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黄河上游某灌区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灌区潜水的DASLTCU模型和承压水DLCA模型对灌区地下水进行防污性能评价。选取潜水埋深(D)、含水层厚度(A)、地表土层厚度(S)、地表坡度(L)、地表岩性(T)、含水层渗透系数(C)、灌区现状图(U)作为灌区潜水的综合防污性能评价因子;选取承压水埋深(D)、隔水层岩性(L)、隔水层连续性(C)、隔水层厚度(A)作为灌区承压水的防污性能评价因子;应用ARCGIS和MODELFLOW对灌区地下水的综合防污性能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现有灌溉规模下,潜水综合防污性差及较差地区占总面积24%,中等及以上地区占76%,灌区综合防污性总体较好。绘制出灌区潜水的现状防污性能分区图及30年后潜水的综合防污性能预测分区图。  相似文献   

2.
有关中国的自然区划首推李四光教授在其名著中国地质学内作了精辟的论述,对以后我国的自然区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稳定同位素和元素组成判定潜水河雨后地表径流水的构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潜水雨后地表径流由地表下潜水、雨水地面上径流、雨水风化层径流构成,三部分水均随河道流量的增减而增减。其中地表下潜水超过一半,雨水挤压和置换雨前地表下潜水的作用是该流域降雨形成产流的重要作用。雨水地面上径流在流量过程线退水段转折点附近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4.
地中蒸渗计水分运移机理及其监测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金柱  杨晓俊  杜琦 《水文》2003,23(5):10-12,37
对地中蒸渗计与自然潜水水分运移机理存在的差异及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地中蒸渗计与自然潜水在水位动态、水分存储、水分运移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利用地中蒸渗计监测的潜水蒸发量、降雨入渗补给量与自然潜水的实际情况产生了一定的误差,这种误差随着潜水埋深的变化而变化,潜水埋深越浅,误差越大,潜水埋深越深,误差越小。特别对于潜水埋深小于1.5m的地中蒸渗计,使用其资料时一定要作适当的技术处理,如果直接引用,将会给计算成果带来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5.
195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为进行全国自然区划提出编制小比例尺的中国第四纪沉积物分布图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潜水蒸发系数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金柱 《地下水》2008,30(6):27-30
利用河北省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安徽省五道沟水文水资源实验站、山西省太谷均衡实验站实测的潜水蒸发资料,对潜水蒸发及潜水蒸发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不同岩性、不同潜水埋深在有无作物生长条件下的潜水蒸发系数。为华北地区水资源平衡计算潜水蒸发系数的选定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西安市潜水污染现状与污染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小灵 《西北地质》2003,36(4):101-104
西安市潜水因埋藏浅,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已遭受到严重污染。大部分地区潜水中总固体、总硬度、硝酸盐、氟化物、氯化物含量等已超过国家饮用水标准。笔者根据近10年来的系统水质监测资料,经整理、综合分析认为: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地质环境条件相应的有所改善,潜水中主要污染物组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降低,污染面积逐年缩小,潜水质量在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8.
针对煤矿导水通道探查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野外踏勘、水化学分析、物探以及钻孔相结合的综合探查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乌东煤矿北采区东翼第四系潜水补给老窑采空区的导水通道进行了探查,确定了集中导水通道的位置即位于地表塌陷坑处。为切断潜水和地表水对采空区源源不断的补给,消除老空积水影响,拟采取"封堵注浆+构筑水泥浆帷幕体"的防治方案,实现矿井安全开采。  相似文献   

9.
张猛刚  雷祥义 《西北地质》2005,38(2):99-101
地球表层系统是岩土圈、大气圈、水圈、人类圈和生物圈构成的地表自然社会综合体,笔者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阐述了地球表层系统的边界、环境、要素、结构和功能;并分析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开放性、有序性和耗散结构的特征;最后阐明了协调人地关系是地球表层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全国农业自然资源区划展览,最近在北京农业展览馆展出。展览反映了我国农业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现状和前景。展厅包括全国综合自然区划馆和农业区划馆。其中资源部分有:气候、水、土地及生物四大类。农业区划部分有急待开发和治理的黄土高原、三江平原、西双版纳、黄淮海平原、海南岛等地区,还  相似文献   

11.
5潜水的分带性:在十九世纪后叶俄国土壤学家图库恰也夫发现了自然界现象在自然历史过程中按纬度分带规律性。他的这一发现为土壤地理,景观地理分带学说以及风化作用和潜水分带学说打下了基础。廿世纪以来苏联学者奥托茨基,伊林,朗格,卡明斯基等人先后发挥了潜水在自然历史过程中按纬度分带的这一学说。并进行了苏联境内潜水分区的工  相似文献   

