  2 0 0 1年 1 0月 1 5-1 9日主办单位 :中国地理学会医学地理专业委员会 ;国际地理联合会环境与健康委员会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会议议题 :1 .环境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与地方性疾病 ;2 .环境污染与健康 ;3.环境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健康影响的变化趋势 ;4.环境健康指标与风险评价、长寿与老龄化 ;5.环境健康分析、监测、评估的新方法 ;6.环境健康保护新技术、新产品及发展对策。会议安排 :提交论文者请交论文、摘要各一份 ,格式为 A4页面 ,会议注册费 50 0元 ,食宿自理 ;会议组织野外考察 ,费用另行通知。重要日期 :2 0 0 1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