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秦岭斑岩型钼矿成矿带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钼矿带是中国最大的钼成矿带,拥有6个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对东秦岭成矿带多个大型斑岩型钼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秦岭成矿带主要赋矿地层为前寒武系,以元古宇地层为主要找矿标志。斑岩型钼矿床主要产于碰撞造山环境和陆内造山环境,燕山期深大断裂和区域性断裂控制了斑岩型钼矿的成矿空间,矿体围岩多具有面状蚀变分带,含矿岩体为强酸性岩体,具有高硅、高碱、高钾的特征。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明显,Mo、W、Bi为主要的指示元素,异常范围与矿体具有良好的套合关系。元素还呈现明显的分带性,由矿体到围岩,元素的水平分带大致为Mo-Bi-W-Sn-Cu-Pb-Zn-Ag,显示了成矿元素由高温-中温-低温的变化规律。综合东秦岭斑岩型钼矿带多个典型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初步建立了其找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严海麒  曲锦  傅晓强  董卫东 《中国地质》2018,45(6):1205-1213
河南汝阳竹园沟钼矿床是在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新发现的钼矿床,估算钼金属量9.59万t,平均品位0.10%,储量为中型。该钼矿是在燕山晚期侵入花岗岩体内找钼取得的新进展。竹园沟花岗岩为太山庙花岗岩体的一部分,具陆内造山作用后期拉张环境下A型花岗岩特征。矿体赋存于燕山晚期第三次侵入的正长花岗斑岩与第一次侵入的中粗粒正长花岗岩的内接触带,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钼矿床。在全面分析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化探异常特征的基础上,以寻找斑岩型矿开展勘查工作,逐步认识、实践,最终取得了找矿突破。通过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总结了以下找矿关键部位:(1)燕山晚期花岗岩区内1:5万Mo地球化学异常地段;(2)不同比例尺Mo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重叠部位;(3)与区域NE向断裂方向一致,彼此大致平行的小型断裂构造带、裂隙发育带或密集带;(4)燕山晚期太山庙A型花岗岩内不同期次花岗岩侵入体内接触带附近;(5)从成因上看属于斑岩型钼矿床。竹园沟钼矿床的发现,为在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找矿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新县付冲一带位于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中东部。通过分析研究区内Mo等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富集特征,讨论了元素组合特点及相关性;通过对比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Mo异常和1∶1万土壤地球化学测量Mo异常,认为Mo异常重现性好,且伴生Ag,Pb,W等元素组合,具水平分带现象,呈斑岩型钼矿异常特点。研究区内以化探工作成果为重要依据进行工程验证,共发现7条钼矿体,找矿效果较好,且有进一步找矿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汝阳竹园沟钼矿是在东秦岭—大别钼成矿带上新发现的中型钼矿床,矿床类型为斑岩型钼矿。通过对矿床区域物化探资料、矿区化探资料的分析研究,总结了寻找钼矿床的物化探方法,结果表明,物化探方法在找矿勘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得出以下认识:含钼侵入体分布在重力低异常、磁低异常范围内,1∶5万高温热液矿物重砂异常与水系沉积物测量Mo、Pb、(Au)等综合异常重叠的地段,以及不同比例尺Mo、Pb、(Au)等元素地球化学异常重叠部位。  相似文献   

5.
东戈壁钼矿床是西北地区探明的第一个特大型钼矿床,其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钼矿床;控矿斑岩体为全隐伏的斑状花岗岩体。文章介绍了东戈壁钼矿的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基于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对钼矿床成因类型的分析,利用与岩浆热液有关的氟、硼异常的存在判断深部隐伏斑岩体,以此确定找矿关键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内蒙古陶来托钼多金属勘查区进行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信息的提取来评价矿区找矿潜力。结果表明,陶来托钼多金属矿是一个以斑岩型钼矿为主的勘查区,发现了斑岩型钼矿床及多处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化)点。成矿岩体为早白垩世花岗斑岩,控矿构造为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斑岩型钼矿化区与环状激电异常和环状磁异常对应性较好,显示出中低视极化率异常为矿致异常的特征。1∶5万化探异常元素由钼矿化区至铅锌银矿化区表现出Mo、W—Ag、Pb、Zn的侧向分带特征。根据综合找矿信息提取及斑岩型矿床成矿系列建立,指出区内钼矿找矿潜力较大,并预测钼矿区北西侧为热液脉型铅锌银矿的成矿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7.