12.
王晓飞  于芳  王金山  荣富强  冯琳 《地下水》2010,32(2):64-65,109
上街区西部铝工业基地生产、生活废水在排放过程中存在严重渗漏,造成该区潜水水质严重污染,潜水水位明显上升,形成水丘。潜水水质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水丘直接导致西部陡坎下沙固村一带泉水溢出,地表积水,边坡坍塌等环境地质问题,进而引发沙固村居民点房屋潮湿、墙体开裂、窑洞坍塌等现象。最后建议当地政府及中铝公司及早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一个地区的潜水均衡和它的开采价值,或是研究一块农田的排灌效果,都要涉及到地表蒸发蒸腾所引起的潜水水量的清耗,以及降雨灌溉入渗所引起的潜水水量的补充。无越流补给的平原区潜水的补给主要是通过包气带土壤水分的垂直运动实现的,有关这方面潜水垂直补给量的测量虽有文献可鉴,但作为测量流量的技术关键一或用称重或用马里奥特  相似文献   

14.
王宇 《中国岩溶》2019,38(6):823-830
岩溶地区地表水流域与地下水流域边界的分异形式有三类,即:地表分水岭与地下水流域边界在平面分布上基本一致;地表分水岭超出了地下水流域边界;地下水流域边界超出了地表分水岭。岩溶区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流域的顶界为地表水流域的水面及下垫面,底界为浅循环潜水含水层或潜水—承压含水层下伏的隔水层顶面,在大厚度岩溶含水层分布区,可以弱岩溶发育带的顶面作为底界。其中地表水与地下水两个子系统间的次级边界,为地表水流域的下垫面。结合专门调查(勘查)评价和区域调查评价的特性,提出评价单元划分的原则及方法。这有助于在新一轮自然资源调查评价中,以流域为单元系统地开展水资源及环境调查评价,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及环境的统一管理。   相似文献   

15.
有关中国的自然区划方面首推李四光教授在其名著中国地质学内作了精辟的论述, 对以后中国的地貌区划奠定了墓础。  相似文献   

16.
将土壤和潜水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提出了研究区土壤酸化及地下水碱化、土地沙化、湿地退化、土地盐渍化等主要水土地质环境问题。系统地研究了海河平原北部地区土壤、潜水等地质环境的影响因素。以土壤剖面实测数据为基础,认为土壤环境主要受自然因素的控制,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以地下水监测数据为基础,认为潜水环境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双重作用的控制。为研究区水土地质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广西公路地质灾害特征及三级地貌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崩塌、岩溶、膨胀土是影响广西地区公路工程建设的主要地质灾害,文章在全面调查广西地貌,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该区地质灾害特点、分布及对公路工程的危害;针对以往公路自然区划中对气候(水热)因素考虑较多的情况,依据《公路自然区划标准》三级区划的第一种方法,遵循公路自然区划原则,借鉴自然区划方法,利用计算机平台(GIS),制定广西公路三级地貌区划体系,该体系对广西地区的公路工程建设具有较大使用价值;依据该区划方案提出预防和治理该区主要公路地质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正>著译者:李超,16开,106页,平膜,定价:25元,出版单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版次:第1版,出版时间:2015-05,标准书号:978-7-112-17881-0,征订号:27085。内容简介:公路自然区划是公路网规划及制定相关标准、规范的重要依据。将地理信息系统与公路自然区划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王井泉 《水文》1989,(3):25-30
本文尽可能从土壤物理的角度考虑,提出了适用于淮北坡永区的包括降雨、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潜水蒸发和地下水位波动过程的概念性流域水文模型,并用汾泉河沈丘站以上流域部分年实测水文资料作了模拟及检验计算.  相似文献   

20.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库北山预选区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芬  郭永海  王驹  王志明  宗自华  周佳 《铀矿地质》2007,23(6):356-362,370
本文论述北山地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形成和赋存规律。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沟谷和洼地,主要为潜水。沟谷潜水的形成以基岩裂隙水的侧向补给及洪流渗漏补给为主,洼地潜水可由沟谷潜水、断裂带或基岩裂隙水、古洪积扇潜水侧向补给,也可由地表洪流渗入补给;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主要分布在由自垩系或第三系砂砾石构成的山间沉积盆地中,以承压水为主,洪水下渗和盆地周围基岩裂隙水的侧向径流是此类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变质岩、岩浆岩、碎屑岩、碳酸盐岩节理、裂隙中,以潜水为主。降水垂直渗入、侧向补给或洪流渗漏补给为其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