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刚  胡贵昂 《南方国土资源》2000,13(4):11-14,18
广西天峨老鹏礁发育于合山组下部,形成于晚二叠世吴家坪期.是在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内部生长的圆丘状点礁群,由菌藻类、串管海绵及一些纤维海绵、水螅、板海绵等造礁,发育有块状隐粘结岩、隐障积岩、潜障积岩等,从初期到后期具不同的发育模式.据其建造特征及海绵生物的造礁性能,说明了二叠纪台缘相发育的巨厚海绵灰岩是生物礁,菌藻类在礁的建造中起着关健作用.  相似文献   

2.
桂西乐业地区二叠系荷叶藻风暴岩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叠系荷叶藻风暴岩在广西属首次发现。它广泛发育在乐业背斜构造的二叠系中。本文通过对两条典型剖面研究,论述了风暴岩的层序、沉积特征、组合类型及其分布,并探讨其沉积模式。认为:该风暴岩主要产于下二叠统栖霞组中部和茅口组底部两个层位的生物屑灰岩中,由荷叶藻及其它生物屑构成各种风暴沉积特征(如粒序层、平行层、丘状层、底面构造……),风暴沉积形成于孤立碳酸盐台地环境,并具有从台缘→台地中心、由近积风暴岩→远积风暴岩→次风暴岩分布规律。指出风暴岩的发现不仅具有沉积学意义,而且对二叠系的地层对比和藻灰岩的成因提供了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南盘江盆地海相孤立的碳酸盐台地内部发现早三叠世生物骨架灰岩.它们发育于2个层位 : 1.三叠系最底部哥里斯巴赫阶(Griesbachian),为15 m厚的生物层;2.下三叠统上部史密斯阶-斯帕斯阶(Smithian--Spathian),为1.5 m厚孤立的穹隆形或倒置的圆锥形钙质微生物丘.这些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是由坚硬的钙质微生物骨架组成, 这些骨架围限出1~3 cm大小的内部孔洞网,其间充以团粒和骨屑.而骨架则由不规则状- 丛枝状、囊状-凝块状的微晶颗粒组成.这种颗粒可称为肾形藻(Renalcis), 它是一种钙化的球状兰藻细菌.骨架因次生泥晶微生物的胶结而得到加强.其中的后生动物化石有腹足类、双壳类、介形类、旋圈虫类及腕足类.人们以前普遍认为早三叠世是全球礁与礁丘生长的间歇期.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基于对二叠纪结束后礁的演化模式及礁生态的重建.由于早三叠世存在钙质微生物丘与生物层,这些认识必须作出修改.  相似文献   

4.
笔者从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三年在隆林地区进行地层及古生物工作期间,发现该地区的者艾、德峨、蛇场、榜纳、隆或、马窑等背斜构造群中均出露有层孔虫礁相地层。本区礁岩中由60%以上原地生长的块状—丘状层孔虫与一些块状、饼状、枝状板珊瑚、苔藓虫、四射珊瑚等共同组成礁的骨架。还常见一些喜礁生物腕足类、棘皮类。礁岩中充填着不少生物碎屑(包括棘屑、层孔虫屑、珊瑚屑等)与泥晶、亮晶胶结物和藻粘结岩一起构成抗浪构造。  相似文献   

5.
右江盆地二叠纪孤立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海绵礁由于生长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因而具有两种类型的海绵礁特征;成礁期可确定在中二叠统祥播阶晚期→晚二叠统;海绵礁造礁旋回由礁基→礁核→礁坪→礁滩→礁顶组成。对Ⅰ类海绵礁底部所产生的不整合面,文章首次提出属事件沉积不整合面,并对其成因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有利沉积相带分布,基于野外露头、岩心和钻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测量资料,研究岩石类型、沉积模式和沉积相发育特征。结果表明:川西地区栖霞组主要发育生屑灰岩、泥晶灰岩、"眼球"状灰岩、砾屑灰岩、云质豹斑灰岩和白云岩6种岩石类型;基于构造背景、跌积砾屑灰岩、大规模带状展布丘滩体和沉积古地貌,研究区发育碳酸盐岩镶边台地体系;川西地区栖霞组自东向西依次发育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斜坡—盆地相,其中台缘边缘相发育厚层的丘滩复合体,为最有利沉积相带。川西栖霞组台缘带沿龙门山前广元—江油—雅安一带呈北东向展布,宽度为40~80km,分布范围较广,具有良好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百色盆地上法地区中三叠统生物礁储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色盆地上法地区中三叠统兰木组碳酸盐岩台地相发育生物礁,礁体规模较小,由礁核与礁翼组成,生物礁储层孔隙空间有原生孔隙、次生溶蚀孔洞和裂缝3大类型,储层储集空间组合类型主要有:缝洞孔隙型、裂缝孔隙型、孔隙型;储层非均质性强,储层性能主要受沉积相和成岩作用控制。  相似文献   

