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对地震蕴育过程、予报阶段的探讨,引起了广泛的注意,但多侧重于较大地震的研究和讨论,而对于中强地震的研究尚少.一个中强地震有什么样的蕴育过程,不同类型地震的蕴育过程又有什么特征?本文就1979年6月介休M_s 5.1级地震,试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方法,模拟了西南地区1970年—1976年5次大于7级地震的蕴育过程中,介质性质变化对区域应力场的影响,给出了各次地震蕴育影响场的分布图象和影响场的基本特征。由计算结果与大震前的地震活动、前兆观测资料对比得到,地震前的异常与影响场的应力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力学现象可归结为区域应力场和震源应力场的相互作用问题。研究源对场的反馈作用,可能是建立大范围地震前兆和后效模式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首先由大地震前后的地震活动及前兆资料,归纳出地震蕴育和发生时,源对场影响的事实与特点,并利用非线性有限元计算结果,指出源对场影响的基本特征及影响范围,解释了华北近期三次大震的蕴育与发生对京津地区的综合影响及某些地震前兆与后效现象。  相似文献   

4.
1 研究背景 自从Reid通过对1906年美国加州旧金山大地震发生前后大地测量观测资料分析提出弹性回跳理论以来,地壳形变测量在地震预报及科学研究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弹性回跳理论从震源区出发,较好解释了地震蕴育过程中断层附近的趋势变形.但是,震源区只是蕴震系统的一部分,无法同周围的、深部的构造环境和动力环境分割开来.而且,在地震孕育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地震短临阶段,蕴震断层附近(震源区)及以外区域(近源区)的地形变如何演化,地震前到底是形变速率大危险还是形变速率小危险?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结论仍存在一定分歧.  相似文献   

5.
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构造形变与蕴震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近30年的精密水准网、跨断层形变测量网复测资料,以及近年来GPS观测分析结果,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初步研究和探讨了区域构造形变与强震蕴育的一些特征.结果表明:① 本区现今构造形变时空分布很不均匀:主要边界断裂附近构造形变相对强烈,远离则衰减.垂直差异运动强度和变形状态随时间演变,水平运动与变形呈明显的挤压走滑特征;② 印度板块的北推碰撞引起的青藏块体持续NE 向挤压运动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场,是本区构造形变与地震蕴育的主控应力.构造形变及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演化,与块体活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动态演化密切相关;③ 构造块体边界地带出现的垂直形变异常隆起与高梯度形变带,以及显著地断层形变异常,是块体运动受阻、构造应力场强化而蕴育强震的一个标志,往往伴随有6级左右及以上强震活动,但地震并不一定发生在运动幅度最大的部位.断层形变异常呈现趋势积累——加速——转折变化特征的地段及附近,往往是应变能积累、强震蕴育发生的场所.   相似文献   

