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召玲  杜培军  赵昕 《地理学报》2007,62(11):1204-1214
以3 个时相的卫星遥感图像TM 为主要数据源, 利用神经网络分类法进行监督分类, 获得1987-2003 年间徐州煤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数据。由此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指数、动态度指数、土地利用变化类型的多度和重要度指数等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数模型, 定量分析该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 ① 建设用地和水体的面积均保持持续上升的势头; 耕地呈现持续下降态势; 林地先减少后增加; 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态势。② 在1987-2003 年间,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都主要转向耕地。在1987-1994 年间, 水体主要向林地转移; 耕地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 林地主要转向耕地。在1994-2003 年间, 水体的转移比例很小; 耕地主要转向未利用地和林地; 林地主要转向水体。③ 在1987-2003 年间, 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剧烈程度很大, 并且其土地利用正处于一个衰退期。④ 在1987-1994 年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别是: 未利用地与耕地、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在1994-2003 年间, 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分别是: 耕地转化为未利用地、耕地转化为林地、未利用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2.
长江源区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地形图、TM影像为主要信息源,利用遥感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对长江源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土地利用现状特征的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源区草地面积为8 377 079.3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58.9%,其中高覆盖度草地、中覆盖度草地、低覆盖度草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10.28%、21.36%、27.23%;未利用土地面积为4 595 112.1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32.3%,其中沙地、戈壁、盐碱地、沼泽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高寒荒漠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3.66%、5.80%、0.25%、4.19%、2.24%、6.28%、9.88%;其次为水域、林地、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分别占研究区面积的7.2%、1.6%、0.01%、0.004%。  相似文献   

3.
三江并流区少数民族社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分析了三江并流区的怒江州6个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社区耕地扩大,经济林增加,草地和有林地减少;农户不断使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蔬菜新品种,使用农药、化肥以及地膜覆盖技术;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开发逐步向合理化方向发展。人口增加、技术进步、政策变动、认识水平提高、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相互作用是社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驱动力。因而,加强教育,提高当地居民文化素质,积极推广科学技术,制定合理  相似文献   

4.
该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提出了一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应用的程序与方法,基于烟台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分区,对烟台市区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5.
该文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意义 ,提出了一套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在城市土地利用中应用的程序与方法 ,基于烟台市区的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与分区 ,对烟台市区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土地农业生产利用和畜牧业生产利用的交错混杂利用是内蒙古自治区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大特点,也是农牧文明交融发展所需的过渡历程。研究与思考农牧交错区域土地利用带来的诸多问题是土地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为此本文通过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域土地利用的区域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的了解,提出多项改善交错区土地利用的方式、方法,力求使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提升、发展。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变化会改变地表覆盖,从而影响环境质量及陆地生态系统性质。开展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可为区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土地详查资料为依据,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三江并流区1983年到1999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与土地利用结构分析法相比,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更能反映土地变化趋势及在时空上变化特点;(2)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其中林地园地、耕地与城郊用地增加较快;(3)1983~1996年间的变化大于1996~1999年间的变化;(4)州政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泸水县、丽江县)的变化较其它地区大;(5)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增长、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政策变化等。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煤矿区 土地利用演化模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准确、可靠地模拟和预测煤矿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矿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复垦措施的重要依据。考虑到元胞自动机模型(CA)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模拟和预测方面的优越性能,将CA模型引入了矿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模拟和预测。但矿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具有不同方式,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存在阶段性的特点。因而利用CA模型对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和预测,就要求在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转换规则,而传统CA模型难以满足这样的要求。本文基于矿区生命周期理论,改进了传统CA模型,通过控制变量的引入,实现了元胞转换规则的动态获取和应用。为了验证模型的有效性,以潞安矿区为研究区域,常村矿为研究对象,利用改进的模型对常村矿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进行了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预测。通过和传统CA模型预测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和矿区的不同阶段的土地利用演化特点比较吻合。因此该模型能够提高矿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模拟和预测的精度,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996-2005年中国沿海地区土地利用转换时空分析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Based on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 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o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situation, dominant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land for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 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 creasing from 1996 to 2005, with a loss of 1,708,700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170,900 hm2 per year; (2) land for construction increased 1,373,700 hm2, with an average increment of 153,200 hm2 per year; (3) total area of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for con- struction between 1996 and 2005 was 1,053,100 hm2, accounting for 34.03% of the arable land loss in the same period, the percentages of which used for industrial land (INL), trans- portation land (TRL),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RUL) and town construction land (TOL) are 45.03%, 15.8%, 15.47% and 11.5%, respectively; and (4) 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s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promoted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 rural urba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rural set- tlement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 and therefore we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onversion.  相似文献   

