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喜马拉雅造山带地壳深熔作用: 来自聂拉木群混合岩的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存在的混合岩化现象是地壳深熔作用的结果. 广泛发育于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称为高喜马拉雅混合岩)为研究地壳深熔过程及其与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简称为淡色花岗岩)的成因联系, 为探讨地壳深熔在碰撞造山后地壳演化中的作用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目前对于混合岩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是否存在成因关联, 混合岩与深部断裂构造的形成和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缺乏该混合岩形成的直接年代学资料是产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中的混合岩的3个基本组成单元——中色体、浅色体和暗色体进行了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 对其中的浅色体进行了K-Ar年代学研究. 结果表明Ⅰ-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约为23 Ma. 该年龄与喜马拉雅主中央断层开始活动的时代一致或略早于其形成时代, 显示地壳深熔在主中央断层的形成中可能起着关键的作用. Ⅱ-类浅色体的形成年龄与淡色花岗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从年代学上为淡色花岗岩与混合岩中浅色体的成因联系提供了新的约束. 本次研究在聂拉木地区获得了6.23 Ma浅色体形成年龄, 这是目前在高喜马拉雅中段获得的最年轻的淡色花岗岩岩浆活动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混合岩是深熔作用的存在标志,对研究中下地壳深熔作用机制、地壳流变以及造山带演化和花岗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对西藏林芝地区和聂拉木地区的混合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研究区的混合岩可划分为浅色体、中色体和暗色体3个基本组成部分.对三者切割分离,分别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浅色体由迁移的熔体结晶形成;中色体可以是未发生熔融的原岩,也可以经由未发生迁移的熔体与熔融残留体反应形成;暗色体是由迁移汇集后的熔体与中色体反应形成.由于聚集的熔体可以为暗色矿物的结晶提供良好的结晶空间和物质来源,因此暗色体多数以窄条带产出于浅色体边缘.浅色体和暗色体通常具有岩浆岩的结构,矿物粒径粗大且分布不具有定向性,这是其区别于中色体的重要特征.浅色体显示出明显Eu正异常,暗示长石大量参与了部分熔融过程,并且初始熔体在近源区的冷凝过程中长石优先结晶.浅色花岗岩的Eu负异常可能与熔体在源区的长石结晶有关.退变质反应有可能使部分熔融反应形成的矿物完全消失,因此不宜将反应矿物存在与否作为发生过脱水熔融的判别标准. 相似文献
3.
4.
角闪石高温脆-韧性转变变形的显微与亚微构造证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点苍山地区高温变形角闪质岩石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侧重开展了显微与亚微构造分析, 同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应用角闪石地质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度计, 揭示了中部地壳环境(约637℃和0.653 GPa)角闪石高温脆-韧性转变条件下的变形机制. 结果表明: (1) 中部地壳剪切变形形成的角闪质糜棱岩具有典型的糜棱结构, 由粗大的变形残斑和细小的基质颗粒所组成. 岩石中不同矿物具有截然不同的变形表现, 角闪石和长石表现出强烈的细粒化, 石英以重结晶生长为特点; (2) 角闪石具有典型的脆-韧性转变属性, 糜棱岩中具有不同结晶学方向的角闪石晶体颗粒呈现为“硬(Ⅰ型)”和“软(Ⅱ型)”残斑. “硬”残斑很少有明显的晶内变形, 或局部出现微破裂作用和位错缠结. “软”残斑遭受强烈变形, 初期也以位错缠结(核部为代表)为主, 但随后出现的双晶作用和位错的滑移与攀移(可能是由于水解弱化引起)使之转变形成细小的动态重结晶基质颗粒. 两种类型的残斑和基质的显微与亚微构造特点对于角闪石的脆-韧性转变表现给予了最好的论证; (3) 双晶成核重结晶机制是脆-韧性转变条件下角闪石动态重结晶的一种重要过程. 在双晶成核重结晶机制中, (100)[001]双晶滑移与位错蠕变(滑移与攀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角闪石高温脆-韧性转变变形的显微与亚微构造证据——以滇西点苍山深变质剪切糜棱岩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点苍山地区高温变形角闪质岩石应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侧重开展了显微与亚微构造分析, 同时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并结合应用角闪石地质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地质温度计, 揭示了中部地壳环境(约637℃和0.653 GPa)角闪石高温脆-韧性转变条件下的变形机制. 结果表明: (1) 中部地壳剪切变形形成的角闪质糜棱岩具有典型的糜棱结构, 由粗大的变形残斑和细小的基质颗粒所组成. 岩石中不同矿物具有截然不同的变形表现, 角闪石和长石表现出强烈的细粒化, 石英以重结晶生长为特点; (2) 角闪石具有典型的脆-韧性转变属性, 糜棱岩中具有不同结晶学方向的角闪石晶体颗粒呈现为"硬(Ⅰ型)"和"软(Ⅱ型)"残斑. "硬"残斑很少有明显的晶内变形, 或局部出现微破裂作用和位错缠结. "软"残斑遭受强烈变形, 初期也以位错缠结(核部为代表)为主, 但随后出现的双晶作用和位错的滑移与攀移(可能是由于水解弱化引起)使之转变形成细小的动态重结晶基质颗粒. 