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2.
一项全球性的国际合作计划──国际地震观测期计划陈培善(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一、概况国际地震观测期(ISOP)是一项全球性的广泛的国际合作计划。即在指定观测期内(1994-1996),在改善台站观测质量方面和对来自全球地震台网的高质量的观测数据进... 相似文献
3.
4.
5.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总经理那须翔)和电力中央研究所(理事长依田直)近日宣布,他们将从1993年4月30日起,在台湾花莲市开始用反应堆建筑物缩小模型进行地震观测的国际计划。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日本、美国、法国、韩国和台湾的11个电力公司和原子能机构。他们将通过实验,实际观测大地震发生时反应堆建筑物模型及其周围地基的性状,用这些数据来验证 相似文献
6.
国际海洋地震观测最新进展和我国海洋地震观测发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地震观测是全球地震观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论述了国际海洋地震观测的最新进展及我国海洋地震观测的发展情况:目前全球海洋地震观测已进入深海海底长期定点实时观测阶段,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几个环太平洋大型海底科学观测项目正在安装调试,日本还启动了海底发震带的钻探及钻孔观测以研究海底动力学过程。我国也断续开展了一些海洋地震观测试验,但目前长期海洋地震观测基本处于空白。认为,海洋地震观测技术门槛高,系统性强,但近年来在美日等国已趋于成熟,正在推广实用。未来防震减灾应用广泛,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7.
昭和基地的地震观测是从日本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IGY)参加南极观测时开始的。当时的南极观测只是 IGY 的一个临时体制。昭和基地建在挪威已宣布为领土的翁古尔岛上。后来,缔结了南极条约,冻结了各国在南极的领土权,只要是以和平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就可以在南极内自由地进行。南纬60°以内的南极大陆及其周围地区尽管位于国外,但也是日本人可按自己意志活动的唯一场所。1965年,新破冰船“富士”号下水,使中 相似文献
8.
9.
防灾基本计划是日本灾害对策的根基,是依据灾害对策基本法第34条之规定由中央防灾会议(会长由内阁总理大臣担当)制定的防灾领域的最高计划.指定行政机关和指定公共机关根据该计划制定防灾业务计划;地方公共团体也根据该计划制定区域防灾计划.近些年来,日本政府先后于1995年7月、1997年6月、2000年5月和2000年12月对该计划进行了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全球地震学的国际合作为了能记录和分析在广大的分散地区的地震资料,建立全球地震台网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推进地震和地球内部的研究,许多国家设计并建立了新的地震观测台网。法国最近设计并建立了法国全球地震台网(GEOSCOPE)。西欧国家目前正在制定“ORF-EUS”地震台网计划。中国现已建立了新的地 相似文献
14.
15.
2007年3月,第四个国际极地年对极地的探测和研究计划在各国相继正式启动。2007年3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代表中国政府在北京宣布了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正式启动。国际极地年被誉为国际极地科考的“奥林匹克”盛会,全球科学家曾分别于1882,1932和1957年联合组织过三次国际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数字化地震观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孙其政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999,20(5):14-22
1 我国模拟地震观测台网的发展公元132年,东汉太史令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并测到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次地震。这说明该仪器能测定地震的方位,张衡本人懂得地震振动从震源向外传播的道理。震源传播的概念直到1500多年后英国人才提出来,又经过了200多年才发明出近代地震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地震观测同样带有强烈的殖民色彩,帝国主义在中国先后建立了20多个地震台。日本在台湾建立了16个地震台;法国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中国大陆第一个地震台;俄国和… 相似文献
18.
19.
20.
基于OHP计划研制了几种类型的海底地震观测系统。本文将介绍这些观测系统,研制的关键是使这个宽频带系统能够长期使用,并且轻便、稳定和耐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