10.
永定河流域典型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研究区多期Landsat-TM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对永定河流域典型山区--门头沟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表明:1.过去21 a期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比较剧烈的变化,在1984~2005年期间不同时间断面呈现波动变化,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别,但总的趋势是:工矿、城镇用地面积呈明显增加趋势,耕地、水体、农村居民点、草地和其他用地呈减少趋势,而林地中阔叶林、灌木林呈增加,混交林地与针叶林地减少,林地总量总体上是呈增加态势.2.各地类变化方向和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时间断面发生情况各不相同,各地类有增有减,有持续增加型,先增后减型,先减后增型;三个时间断面的土地覆被变化速度、类型转化、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发生变化.3.在不同时间断面各地类的水平空间分布发生转移,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在垂直空间上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宝音  包玉海 《地理科学》1996,16(4):377-384
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北方农牧林交错带上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分类,在此基础上,对各土地利用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及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并对今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13.
白元  徐海量  凌红波  傅荩仪 《中国沙漠》2013,33(6):1912-1920
根据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生态环境脆弱和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的塔里木河干流地区土地利用数量和结构变化特点,修正了谢高地等提出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结合敏感度分析,探讨了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其他为主,覆盖率约为65%;2010年天然植被比2005年减少4.37×104 hm2,占总面积的1.04%;耕地面积增加最多,增加幅度为21.70%;高覆盖度草地土地利用类型减少最多,为5.95%;农田面积的不断扩大以林地和草地面积减少为代价。(2)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以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废物处理等功能为主;森林和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占整个系统的80%以上,其次是草地;塔里木河干流2005—2010年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生态服务功能的结构发生变化。(3)研究区2005年和2010年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37.76×108元和137.98×108元,波动较小;研究区由上游至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着的明显的由高到低的梯度分布规律,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态服务价值相对于生态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的,说明本研究结果可信,可为区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及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利用USLE方程和径流场对大姚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土壤侵蚀进行监测,旨在探讨采取退耕还林、封禁、坡改梯等修复措施后,土地利用变化对修复区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强度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坡耕地特别是陡坡耕地,而林地和梯地少有发生;经过退耕还林增加林地面积和坡改梯后,土壤侵蚀现象得到缓解,流失面积减少2 867.35 hm^2.  相似文献   

15.
杨霞  付喜明  徐彦 《西部资源》2013,(3):151-153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最基本资料,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东乌珠穆沁旗草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中,各类用地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本文以东乌旗2003年至2008年为研究时段,通过对东乌旗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东乌旗的农用地数量下降幅度较大,主要表现为牧草地数量的减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总面积增加,表现为各类建设用地均有大幅度增加,尤其城乡建设用地;通过测算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可以看出:牧草地、其他土地、其他建设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变化速度较其他土地变化快。  相似文献   

16.
在本区(102°35′—109°15′E,28°50′—33°10′N,土地面积15.5万平方公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用影像判读标志和地理景观综合分析判读,确定地理要素(纬度、地貌、海拔、坡度、坡向)和人类开发活动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掌握各种地类的分布规律和开发利用特征。据此,对 9个一级地类和 18个二级地类编制成1:2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经野外验证,判读准确率91%。  相似文献   

17.
In response to the strong drive for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cal governments have implemented urban master plans, providing measures and timeframes to address the continuous demand for land and to alleviate urban problems. In this paper, a multi-objective model was constructed to discuss the problem, including economic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effectiveness, in terms of land use optimization. A genetic algorithm was then adopted to solve the model, an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nd sensitivity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using Pareto optimality. Results showed that a set of tradeoffs could be acquired by the allocation of land use. In addition, the Pareto solutions proved the model to be efficient; for example, a limit of 13,500 ha of urban area conformed to plan recommendations. The reduction in crop land, orchard land,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provided further efficiencies. These results implied that further potential regional land resources remain and that the urban master plan is able to support sustainable local development in the years to come, as well as verified that it is feasible to use land use allocation multi-objective modeling and genetic algorithms.  相似文献   

18.
基于耗散理论的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琳  何芳 《地理科学》2007,27(5):655-660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郊区化和乡村城市化的结合交会区域,其时空特征表现出十分复杂和不稳定的特征。本文把城市边缘区看作一个可弹性管理的耗散结构,依据耗散结构理论中的熵变模型,剖析了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的弹性管理方法,利用实例论述了城市边缘区的弹性确立方法,并基于熵的视角提出了实现弹性管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05,自引:15,他引:105  
朱会义  何书金  张明 《地理研究》2001,20(6):669-678
1985到1995年间,环渤海地区占总面积30%的土地发生了利用方式的变化,耕地变化是其核心类型。耕地变化的主要流向依次为农村居住用地、林草地、城市居住建设用地以及果园和水域。本文通过对耕地流向及其与人口变化、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分析,确认土地管理政策、人均居住用地的增长、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以及城市扩张是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68,自引:13,他引:268  
根据1985和1995年2期TM影像资料,运用遥感影像机助解译方法、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方法以及数理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环渤海地区3省2市1985-1995年间分类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揭示了该区各类土地利用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和区域差异以及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分布特征和区域方向,阐明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特点,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