西藏驱龙铜矿区及其外围找矿前景地球化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驱龙斑岩铜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我国地勘行业找铜工作的重大突破之一。在发现找矿线索、确定成矿类型和评价找矿前景的过程中,勘查地球化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20万区域化探异常圈定了Cu-Mo矿化的范围,异常追踪查证工作确定了Cu-Mo矿化类型和找矿的有利地段。通过测区系统的地球化学勘查工作,结合地质构造资料,认为驱龙地区存在典型的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矿化体剥蚀程度很浅,是找寻以斑岩型Cu-Mo矿化为主的超大型铜钼矿床的良好远景区。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光山县千鹅冲钼矿是近年在大别山北麓发现的特大型隐伏斑岩钼矿床。通过梳理该矿床从发现到突破近30年的找矿历程,研究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与矿床相关的元素区域异常、局部异常和原生异常特征,总结了该钼矿地球化学找矿标志及找矿模型。该矿床的找矿实践又一次证明了斑岩型钼矿化探具有较好的找矿效果,无论是1∶20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还是1∶1万土壤测量或钻孔岩石测量等方法,均能揭示斑岩型钼矿的指示元素,并具有良好的找矿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东沟钼矿是在东秦岭钼矿带中于近年新发现的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对其含矿斑岩和矿石进行了成岩成矿年龄精测。采用SHRIMP锆石U-Pb测年技术,对东沟含矿铝质A型花岗斑岩体进行了年代学研究,获得成岩年龄为112±1Ma;采用ICP-MS法测定东沟钼矿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获得模式年龄为116.5±1.7~115.5±1.7Ma;两种方法获得的年龄相近,表明成岩与成矿大致同时形成。东沟斑岩钼矿与东秦岭金堆城、南泥湖、上房沟、雷门沟等斑岩钼矿具有20Ma以上的时差,反映它们形成于不同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0.
根据地球化学1∶20万主成矿元素Mo的综合异常,采用1∶1万地质填图和1∶2.5万沟系土壤测量方法,快速圈定了Mo找矿靶区。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找矿有利部位,经钻探验证,发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查干德尔斯大型隐伏钼矿,证明了大比例尺沟系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对该区寻找隐伏矿床具有重要作用。笔者系统总结了该类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寻找隐伏矿床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马鞍山沟钼矿区位于大兴安岭成矿带北段,是一个与晚侏罗-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产出于花岗杂岩体中,杂岩体由中细粒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钾长花岗岩组成,地球化学特征反映出成矿元素与岩体关系密切,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带性明显,具有良好的钼多金属找矿前景。通过对马鞍山沟钼矿化探异常特征分析研究,探讨地球化学异常与矿体的关系,认为近似呈环状分布的Mo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是矿区最直接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
史长义 《地质学报》2021,95(11):3163-3177
铜矿作为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之一,备受国家的重视.西藏玉龙斑岩铜(钼)成矿带是中国最大的新生代斑岩铜矿带.纵观国内外重大找矿突破,找矿模式的建立和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找矿预测法已广泛应用于找矿预测评价中.中国的1∶20万和1∶25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在矿产勘查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海量的地球化学数据.基于大数据思维,采用新的思路和技术,再挖掘、再开发这些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开展区域找矿预测评价,应该是实现新的找矿突破的一种重要有效途径.本文利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以异常结构模式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玉龙成矿带和已知矿田的区域地球化学异常结构模式为预测评价标准,对玉龙Cu成矿带及其外围地区进行找矿预测研究,划分出有找寻Cu(Mo)及多金属矿前景的7个预测成矿带和19个找矿预测区,显示出玉龙Cu成矿带及其外围地区还具有很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二处典型斑岩铜(钼)矿床背景场和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剖析,与土屋铜矿床进行对比.认为土屋铜矿床与典型斑岩型矿床同样处于重力梯度带上,区域磁场特征复杂;但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中,一般斑岩铜矿床都有明显的Mo元素异常,而土屋仅显示有微弱的Mo异常.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兴和县曹四夭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模型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内蒙古兴和县曹四夭钼矿是河南省地勘二院2010年新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钼矿,就目前工作程度,预计钼金属量超过200万吨.通过对该钼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揭示了利用岩屑化探测量作为有效手段发现并推断斑岩型钼矿床规模的基本思路.该区通常主要钼矿体地表露头被严格限制在Mo、 W、 Cu、 Pb、 Zn、 As、 Sb综合异常中心部位,成矿母岩花岗斑岩是钼矿体主要控矿因素,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元素组合分类和水平分带特征为判断矿体前景指明了方向.(Mo+W+Zn)/(Cu+As+Sb)三元素加权比值图不仅揭示了钼矿体地表剥蚀水平,而且指示了钼矿体边缘与物化探等值线梯度带的对应特征,初步建立了曹四夭钼矿床的成矿地球化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最近几年不仅在东秦岭地区又发现和探明一批大型—超大型斑岩型钼矿床,而且在南泥湖矿田(包括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矿床)和东沟超大型斑岩钼矿床外围探明了一批脉状铅锌银矿。这些脉状铅锌银矿与斑岩钼矿具有明显的时空关系,而且互为找矿指示。以南泥湖和东沟为代表的斑岩钼矿分别形成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6~137Ma)和白垩纪中期(125~114Ma),其成矿有关岩体指示成矿物质分别来源于壳幔同熔和壳源。尽管有物质来源的差别,但是在2个不同时代斑岩钼矿的外围都有一系列脉状铅锌矿的发育,而且通常在断裂膨大或拐弯处和2组断裂的交会部位形成大矿和富矿,也见出现在地层不整合界面的部位。这种钼与铅锌矿的密切时空分布关系构成一个很好的成矿系统,斑岩-矽卡岩钼矿与铅锌银矿互为找矿的指示标志。矿床模型的建立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在中国东部地区开展此类矿床组合的找矿勘查。  相似文献   

16.
