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2.
南黄海微体古生物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的海洋微体古生物研究从无到有,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其中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超微化石等海洋微体生物壳体是海洋地质研究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部分.南黄海是我国开展微体古生物研究较早、研究基础较好的海区.本文旨在回顾过去,立足现代,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3.
珠江口底质中介形虫埋葬群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珠江口底质沉积中的介形虫研究迄今尚无系统的报道。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曾对本区的磨刀门口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群做了较详细的研究,并在水深10米以浅划分两个组合,  相似文献   

4.
阮培华 《海洋学报》1990,12(2):200-212
本文叙及的现代介形虫系采自广西高德和涠洲岛海岸带.高德地区介形虫丰富度、分异度皆低,而涠洲岛的丰富度、分异度非常高,且自潮上带至潮下带数量渐增.涠洲岛的介形虫组合与海南岛东岸所见相似,大多属种是速足介目的沿岸、底栖类型,仅很少数属于丽足介目(如Rutiderma,Cylindroleberis,Poly-ope).文内分析了本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探讨介形虫的生态环境、生物地理区划及新生代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生物地球化学在海洋地质方面的应用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尤其是用生物骨骼化学组成进行古环境解释已成为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取自渤海西岸434m一钻孔中21个层位的45个介形虫壳体,利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分析了壳体的Ca,Mg,K,Mn,Ti,Al,Fe,Ba,Sr,Si和Ga‰11种元素成分含量,并进行了两次分析对照检验,其标准误差小于2‰。分析结果表明,介形虫壳的元素成分主要是Ca,平均含量83.86%,其次是Si(4.34%),Al(4.38%),Mg(2.71%),Fe(1.53%);K  相似文献   

6.
本文集是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多年来对南海中部海区综合调查所取得的部分成果。内容包括南海中部海底地质构造;海底地形;表层沉积物特征及有孔虫、介形虫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陆架底质中介形虫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南海北部陆架中段的44个底质样品进行介形虫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查明其属种成分、空间分布以及各项环境因素的控制作用。共计鉴定介形虫85属185种,无论种的分异度或介形虫丰度均显示出离岸随着水深、水温和盐度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在中、外陆架达最高值。此区介形虫三个组合、四个亚组合的分布,与水团的分布格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浅海现代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分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七百多个表层沉积样品分析结果,中国浅海的现代介形虫可以分为五类组合:河口滨岸广温广盐组合,近岸浅水的广温狭盐组合,黄海较深水的冷水团组合,南海北部与东海中、外陆架的暖水组合,以及南海的热带珊瑚礁组合。在介形虫的动物地理学方面,黄、渤海属于北太平洋区,南海南部属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而南海北部与东海和日本南部太平洋沿岸一起为中国-日本区。  相似文献   

