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浙江省气候变化事实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区分不均一与局地气候的突变,采用功效不同的SNHT、Buishand、Pettitt 三种均一性检验法对浙江省41 个气象观测站1960—2007 年的温度和降水的观测序列进行检验。通过对三种方法检验的站点数据做气候变化事实研究发现,近50 年浙江省与全球呈现一致的气温年代际变化特征,0.19 ℃/(10 a)的平均气温倾向率比0.13 ℃/(10 a)的全球平均值高,略低于0.22 ℃/(10 a)的全国平均值。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呈上升趋势,这与中国降水量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反,但与长江流域以南的变化趋势一致;强降水、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大,城市局地气候趋于“ 热干” 化;≥10 ℃的初日提早10 天左右,而终日推迟了近10 天,在持续日数增加的同时,有效积温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2.
3.
基于江西79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和Mann-kendell法对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进行突变检验分析,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鄱阳湖流域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961-2010年鄱阳湖流域年平均气温为18.0℃,升温趋势明显,升温率达0.16℃/(10 a),在1996年出现显著突变。冬季升温趋势最明显,夏季气温虽呈上升趋势,但不显著。(2)流域平均年降水量为1643 mm,呈略增多趋势。20世纪60-8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降水量偏少,90年代降水量相对偏多。最大年降水量出现在1975年,为2149.6 mm;最小年降水量出现在1963年,为1111.6 mm。(3)流域年降水日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率约为6.9 d/(10 a)。其中,小雨日数下降最为显著,下降率约为7.1 d/(10 a);中雨日数呈略下降趋势;大雨和暴雨日数呈现略增加趋势。(4)流域年降水强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约0.52 mm/d,说明流域降水集中度增大,强降水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4.
5.
利用1961--2010年江西省2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研究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历史气候变化事实;基于“中国地区气候变化预估数据集”(Version3.0)2014--2100年数据,预估未来不同RCP情景下区域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气温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升温趋势高于江西全省;降水强度呈增强趋势。未来气温依然呈现为上升趋势,如果从现在开始及时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气温的上升趋势将在2040年后得到缓解。如果长时间存在高能源需求及高温室气体排放,则未来降水年际变化更大,极端降水事件发生将更为频繁。 相似文献
6.
近40年西南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 总被引:56,自引:11,他引:56
利用西南地区(云南、贵州、重庆、四川、西藏)1961—2000年139个气象观测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年平均值,对西南地区近40年来气候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在20世纪后40年气温上升、降水增加、湿度增大趋势显著,而在四川盆地东北部和西南部的气温则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表明西南地区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存在非同步性。通过对各气候要素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序列的分离,得出了西南地区不同气候要素基本都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振荡周期,对这些气候要素存在的突变现象进行了检验,发现气温首先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始突变,然后是云贵高原区,最后是四川盆地、贵州东部丘陵区。其他气候要素的突变时间多数也是先从青藏高原开始。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气候要素在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突变时间为早,全球气温突变要比西南地区的气温突变要早。 相似文献
7.
1980年3月9日—21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伊里斯(Erice)召开了“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理论”的国际性演讲会,共有二十多个国家近百人参加。会议主持人是比利时的伯哲(A.Berger)教授。演讲会的举办反映了当前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重视,有10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近50年年平均地表气温升高0.5-0.8℃,增温速率0.1-0.2℃/10年;其中冬季和春季增温更为明显,北方和青藏高原增温比较显著。20世纪中期以来我国长江中下游和西部地区的降水量有明显增加,东北北部和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量也有一定程度增加;但我国华北、西北东部、东北南部等地区降水量出现下降趋势,有暖干化的趋势;自1950年以来,我国的霜冻日数明显减少,寒潮事件也显著减少;夏季暴雨日数在长江中下游流域明显增多,而西北东部、华北和东北的主要农业区干旱面积也呈增加趋势;我国的冰川出现了明显的退缩现象。自小冰期以来面积减少了12497平方公里,约17%,并且这种退缩的趋势还在加剧。长期的效应极可能是我国黄河、黑河等主要河流的水量减少,甚至断流。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贵州气象》2015,(4)
基于3个气象站点历年2—3月逐日平均气温、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广西贵港市1960—2011年春播期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春播期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以2月下旬气候变暖最显著;春播期1980年代中期明显偏冷、1990年代末始转暖,2000年代初期后增暖明显,最近几年维持偏暖但变暖不显著。春播期降水量由1980年代初之前的减少趋势转为之后的增多趋势(3月中旬增多趋势最显著)。重度烂秧低温阴雨天气主要出现在1960—1980年代,进入1990年代后频次数明显减少(最近5 a未曾出现);低温阴雨天气过程均伴随降水出现(多为20mm以下)。春播期低阴雨日数的小幅减少趋势可信度不高,低温阴雨结束期主要出现在3月上、中旬并有推迟的趋势,倒春寒多发的3月中、下旬气温呈下降趋势,表明气候变暖背景下当地农业仍面临春播期低温阴雨危害风险。 相似文献
13.
广西气温的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相关原理,采用插补方法,对广西的南宁,柳州沙塘,桂林3站1936年以来的气温序列进行了插补,然后利用多元线性回归议程将3站气温资料延长至1884年,并对广西近百年气温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选择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有代表性的13个气象站195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这些台站气候变化总体趋势、年代际变化及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整个喜马拉雅山区的气温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升温速率为0.38℃/10a。1970—1990年代升温在加速,2000年代升温速率则有所放缓。中段地区各站在2000年左右发生一次显著的升温突变,而西段和东段虽都出现升温突变,但出现的时间差异较大。1971—2010年喜马拉雅山区的降水在西段呈减少趋势,中段、东段大致呈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但总体变化趋势不明显。降水的年代际变化也表现为1970—1990年代略有增加,2000年代则有所减少。降水突变在西段以减少为主,在中段和东段以增加为主,但各站发生突变的年代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16.
17.
通过对广西1916年以来的年,季降水量序列进行分析,初步进行了文本降水序列的周期迭加模型,正弦波模型和均生函数模型。 相似文献
18.
19.
广西藤县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藤县有历史记录以来的50年的气象资料,对藤县的气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藤县年平均气温和年最低气温总体都呈现出较明显的上升趋势,70年代后年平均气温以0.2℃/10年的倾向率上升,而平均最高气温的变化幅度不明显,气候变暖贡献最大的是冬秋两季的增温,贡献最小的是夏季;年降水量总体是呈下降趋势的,并与年平均气温变化之间,呈反相位关系,有春秋旱夏季涝的特点;日照时数与年平均气温90年代中期以前呈正相位相关,后期由于大气环境受到较严重的烟尘污染,日照时数出现异常偏少现象,与年平均气温呈反相位相关. 相似文献
20.
广西春播期低温阴雨的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广西低温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在统计广西86个站历年低温阴雨结束期和总日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站平台值和极值的空间分布简况。用聚类分析方法初步确定了低温阴雨结束期和总日数的相似区域,对桂林等8个站的低温阴雨结束期和总天数,普查了太平洋海温和北半球500hPa位势高度的相关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