8.
滨里海盆地东南缘晚古生代广泛发育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发育,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层。受北乌斯丘尔特板
块和乌拉尔造山运动的影响,南恩巴和扎纳诺尔碳酸盐岩台地具有3层结构,田吉兹-卡沙甘台地和特梅尔台地具有2层结构;
依据沉积特征、沉积演化及井震资料等建立了各碳酸盐岩台地的沉积模式。各碳酸盐岩台地发育以孔隙为主的储层,亦有溶洞和
裂缝,是沉积作用及后期白云岩化、淋滤、重结晶等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各碳酸盐岩台地生长发育过程中主要受相对海平
面变化的影响,构造运动控制着碳酸盐岩台地的位置、形态、沉积相带分布及地层结构,水动力条件强弱决定了沉积物的类型。碳
酸盐岩台地的不同特征对油气勘探目标评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广西泥盆纪的沉积相可划分为滨岸碎屑岩相、碳酸盐台地相和陆间海槽相等三个相区。其中最早的碳酸盐台地形成始于早埃姆斯阶晚期,同时伴生小型生物丘和在台地边缘发育的小点礁。本文讨论了广西具代表性的德保钦甲点礁,为一点礁—泥丘组合。  相似文献   

10.
扬子地台与华南南盘江盆地大贵州滩三叠系沉积演化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扬子地台是一个横跨华南地块的以浅海沉积为主的大型碳酸盐岩台地,南盘江盆地是发育在扬子地台碳酸盐岩台地背景之上的一个沉积盆地,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长期海相沉积演化历史中,扬子地台-南盘江盆地体系经历了多次重要的构造演化阶段.扬子地台从晚元古代到早三叠世末期一直保持为一个稳定的碳酸盐岩台地,在中三叠世末期扬子地块整体抬升,海平面下降,形成了遍及扬子主体的拉丁期大海退,从而使扬子地块大部分地区抬升为陆.南盘江盆地位于华南地块南缘,从晚元古代到晚三叠世沉积了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晚三叠世发育了一套硅质碎屑的浊流沉积,区域沉积也由此转化为河流相沉积.二叠纪和三叠纪碳酸盐岩地层记录了碳酸盐岩台地长期演化历史及其特征多样的沉积建造和沉积环境,而硅质碎屑流和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反映了盆地在三叠纪期间经历的聚合构造和前陆盆地发展过程.在三叠纪时期扬子地台沿西南-北东方向从云南围绕南盘江盆地向贵州延伸,在南盘江盆地中发育了几个孤立的碳酸盐岩台地,包括位于贵州南部和广西境内的大贵州滩和崇左-平果台地.南盘江盆地在晚二叠世发生过一次区域性的海侵事件,早三叠世时期扬子地台和几个孤立台地为由鲕粒边滩组成的低角度斜坡,中三叠世(安尼期)变为由Tubiphytes边礁组成的陡倾斜坡.盆地范围内斜坡变陡激发了Tubiphytes礁和其它的生物体发育,而且它们组成了稳定碳酸盐岩台地的边缘.位于扬子地台西部地区的关林和贞丰一带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安尼期发育了陡倾的边礁.在拉丁期,扬子地台在关林一带进积并与盆地碎屑沉积互层穿插沉积,而位于贞丰的台地边缘出现了由断层控制的地貌特征.与此同时,扬子地台东部(贵阳)由侵蚀滑塌边缘变为进积边缘,向盆地内部进积充填形成了超过600 m的碎屑沉积.但是,与扬子地台不同,位于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拉丁期由加积边缘礁变为起伏明显的侵蚀陡崖和饥饿盆地边缘.晚三叠世(卡尼期)扬子地台西部下沉并被晚三叠世浊流沉积埋藏,而扬子地台东部地区在被硅质碎屑沉积埋藏之前持续沉积了一套浅水碳酸盐岩沉积.孤立台地为从南到北逐渐变陡的边缘沉积,而且发育了多个小丘,其中南部地区早期沉降后来被硅质碎屑沉积埋藏,而北部地区到后期下沉.与扬子地台西部一样,最北部的孤立台地(大贵州滩)在晚三叠世下降被碎屑沉积埋藏.以上这种差异源于华南地块南缘因构造聚合作用导致的盆地南部地区不同沉降速率.大贵州滩是盆地中演化历史最长的孤立台地,穿过大贵州滩孤立台地内部和边缘的两条正交剖面显示出了一个被断层切断的向斜构造,这样就很容易识别其沉积建造特征及演化历史.大贵州滩发育的整合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以及从早三叠世到中三叠世生物复苏阶段连续的巨厚沉积,使其成为一个研究二叠世末期生物大绝灭期间的海相环境以及生物生态条件最为理想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