两种类型的残斑和基质的显微与亚微构造特点对于角闪石的脆-韧性转变表现给予了最好的论证; (3) 双晶成核重结晶机制是脆-韧性转变条件下角闪石动态重结晶的一种重要过程. 在双晶成核重结晶机制中, (100)[001]双晶滑移与位错蠕变(滑移与攀移)相互促进、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古老变质岩系主要由前人称为“片麻岩系”和“结晶片岩系”两大套岩系组成。当地球成球之后,表面首先形成一层“基性焦壳”,在热封闭条件下,壳内产生花岗岩岩浆源,注入此原始地壳,并引起变质作用,形成基性正片麻岩地壳——第一层结晶地壳。然后,固体地壳发生形变和破裂,产生侵蚀、沉积,并伴随着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形成副片麻岩类——第二层结晶地壳。由此,本文以北京及其外围地区的古老变质岩系为依据,阐述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7.
K. T. KILTY 《Geophysical Prospecting》1984,32(1):51-62
The renewed interest in the self-potential method of exploration for mineral deposits give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elf-potential mechanism new importance. The cause of SP anomalies in general lies in the interference between simultaneously occurring nonequilibrium phenomena. However, theories of the mechanism of mineral SP anomalies generally relate the SP anomaly to the equilibrium potential of the chemical reaction supposed to occur on the ore body surface. In this paper, I reformulate these equilibrium mechanisms in terms of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The result is that the SP anomaly depends not on the equilibrium potential alone, but also on the potential resulting from current transferred across the ore body—electrolyte interface. It is not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overpotential theoretically because of the number of complicating factors, and experimental data are not available. This does not imply that SP data are uninterpretable quantitatively. SP data may be interpreted similarly to other potential field data.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描述的外来岩块是指在板块俯冲、碰撞的作用下,经过远距离的搬运残留下来的岩石块体。喜马拉雅山北坡外来岩块的主要特点是:多数由二叠纪厚层石灰岩组成,出露于雅鲁藏布缝合线附近和由北往南的运动性质。根据岩性、古生物的特征,它的成因可分为三种类型:俯冲型、仰冲型和挤压型。它们是在印度板块向北移动同欧亚板块俯冲、碰撞过程中,产生下部(印度板块)向北,上部(欧亚板块)往南的一对水平空间力偶的作用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评述了有关地球起源的几个问题:地球物质的来源、地球形成方式和时间、地球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地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有关地球起源的几个问题:地球物质的来源、地球形成方式和时间、地球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和地核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从吉拉沟的形态、第四纪沉积物特征、人工地震剖面、电磁场特征及探槽揭露等认为:吉拉沟在深部对应于一基底隆起,该隆起被海西期断裂所限制。这些断裂在印支早期便停止了活动。在区域南北向应力场及差异压实作用下,基底隆起形成潜山型内核。其上覆中-新生界盖层形成披覆型背斜,在背斜顶部产生一系列平行于轴向的纵张裂隙。在内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这些纵张裂隙不断发展贯通,并演变成规模巨大、近东西走向的吉拉沟。 相似文献
12.
随着地震科学技术的发展,地震科技信息作为学科窗口而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该文在阐述地震科技信息重要性的同时,又从本学科的基础、社会的需要、领导层的决策、多学科的利用及后效作用等方面,重点探讨了地震科技信息的综合价值,提出了发展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地震科技信息逐步社会化的远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五研究室理论学习小组 《地球物理学报》1975,18(1):1-5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实践活动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在很早的时候,中国就有了指南针的发明。”指南针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于人类的伟大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