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十红滩砂岩型铀矿床成矿控制因素与成矿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十红滩铀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该铀矿床为一典型的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其形成主要受铀源、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地下水动力变异等因素控制。在总结这些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十红滩铀矿床的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2.
权志高  张甲民 《地质找矿论丛》2007,22(2):113-117,124
新疆大南湖地区的层间氧化带发育层位为中侏罗统西山窑组第二、三岩性段砂砾岩,以褐黄色为主;层间氧化带具多层性,埋深31~343 m,厚度2~138 m;层间氧化带分为氧化带、氧化-还原过渡带和原生带;铀矿体主产于氧化-还原过渡带中;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最终构造格架控制了层间氧化带的发育方向和基本形态,不同粒度且非致密结构的砂砾岩和冲积扇相、辫状河相沉积则决定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厚度和规模,由南向北流的承压地下水造成区内层间氧化带前锋线呈向北延伸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北西部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世荣 《新疆地质》2002,20(2):130-133
从水文地质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该地区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的地下水动力机制、水化学及放射性水化学特征的分析,研究该地区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从而对该地区可地浸砂岩型铀成矿的远景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4.
金和海 《铀矿地质》2003,19(2):88-93,118
本文结合盆地的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的盖层沉积构造特征、找矿目的层的空间展布、地下水“补-径-排”系统和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认为该盆地相对稳定,埋藏浅的斜坡带地段具备了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应进一步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5.
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株罗系地下水的演化进行了研究,并对侏罗系含水岩组划分出三个水文地质时期,定量地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静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交替强度,指出了盆好南部渗入水压系统区是株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6.
吐哈盆地侏罗系地下水形成演化与层间氧化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是密切相关的。本文应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侏罗系地下水的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并对侏罗系合水岩组划分出三个水文地质时期。定量地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位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交替强度。指出了盆地南部移入水压系统区是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库米什盆地为中新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经历了拉张断坳(T3-J2)、挤压隆升(J3-K2)、区域沉降(E-N1)、挤压走滑(N2-Q)四个阶段.在铀成矿历史中,构造运动通过改造目的层,影响地下水动力状况,进一步控制层间氧化带的发育和铀矿化形成.分析认为:库米什盆地层间氧化带发育经历了古层间氧化带和新构造运动以来的现代层间氧化带两个阶段,与之相关的铀矿化亦经历了初始铀矿化阶段和再富集两个阶段.该区是铀成矿的有利地段,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的分析对天山中部中新生代盆地铀矿找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伊犁盆地南缘水西沟群第Ⅶ旋回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述了伊犁盆地南缘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历史及第Ⅶ旋回铀矿的发现过程。笔者认为 ,本区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控矿的两个最重要因素是目的层存在疏松的可渗流砂体和含铀含氧地下水的持续补给 (即层间氧化带发育 )。铀矿体主要产于目的层砂体层间氧化带尖灭部位。层间氧化带发育的层位一般都含矿 ,在其尖灭带 ,往往矿体规模、形态、矿体厚度及品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及找矿判据   总被引:36,自引:13,他引:36  
黄世杰 《铀矿地质》1994,10(1):6-13
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和盆地结构构造,岩相古地理,地貌与气候,水动力与水学,层间氧化带发育等必备的有利条件,并进而提出了铀源丰富,气候干旱;稳定大盆,产状平缓,深积大扇,相变不大;砂泥互层,埋深不大;含水性好,透水性强;层间氧化带发育,富含还原剂等找矿判据,以及“六位一体”的水成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协尔苏凹陷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协尔苏凹陷铀矿(化)为后生多期次叠加改造成因,其形成主要受铀源、构造、目的层沉积体系、层间氧化带发育程度和地下水动力变异等因素控制。在总结上述控制因素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1.
林双幸 《铀矿地质》1995,11(4):201-206,231
本文通过对中国新疆伊和犁盆地南缘侏罗系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双重铀源,岩相古地理相变带,水动力机制及地球化学分带控制了层间氧化带及铀化形成的观点,对盆地南缘层间氧化带形成机制进行推论,并据此作了远景评价。  相似文献   

12.
吐哈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谭鸿赞 《铀矿地质》2002,18(2):97-103
铀成矿层间氧化带的形成,发育与地下水的形成演化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古水文地质的分析方法,对吐哈盆地地下水的演化史进行了研究,定量确定了地静压力系统和水静压力系统对沉积水的改造作用,计算了压挤水和渗入水的水交替强度,指出了铀成矿层间氧化带发育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控矿因素及找矿靶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傅成铭 《铀矿地质》2005,21(2):85-91
在分析了吐哈盆地十红滩铀矿床地质构造、含矿地层和水动力环境对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控制作用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艾丁湖构造斜坡带、断块构造及次级断裂、褶皱是铀矿化定位的标志, 辫状河相砂体为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层间承压水和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异部位是成矿物质沉淀的重要场所, 据此对有利的成矿靶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惠安堡地区铀成矿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保侠  贾恒  于宏伟 《铀矿地质》2010,26(4):201-207
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于次造山带构造背景。惠安堡地区处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褶断带马家滩断褶带,传统理论认为这里不利于后生铀成矿作用的进行,但近几年的找矿实践证明该断褶带的铀成矿作用既有典型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的一些特点,也有自己的特殊性。该区的地层倾角较大,砂体厚度也较大;地下水近源、短途、双向径流,形成多个复杂的局部水动力系统;沿背斜东、西两翼发育的层间氧化带具有层数多、双向发育、期次多、氧化深度大、沿倾向延伸较短、纵横方向厚度变化快、连续性较差、地球化学分带不明显、水解蚀变作用弱等特点;铀矿化具有层数多、期次多、品位较低、厚度较小、矿化分散、深度较大、矿化主要受层间氧化带翼部控制、前锋成矿较弱、矿化纵横连续性差、矿后改造较强等特征。  相似文献   

15.
布尔津盆地西部凹陷铀成矿水文地球化学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贤春  成海 《铀矿地质》2002,18(3):168-173
根据水成铀矿床理论,本在论述布尔津盆地水动力及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资料综合整理,着重分析西部凹陷第三系层间水的铀水迁移分带规律,对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水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开鲁盆地铀矿水文地球化学找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顺庚 《铀矿地质》2000,16(4):226-232
本文从基础地质条件出发 ,界定了开鲁盆地的发展历史 ,全面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地下水的含铀性 ,确定了在整体坳陷期形成的姚家组和四方台组区域承压含水层的找矿意义。同时 ,从水文地质构造层、渗入渗出体系的划分及浅层地下水和深部地下水化学异常显示等方面入手 ,较详细地阐述了开鲁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和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层间氧化带发育条件的影响 ,预测了两处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远景地段 ,并指出道德庙是本区最具找矿前景的地区。  相似文献   

17.
谭鸿赞 《铀矿地质》1999,15(2):86-90
本文以塔里木盆地新生界水动力场的建立为例,介绍利用地静压力计算地下水折算水位和利用折算水位编制地下水动力场图的研究方法。这种水动力场图的编制,为盆地层间氧化带铀成矿预测的水文地质条件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