河南汝阳东沟超大型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东沟钼矿属斑岩型钼矿床,矿床(体)赋存于下铺花岗斑岩体内外接触带中,沿岩体呈似层状(帽状)分布,钼矿化与岩石中裂隙发育程度关系密切,矿厚一般130~170 m,最大259.62m.主要矿石类型有安山岩型、英安岩型、闪长细晶岩型和花岗斑岩型辉钼矿矿石,矿化蚀变具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地球化学异常和花岗斑岩体是主要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7.
马宏卫 《矿产与地质》2007,21(5):520-526
商城汤家坪钼矿是近年在大别山地区探明的一处大型钼矿床。该矿区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研究表明,成矿元素含量变化与花岗斑岩体空间位置、岩石类型、蚀变特征密切相关;在三度空间内,地球化学异常的分布严格受斑岩体控制;Mo异常浓度分带清晰,其内带指示了钼工业矿体位置,中带反映了边界矿体和强矿化范围,外带反映了弱矿化和矿化蚀变范围。在对成矿地质背景、指示元素地球化学参数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8.
毕晓刚  闫冬  张应明  刘子峰  于新民  赵成  张斌 《吉林地质》2012,31(1):98-101,111
本文是利用吉林省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阐述了吉林省中部地区土壤钼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及其组合异常特征,重点剖析了已知钼矿床区域土壤异常特征和具有找矿前景区域土壤异常的地球化学特征,提出了找矿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斑岩型钼矿床的形成机制与地球化学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斑岩型钼矿床是世界钼矿床中最重要的种类,其中90%以上的钼矿床都和斑岩有关。斑岩型钼矿床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和特提斯成矿带上,主要与板块俯冲过程有关,可以分为斑岩铜钼矿床、高氟型斑岩钼矿床和低氟型斑岩钼矿床。我们通过对全球斑岩型钼矿床的时空分布与钼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分析,认为斑岩型钼矿床的物质来源是钼元素通过表生地球化学作用进行初始富集后形成的富钼沉积物。新元古代晚期(750~542Ma)大气氧再次升高之后,富钼的黑色页岩等才大量出现,因此斑岩型钼矿床主要形成于500Ma之后。富钼黑色页岩等沉积物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脱水,形成富含Mo和Re的变质流体,同时两者发生分异。这种变质流体交代上覆地幔楔使Mo和Re留存在其中。随着俯冲洋壳的部分熔融,形成富Cu(Au)的岩浆,穿过富含Re(Mo)的上覆地幔楔,形成斑岩型铜钼矿床,因此这类矿床的辉钼矿Re含量更高。而随后出现的板块后撤,使软流圈上涌,板片上大量多硅白云母分解,形成了富含F的岩浆,穿过富含Mo的上覆地幔楔,进而形成高氟型斑岩矿床。低氟型钼矿床很可能与俯冲关系较小,富钼沉积物通过造山过程被深埋,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低氟型斑岩钼矿床。  相似文献   

20.
甘肃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宽太 《矿产与地质》2004,18(4):323-328
阐述了小柳沟铜钨多金属矿床的区域地质和区域地球化学概况,并分析了该区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地球化学演化特征。在研究了1:10万分散流普查结果的基础上,采用1:2.5万沟系次生晕普查方法,获得了Cu、Mo、Ag、Pb、Zn等元素综合异常,通过验证表明,Cu、Mo异常的浓集中心与铜钼矿体位置一致。又通过原生晕普查,分析了各元素的岩石地球化学分布特征。同时证实了沟系次生晕与原生晕具有同样的找矿效果。因而,提出相关的地质、地球化学找矿(分散流、沟系次生晕、原生晕)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