6.
引言 用地下水氡资料对一定区域内地震危险性进行分析时,主要依据区内各水点水氡观测结果是否出现趋势变化,以及变化持续的时间和幅度。因此,正确判断水氡的变化是属于地震蕴育过程中地应力场变化的结果(地震前兆异常),还是非地震因素的影响(即正常动态),并从变化的观测资料中提取真正的地震信息,是取得良好预报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前言多数地震是发生在地壳中的浅源构造地震。地应力对于这类地震蕴育发展的过程起着控制作用。地震的发震地点与地质构造背景有关。准确的发震地点的预报必须考虑地震地质条件,当然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的前兆特征也不应忽视。有了构造背景只是一个方面,还必须有另一个方面——地应力,在地应力作用下,才构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解释了三维重力正、反演的计算结果,提出龙门山重力梯度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壳幔斜坡或陡坎。并进一步指出该重力梯度带的范围、发震断裂的深浅关系、次级构造的存在及其复杂图象等一系列深部地震地质问题都有待于揭示和认识。地震地质和地球物理两个学科的密切配合有可能回答上述问题,找出强震在龙门山重力梯度带乃至整个南北地震活动带内的蕴育发生规律。这对地震预报和工程地震都是有意义的,也将丰富大地构造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9.
汶川8.0级大地震的长波辐射征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康春丽  张艳梅  刘德富  荆凤 《地震》2009,29(1):116-120
文中分析了汶川8.0级地震发生前, 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OLR)信息场的中期(年)、 短期(月)和临震(日)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 通过计算发现该地震震中区附近的OLR信息有异常增强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作为诊断强震蕴育地区的一种指征。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广西河池地区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应力场“窗口”效应和小震级高烈度等特征,並利用岩石实验的某些结果对该区地震的发震机制作了一些定性解释。该区是一个两组断裂交汇的应力敏感区,地震是在低应力条件下在极不均匀介质宁原有裂隙发生粘滑的结果,其特殊的地体环境下可能构成蕴育大震的条件,其地震活动不会对邻近的龙滩库坝区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1.
断层面上的断层泥对断层的运动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本文在查明1920年海原地震断裂带西端14公里长的黑色粘土矿物的构造部位、产状、分布、变形特征、性状和组成成分与分量之后,讨论了黑色粘土矿物的成因及其在海原地震蕴育破裂过程中的作用。 野外和室内的资料分析结果表明:黑色粘土矿物不是1920年海原地震强烈错动时的产物,远在早更新世以前古生代末就已形成。其至少延深到3—4.3 公里以下。据多种方法的综合分析,矿物成份主要为伊利石 高岭土 绿泥石 朦脱石、石英等,其含量分别为56%,26%,15%和3%。按照T·Shimaoto 和J·M·Logan 的实验结果,它在1920年海原地震的蕴育中可能起了“调整单元”与“终止破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摘要应用I~2S101系统,对1972年9月川西康定5.8级震群震中附近地区的陆地卫星影象,进行了边缘增强、灰度线性扩展、直方图正态化调整,以及假彩色合成等方法的数字图象增强处理.在影象解译及综合区域地质和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对该震群的构造背景进行论述,认为1972年7月27日和30日的两次5.8级地震,是近南北向和北西向断裂先后错动或破裂的结果.最后对震群的蕴育过程进行了初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代地壳形变与构造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壳形变是通过各种垂直形变图及水平形变图的编制,了解和研究地壳最新构造运动的活动方式和强度。与新构造时期相比,它的活动方式有正向运动、振荡运动和反向运动。不同地区活动强度有明显差异,而且水平运动均大于垂直运动。地震时的地形变基本上为继承性活动。地形变是研究地震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地震多发生在形变速率大、差异活动明显、不同方向形变带交汇区的附近地带。在地震的蕴育、发生过程中,地形变明显地出现阶段性。在地形变测量中,排除干扰提取真正的形变信息,是当前急需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翁少林  陈晓发 《华南地震》2006,26(3):103-108
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检索的不便和交流的缺乏,使研究者不能充分得到地震资料,影响了对地震科学的研究,所以有必要加快地震数据网络间的共享,建立专门的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以东南及沿海地震数据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为例,从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模块、具体设计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建立系统,实现地震数据的共享。  相似文献   

15.
唐山7.8级地震前后的断裂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短基线、短水准等测量资料,把唐山地震前后京、津、唐附近活动断裂的运动划分为震前加速、震时滑动和震后调整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速率变化、活动性质和时空分布等特征,据此讨论了主要由地震蕴育、发生引起的活动断裂位移异常区的构造背景。最后,讨论了它们在地震预报和烈度区划工作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回 目 作 含 扭 页介休地震的蕴育过程 任振起 孙国学11山西地震带地壳结构变化与地震活动特征 武烈 巩玉玖 苏宗正 张幸远 赵新平 二1丰镇5.9级地震考察概述 山西省地震局调查组4 37 ***近十年来临汾地区b值的研究 王汝雕16形变电阻率异常量板图式 张德信丁昭杜孝忠郝宪生117大原台地倾斜相关系数异常的探讨 李炳照 陈大业 2 10震前电磁异常信息理论模式的探讨 胡俊杰31场强变化与地震相关性的实验 张开建 3 26 ***近震分析 阎志德 110地震参数的测定 阎志德41太原台基式地震仪记录特征 张曼丽2 14弦法测定近震参数 赵学普 2 19山西境内的…  相似文献   

17.
市、县级地震系统是地震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信息协同技术有助于提升地震应急综合响应能力。通过分析云南省市、县级地震系统应急快速响应期内的信息协同需求,研究了多级地震系统的信息协同机制和联动方法,基于现有数据平台实现了地震应急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研发,从技术平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角度探讨了未来多级地震应急指挥信息协同平台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8.
新丰江水库区的地震监测系统是随着新丰江水库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在1960年建设了双下第一个地震观测台站,逐步完善新丰江水库的地震监测系统,经历了从人工值守、模拟遥测、数字化遥测的地震监测模式,为新丰江水库地震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基于网络技术的测震系统在市县地震部门的应用,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安徽"十五"数字测震台网建设的显著成效。基于网络技术的测震系统成功推广,不仅扩大了市县地震部门的业务范围,完善其监测预报体系建设,而且提高了市县地震部门的地震监测能力和地震研究水平,提升了市县地震部门在各级政府的影响力和社会显示度。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予报研究工作中,国内外都有不少的人存在着两个共同的看法:第一、地震前兆异常是划分为阶段的,第二、前兆异常的理论解释是以岩石的力学机制为基础的。尽管各人对于阶段的划分不同,对于各阶段的前兆标志认识上有所差异,但对于在地震的蕴育中,前兆过程划分为不同阶段(如长、中、短期等不同阶段的异常)这一点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