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两汉以前有明确日期和全食或近全食描述的日食记录有18个。对应用这些记录所做的地球自转长期加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这些工作包括Curott、Newton、Stephenson、韩延本以及作者本人根据渡边敏夫的日食典所得到的结果。本文证实我国古代这些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但其观测地点没有记载,不能认为它们都是在当时的首都。因而利用这些记录作地球自转长期加速的精细分析尚需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2.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朱文鑫《历代日食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现代天文计算结果来全面研究整理中国古代日食记录,首推朱文鑫先生的<历代日食考>.他开拓的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系统考察中国古代天象记录的研究,成为中国天文学史研究中的显学.介绍了<历代日食考>一书的内容和学术价值,比较了各个研究者对中国各代日食记录的统计,并对错误较多的西汉日食记录做了进一步的考证,以续朱先生言.分析指出,西汉日食记录的错误,许多是由另一条正确记录衍生出的.其错误的形态显示,原始记录只有年月,而日干支和所在宿度,是衍生错误已经发生之后加注的.  相似文献   

4.
用中国古代的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变化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韩延本3月9日日全食的壮观景象,一定还深深地留在许多天文爱好者的记忆中。古人同样也对日食非常感兴趣,因而在古书中留下了许多观测日食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是人类古代文明和古代天文学发达的象征,对...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商周起就建立了先进的时法(其实就是历法的组成部分),并很早就开展了日月交食的科学预报和观测,可惜记录资料散失严重。本文认为。残存的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数量丰富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之久,对解决地球自转长期不规则性的问题同样能做出重大贡献。为此目的,我们一共收集,考证与归算了八十五例日食记录(自公元前134年至公元后1629年)与七十二例月食记录(自公元221年至1606年)。根据某食相的记录时刻(真太阳时)与计算的理论时刻(历书时),得到了它们的历书吋改正值ΔT。结果表明,ΔT值的弥散不大,它们符合现代天文年历中所用的ΔT经验公式的趋势,其偏差显著优于中心食方法的结果。综合各种有关天象记录得到的ΔT值,便能拟合一条反映地球自转长期(十年或百年尺度)不规则性的ΔT曲线。本文最后综合了由中国古代交食时刻记录,中国中心食记录以及日本古代交食时刻记录等资料得到的结果,给出了一个ΔT与Δω/ω的序列(以二十年为间隔),并做了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6.
日食是一种奇异壮观的天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的注意。中国古代对日食进行过长期的观测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一.日食是有规律的自然现象 远古的人们知识低浅。他们看到太阳被一个黑影一点一点侵蚀掉,就认为是个怪物把太阳吞食了。惊骇之下他们在一起擂鼓呐喊,用各种方式想把怪物吓退。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叙述了一种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古代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简称为“中心食法”),并对中国古代部分中心食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初步结果。所用资料为中国史书中春秋至唐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的中心食记录,选用了其中的88例用于计算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参数ΔT,其结果表明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求得相对加速度的均值为-(1.88±0.10)×10~(-10)/年.  相似文献   