9.
东、黄海海岸带现代介形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黄海现代底栖介形虫研究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1958年黄宝仁就曾对中国海介形虫做过概略的调查,可惜有关成果尚未发表.七十年代中期起,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同济大学与国家海洋局第一、二研究所协作共同对东、黄海底质表层介形虫进行了大面积的系统调查,初步查明了底栖介形虫组合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汪品先等,1980);此外,日本学者K.Ishizaki(1977,1981)和T.Nohara(1976,1977)对东海东部的介形虫亦做了不同程度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南海表层沉积中深海介形虫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海中、北部111个深海表层沉积物样品中介形虫定量分析表明,介形虫丰度和分异度在1000m以浅的陆坡上部最高,随深度增加碳酸盐溶解作用的加强而显着减少,至3000m,即浮游有孔虫溶跃层深度之下则罕见;埋葬群由67属204种组成,以Krithe占优势,其在样品中的平均含量达38.7%;种群中含典型的大洋性“冷水圈”深海介形虫,显然与经巴士海峡注入南海的太平洋中、深层水密切相关.文内列出了所有属种的深度分布,讨论了各水团中介形虫组合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应用滦河口地区沉积物中的有孔虫、介形虫的分析结果,探讨了不同沉积环境中有孔虫、介形虫的组合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根据生物组合和生物自身变化特征,并参考所处地貌部位及沉积物性质,对该区进行了地层对比和古环境分析。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所采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介形类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介形类属种分布特征,分析参数及环境因素等,划分三个生物组合区及两个亚组合。从沉积物中生物壳体的特征及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分析和矿物组分等资料证明,本区是具有两个不同时期的沉积,即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业治铮、汪品先教授主编的《南海晚第四纪古海洋学研究》一书于1992年12月中旬出版。 该书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南海第四纪古海洋学事件比较研究及其应用”成果的一部分。该课题从1989年起,由地矿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三单位合作共同承担的。 南海地形复杂,属于半封闭型边缘海。沉积物对海平面的洋流体制的变化反应灵敏,具有古海洋学研究得天独厚的条件。三个不同系统学术单位的三十多位科学工作者,发挥各自的特长,对南海陆坡、深海平原以及陆架、珊瑚礁共十余个钻孔或沉积柱状样进行研究,开展了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化石和翼足类等四个门类的微体古生物定量分析,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沉积物的粗组份分析,粗细两类粒级的粒度分析、化学分析和扫描电镜,偏光镜下的观察,矿物颗粒的电子探针能谱分析以及放射性与古地磁测年等测试分析项目,采用了古生态转换函数等数据处理技术,初步建成了一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梁志  庞景梁  孙恢礼 《海洋学报》1983,5(4):526-529
为了评价防污涂料的毒性和了解水质的污染情况,一些作者已研究了汞、铜、锌、镉等重金属对苔藓虫、双壳类动物、石灰虫等污损生物的幼虫和成体以及其它一些无脊椎动物幼虫的毒性[1-3],但是,对一种常见的海洋污损生物藤壶幼虫的毒性却研究得不多.藤壶是南海最主要的污损生物之一,并且是一些海区污损生物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南海北部大陆架水域浮淤介形类的数量分布,群落结构,生态类群及其季节变化规律,并着重研究介形类与沿岸流,南海暖流,上升流,南海次表层高盐水和珠江径流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季风驱动下的南海海洋动力过程有着季节性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显著影响南海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化进程。海洋细菌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环境变化和海洋多尺度动力过程有着积极的响应。将微生物生态过程与海洋动力过程相结合, 研究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及其与海洋环境过程的耦合, 是目前国际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之一。文章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季风环流影响下的南海海洋细菌多样性特征及其生物海洋学意义”的主要研究成果为基础, 从南海北部上升流、海洋锋面、中尺度涡旋、次中尺度过程及其对海洋细菌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可能的影响等几个方面, 探讨当前的研究进展和初步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17940-2柱状样采自南海北部陆坡、东洋群岛东南水深1727m处,柱长1330cm。通过分析该柱4万年以来的介形虫化石群落,发现异地性浅水分子的堆积速率在末次冰期和气候转变期时明显呈现高值,而在相邻的两个转变期之间则偏低,尤其在冰后期气候平趋的整个全新世,异地性分子的堆积速率降到最低。这一变化与该孔中有机碳通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但与原地性介形虫堆积速率的变化截然不同。以上结果说明在古气候变化时期该海域陆坡表层沉积物的顺坡搬运作用明显增强,推测是因海平面变动激发所在站位上方浊流所至。本研究结果说明,异地性介形虫的堆积速率可能成为古气候变化的敏感信号。  相似文献   

19.
渤海湾西岸第四纪介形虫化石群非常丰富,类型多样,具有海生、陆生、海陆混生等多种群落,在该区巨厚的第四纪沉积物中分布相当广泛,为划分海、陆相地层,揭示介形虫动物群的分布规律,确定第四纪海侵期次、古地理变迁、新构造运动和区域地质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本文根据四十多个钻孔(包括三个渤海底质钻孔)的化石标本,并参考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微古组、地科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等单位的廿多个钻孔的鉴定成果,对渤海湾西岸第四纪海相及海陆过渡相介形虫化石群作如下分析,并针对有关问题做一些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电子探针分析了渤海地区一深120m钻孔中15个介形虫壳体的化学组成。结果表明,地层中介形虫的壳体成分主要为CaO(含量50.16—54.60%),其次为SrO、K_2O、NaO、SiO_2、MgO、Al_2O_3、FeO和MnO。在不同层位中,介形虫壳体成分的变化,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相。全新世介形虫壳体的化学成分与晚更新世介形虫壳体的化学成分相比较,除CaO降低外,其它化学成分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