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国际地震观测期(ISOP)是观测地震学的一项新的国际计划,在完成此项计划期间将显著加强在收集和交换全球地震台网的资料以及对其进一步分析解释方面的国际合作。此项计划的目的和构成,同其他大规模的地震观测计划,比如说,“新的全球数字化地震台网”和“大规模的轻便地震台阵系统”等项计划,均有重大区别。但是,它们涉及的科学问题(国际地震观测期计划也规定要解决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一项全球性的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地震观测期计划陈培善(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一、概况国际地震观测期(ISOP)是一项全球性的广泛的国际合作计划。即在指定观测期内(1994-1996),在改善台站观测质量方面和对来自全球地震台网的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  相似文献   

3.
日本现已开始一个把遍布日本各地的地震观测点看成一个大的台阵并以这个大台阵获得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地核和地幔构造研究的计划。该计划预定作为从1990年开始的文部省科学研究费重点领域“地球中心核计划研究”(代表人为东大地震研究所的行武毅)的一个项目,命名为“日本列岛地震观测网计划”。第1次集会是1990年1月31日在东大地震研究所举行的。迄至目前参加这一计划的有:北海道大学理学部(铃木贞臣)、弘前大学理学部  相似文献   

4.
该文简要介绍了国际地震学和地震机构及地震监测系统的历史发展进程、资料收集与分析和当前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总经理那须翔)和电力中央研究所(理事长依田直)近日宣布,他们将从1993年4月30日起,在台湾花莲市开始用反应堆建筑物缩小模型进行地震观测的国际计划。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和台湾的11个电力公司和原子能机构。他们将通过实验,实际观测大地震发生时反应堆建筑物模型及其周围地基的性状,用这些数据来验证  相似文献   

6.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7.
昭和基地的地震观测是从日本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参加南极观测时开始的。当时的南极观测只是 IGY 的一个临时体制。昭和基地建在挪威已宣布为领土的翁古尔岛上。后来,缔结了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在南极的领土权,只要是以和平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就可以在南极内自由地进行。南纬60°以内的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地区尽管位于国外,但也是日本人可按自己意志活动的唯一场所。1965年,新破冰船“富士”号下水,使中  相似文献   

8.
9.
防灾基本计划是日本灾害对策的根基,是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第34条之规定由中央防灾会议(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当)制定的防灾领域的最高计划.指定行政机关和指定公共机关根据该计划制定防灾业务计划;地方公共团体也根据该计划制定区域防灾计划.近些年来,日本政府先后于1995年7月、1997年6月、2000年5月和2000年12月对该计划进行了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10.
宽频带地震学的重要性[美国]金森博雄地震学家们运用地震波来研究不同的地质过程,如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地震波的激发具有很宽的动态范围(140dB 以上)以及很宽的频带(至少从10赫到 DC)。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地震波所携带的信息,宽频带地震记录是十分必要的。最近,有关宽频带地震图的研究表明,断层带的强度是极不均匀的。这一结果虽不出人意料,但对了解全球和区域性构造活动以及评价由大震引起的强地面运动却具有重要的意义。断层带非均匀性的区域变化可解释为全球  相似文献   

11.
位于日本列岛及其邻近地区之下的太平洋和菲律宾海板块正在消减。这两个板块的消减导致了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可能也导致了下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自70年代中期以来,走时数据的反演模拟(现被称为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已从几个尺度详细揭示了这一地区上地幔的三维非均匀结构。高分辨率的地震层析成像技术以较为精细的尺度作出了下倾板块及其  相似文献   

12.
本文简要介绍现今国际地球科学观测的现状和最新动向.最近20多年来由于地震台网、台阵理论的发展以及数字宽频带地震观测技术在一系列国际地学计划的广泛使用,使人类对地球的了解在深度、广度和精度上都取得巨大进步.并用大量统计数据说明了现代地震观测中数字地震仪器的使用情况、国际上主流地震检波器及采集器的性能及其相关问题,以期对我国未来各类地震台网的设计以及台网在观测能力和数据质量上与国际接轨提供有用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1.全球地震学的国际合作为了能记录和分析在广大的分散地区的地震资料,建立全球地震台网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推进地震和地球内部的研究,许多国家设计并建立了新的地震观测台网。法国最近设计并建立了法国全球地震台网(GEOSCOPE)。西欧国家目前正在制定“ORF-EUS”地震台网计划。中国现已建立了新的地  相似文献   

14.
15.
2007年3月,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对极地的探测和研究计划在各国相继正式启动。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国际极地年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全球科学家曾分别于1882,1932和1957年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 我国模拟地震观测台网的发展公元132年,东汉太史令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次地震。这说明该仪器能测定地震的方位,张衡本人懂得地震振动从震源向外传播的道理。震源传播的概念直到1500多年后英国人才提出来,又经过了200多年才发明出近代地震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震观测同样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地震台。日本在台湾建立了16个地震台;法国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俄国和…  相似文献   

18.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定量地震学研究的深入使地震观测技术发生了多方面的变化。地震观测的目标由单纯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发展为实现地面运动向地震记录的转化、地震观测设备向地震观测系统的转化和研究成果向常规工作的转化。本文结合数字地震学的发展,对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介绍了亚美尼亚地震观测的现状,描述了亚美尼亚及其邻国的地震活动性。文章证明亚美尼亚高地的地震活动受控于欧亚和阿拉伯岩石圈板块。文章还介绍了现有的地震台网(包括使用的设备)及其未来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20.
基于OHP计划研制了几种类型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本文将介绍这些观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是使这个宽频带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并且轻便、稳定和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