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海东部地区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质、地震、测量及地貌资料确定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应力方向,自新第三纪以来,该区地壳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可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断层滑动速率与强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华北地区选择了18个震例(M≥6.0),以断层滑动速率,应力主轴方向,断层走向为因子对震级作了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同时又作了震级与滑动速率之间的一元分析,并将这两种分析作了对比。结果表明:(1)二元回归分析优于一元分析;(2)断层滑动速率,应力主轴方向与断层走向之间的夹角α是决定震级大小的两个主要因素,(3)M≥3.5级的地震与断层活动与否无关;(4)运用二元分析公式可以进行震级预测,并可以对历史 相似文献
3.
川东地区平均构造应力场反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断面滑动矢量分析,定量反演了川东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川东地区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以来一直稳定,主压应力轴方向为NW-NWW,倾角由陡变缓,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现代构造应力场接近,局部应力状态随内部构造特点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1.引言利用震源机制资料研究现代构造应力场是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它是研究地壳应力场和构造形变的有效途径。自1970年以来,陕西地区区域性地震台网逐步建立,並趋于完善,同时记录到一批小地震,这对于研究近期弱小地震的机制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利用陕西及邻 相似文献
5.
红河断裂的GPS监测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中德合作于1988年和1991年两次用GPS监测滇西地震预报实验场场区现代构造运动及红河断裂的地壳形变,两期观测的数据处理结果表明,滇西GPS观测基线相对定位精度接近10^-7。利用两期观测资料得到的基线变化,并结合构造应力场应变模型,估算得到场区近期构造应力场的应力特性参数,结果表明:该地区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兼有拉张和右旋剪切,其主压应力方位为N17°±12°E;由于印度板块在场区西侧的侧向挤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断层的形成机制着手,讨论了活断层与现代构造应力场之间的关系。应用密集度方法,讨算了青海东部地区的活断层分布方向,得出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40°E。将该结果与新构造应力场,地震应力场及大地形变场比较认为,新第三纪以来,研究区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昆明周边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 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共有8条主要断裂带, 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 南北向和北东向活动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 北西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 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22个测点共706条活断层擦痕数据,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特征: 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 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 其最大主压应力(sigma;1)方向为333deg;——2deg;, 平均倾角21deg;; 最小主压应力(sigma;3)方向为44deg;——93deg;, 平均倾角14deg;; 中间主应力(sigma;2)倾角较陡, 近垂直. 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 断层滑动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9.
东南沿海地震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根据断层面的最新错动方向,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等资料,研究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可大致划分为两个分区:长乐-诏安断裂带以东地区主压应力轴为近东西向;以西地区的主压应力轴近南北向。 相似文献
10.
长江带现代地震构造应力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长江带76个地震震源机制解与17个小震综合断层面解的结果统计分析,得到该带地震应力场主应力方向的优势分布。表明该带处于北东东—南东东向挤压和北北西—近南北向引张的构造应力作用之中。在力的性质上,该带水平张应力高于水平压应力,斜向压应力又高于斜向张应力,与华北地区比较,主应力方向相对向东南方向偏转,该带水平力和斜力所占比例均高于华北地区,同时讨论了该带中三个分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分布及它们的力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活断层资料,在软材料实验基础上,用激光全息光弹实验法分析了南天山东段构造应力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本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向。在水平挤压力作用下,近东西向构造明显呈挤压状态,北东、北西向断层呈左旋或右旋走滑。τ_(max)、σ_1、σ_2的分布相似,其高值区展布于断层端点、交汇区等特殊部位。提出塔格拉克、库车—轮台、库尔勒东南为应力集中区。 相似文献
12.
采用构造应力场均匀性对断层或板块边界进行分段的方法, 利用ldquo;裁剪-粘贴rdquo;法给出的余震震源机制解资料, 进一步从应力场角度确定汶川地震发震断层南、 北段分界点位置及南、北段震后应力场. 研究结果表明, 发震断层南、北段分界点位于北川附近, 与先前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 南、 北段震后应力场反演结果显示, 南、北段的最大主应力轴方位均呈北东东向, 且近水平. 南、北段应力场反演的平均拟合残差和置信区间均较大, 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南、北段内应力场不均匀性造成的. 因为本文仅由大余震给出了震源断层的一级分段, 南、北段内应做进一步的细分. 相似文献
13.
14.
15.
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应力场与地震活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根据帕米尔东北侧55次中强震震源机制解,结合该区本世纪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时空分布和1980年以来Ms≥3.0地震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区域构造烽场与强震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强震震源源断错以走滑为主,部分倾滑,主压应力方向近南北。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总体趋势西强东弱,并可划分为三地时段,每个时段都有相对的主体活动区。帕米尔弧附近深度可达200km,在向北东方向延伸深度明显变 相似文献
16.
17.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原地应力测量、震源机制解、大地形变测量及实地地质调查等方法推论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本区表现为低水平应力区,构造应力主轴σ_(max)为NEE向,σ_(min)仰角甚小,剪应力在NNE和NW向结构面上的状态表现为断裂带内应力值低,远离断裂带逐渐过渡为区域背景值,地震断层的类型以走滑兼正断层型为主,与南黄海海域发生的断层类型在统计特征上有明显的区别。诸多特征表明郯庐带该段仍属于活动性断裂,采取右旋滑动的方式,处于相对稳定期。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 总被引:37,自引:12,他引:37
通过区域范围大量活动断层擦痕的观测,利用由断层滑动方向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计算方法,获得西南区41个测区(点)上58个构造应力张量的方向结构特征,并综合震源机制解、原地应力测量,得出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基本特征:(1)中国西南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自第四纪早更新世末期或中更新世以来是持续稳定的;(2)构造应力作用以水平为主;(3)最大主应力轴方位由北到南呈规则转动的趋势.在北部松潘、龙门山地区为NEE-SWW 方向,到中部川西地区转为近 E-W 方向,再到云南地区转为 NNW-SSE 或近 N-S 方向;(4)区域构造应力场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5)地壳深部与浅部应力状态在主方向和应力结构类型上有较好的一致性.此外,构造应力张量分期研究的结果还初步表明,在第四纪早期,西南地区主要受到来自印度板块的侧压作用.受此侧压的影响,区域构造应力场主要表现为北东-近东西方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