8.
吴光节  张周生 《天文学报》2003,44(2):156-165
中国古代有着大量的对于流星和流星雨的观测记录,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以前。在这些珍贵的记录中,不仅有对于流星的一般描述,而且还有一些至今不能完全理解的特殊流星现象的记录。基于现代对电声变换流星声、流星体的螺旋线形运动、流星的颜色变化和流星的分裂等等的研究,列出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以查找到的有关记录。这些记录,不仅是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且对于今天的研究仍有实用价值。对电声变换流星声的报道,只是近20年来,才确立了的并非是观测者的臆想。流星的现代彩色照相观测,更真实地记录和展现了其他的特殊流星现象和它们的发生与演变。这些古代记录与现代的流星观测的对比,可以起到相互印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期日食记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古代系统的日食记录始自春秋。自汉以至清代,整齐而完备。此前的夏、商、西周三代,日食记录零散而模糊。历来研究者众而难得定论。近年来由于天文计算方法和历史年代学的进展,早期日食记录的研究也获得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八世纪前中国纪时日食观测和地球转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瑜  韩延本 《天文学报》1995,36(3):314-320
本文对中国正史记载的八世纪前的34次纪时日食观测作了分析,指出其中两次日食记载有重复,另一次纪日不确。对32次日食观测记录的14个食分和45个见食时刻作了考查,其中除一次食甚时刻误差较大(约1^h)外,余皆准确可靠。本文据此对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明代开始,地方志中出现大量的日食记录,其中全食、近全食记录对于现代天文学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明代此类记录共有270条,由于流传中的混淆,其中大半错误.现以(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表}为基础,根据现代天文学计算结果和原文的文字特征,对每一条记录进行考证和说明,试图恢复记录原貌,以便使其中宝贵的信息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2.
明代中期兴起的地方志和私人著作,记载了许多天象事件,日食记录是其中重要内容.地方性日食记录的精华集中在对日全食现象的生动描述,地方志记录的最大价值是一次日全食的多个见全食点.明代中国东部地区发生了15次中心日食.明后期的10次中,8次都有大量的地方性记录.讨论了明代地方性日食记录的各种特点,并重点展示了这8次日全食在全国各地的观测地点分布以及对日全食景象的生动描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常规日食记录的整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收集并分析了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15世纪的中国古代密集、简略而公式化的日食记录。基于这些记录整理成一个包括938条日食记录的计算机可读形式的“常规日食记录表”。该表给出每次记录的原日期、公历日期、当时首都、所属朝代以及一部分记录所载的进一步详情。对该表的构成作了介绍,并对这些历史记录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归纳。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文观测数据宝库,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近年来,随着天文观测与理论的快速发展,对历史超新星、太阳活动周期等问题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进展。但古代天象记录的整理工作还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水平,在信息利用方面存在检索不便、文献不全、缺乏相应分析等问题,已难以满足天文研究工作的需求。基于面向文档数据库、全文检索、语法分析、Web等技术,设计开发了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数据库,实现了对古代天象记录中各类科学和文史信息的数字化存储与检索。这一基础平台的建设和研发为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更好地服务于全世界天文学家,促进对古代天象记录的校勘、证认、利用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或然二次曲线拟合法”以综合处理中国古代的月掩星资料,期望能得到较为客观、合理、精确的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值。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狮子座流星雨,是几百年来难得有机会在中国观测到的一场流星暴。在我们收集到的照相观测资料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还未引起广泛注意的流星现象。"蛇行"的流星以及螺旋形并带有辐条结构的流星余迹,早在我国古代记录中就可以找到印证。现代的照相技术,不仅直观地显示了文字难以描述的颜色、形态和变化,而且提供了可永久性进行测量的记录。其中包括罕见的对流星余迹的双站观测资料。用常规的"高空风作用"难以解释这些观测现象。它们可能反映了流星带电体与地球磁场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迄今所知,中国和西亚地区有几条可能的日食记录发生在 B.C.1400至 B.C.1000,其中主要被保存在出土的中国殷商时期的卜辞中。但它们都没有完整的年月日纪日。其中有一些需要进一步证实它们是不是日食。有些明确的日食纪事需要考订它们发生的时日。这些研究对历史学、天文学都是有意义的。文中对先秦时期的日食记录进行了讨论。本文依据 P.V.Neugebauer 的方法计算给出了 B.C.1399至 B.C.1000四百年间的日食表。为了研究殷墟出土卜辞中的日食记录,本文并计算列出了殷商时期安阳—殷商首都全部可见的日食。此外,介绍了 Dr.R.R.Newton 在这方面做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研究内容如下:(1)考察了朱文鑫先生"两汉日食考"中的142次日食数据,比对西汉(东汉)时期《中国古代天象记录总集》,所得公历日期与其同者计38次(61次),占70%(85%),所得结论与其同者42次(61次),占78%(85%).两汉《五行志》记日食计126次,其中无食21次,首都不见7次,日出前9次,日没后1次,见食凡88次,占70%,见食地通常为首都.(2)借助笔者建立的中国历史时期的日期转换平台考察两汉《五行志》日食的历日记录,由此对两汉历谱精度进行了评估.西汉(东汉)行用历法中月、日的标准误差分别为0.31月(0.17月)和0.97日(0.74日).(3)同时亦研究了两汉日食位置记录的精度,得出西汉(东汉)太阳位置记录的标准误差为11.08?(6.63?),扣除可能的错记则为9.30?(3.59?).指出若两汉的距星相同,则东汉时期太阳位置的观测误差均值为2.8?,远好于西汉时期的8.2?;若两者存在差异,则它们多出在误差偏大的宿中.(4)尝试通过有食分描述的日食记录确定?T(ET-UT)取值,同时得出"既"的食分范围为0.969~1.0,"几尽"为0.829~0.985,"不尽如钩"为0.861~0.926.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日食射电观测及其资料预处理的基本方法。其中包括日食观测点的选址、观测前的准备、日食观测和食后资料的预处理等。通过资料预处理 ,可得到归一化天线温度和斜率食变曲线 ,为研究日面亮度温度分布和射电源参数等基本物理量提供基本数据和资料  相似文献   

20.
爱因斯坦效应,即太阳引力场中的光线偏移,从1919年5月29日的日食起,几次日全食时都进行了观测.每次的观测,都获得了接近于普遍相对论所要求的偏移数值,往往这些观测值略微超过理论值.因而得出这样一种见解,认为观测证实了理论.已经发表出的观测结果历经其他作者的重新整理,并给予批判性的审核.然而还不能认为,问题已经达到完全明瞭的程度.仔细分析所发表出的资料,就可看出,观测的偏移数值还很不可靠.尤其更不可靠的是定律本身,按照这个定律,偏移的数值将随远离太阳而减小.当然,要解决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