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中国和日本两国都市旅游街区的商店招牌为研究对象,以北京琉璃厂、东京浅草寺作为传统旅游街区,以北京王府井、东京新宿作为更新型旅游街区,以南京新街口、东京银座作为都市现代商贸旅游街区,设计了特定的书法景观指数从不同空间尺度探讨了两国书法景观空间分异特征及文化认同的异同。结果表明:全球化背景下中、日两国对书法文化仍然存在的较强文化认同,书法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标识了城市内部象征空间的形成,表征着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与文化过程。虽然两国文字、民俗和书法传统的差异性导致两国在书法艺术的认同角度和形式上的差异,但两国书法景观在整体上具有城市空间分异规律和文化认同的一致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现代旅游街区的书法景观较之传统旅游街区已经弱化;书法景观在不同类型业态之间的差异则揭示了这种空间分异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2.
居民是旅游利益相关者的重要一方,居民的地方感、对获取利益和付出成本的感知将影响居民的满意度,进而影响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以三清山景区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借鉴已有文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结果显示:① 通过因子分析可将旅游影响感知分为成本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和物质性获益感知,情感性获益感知对居民地方感、满意度中介影响最为显著;② 地方感与旅游影响感知存在相互影响,成本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不显著,获益感知与地方感显著正向相关,其中情感性获益感知相对物质性获益感知与地方感相互作用更明显;③ 居民情感性获益感知与物质性获益感知相互作用显著;④ 原住民相对于非原住民地方感更强,情感性获益感知更高,对旅游成本感知更敏感,对物质性获益感知部分低于非原住民。  相似文献   

3.
书法景观是一种代表中国特色文化符号的文化景观,景观知觉维度研究是了解这种景观基本特征的手段。本文将尝试开放问卷对书法知觉场所地方记忆报告结果进行编码,并构建专门计算公式进行权重计算,结果表明书法景观主要知觉维度可归为6 类:知觉时间、地理环境、书法特性、书法载体形式、价值和个体心理,并揭示了热点景点书法景观的知觉维度特征。眼动仪分析结果表明旅游景点的书法景观作为地域标志和景观标志,在公众知觉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相对园林、湖泊和海滨景点内的书法景观,公众更多知觉到了山岳和宫殿庙宇内的书法景观。利用知觉频数描述了不同类型书法景观的地理场所公众知觉特征,根据书法景观知觉频率可将这些场所划分为景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所、新闻媒体和广场三个层次。本文的研究实际上也为中国特色文化景观的实证研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大陆频现大范围的空气污染问题,雾霾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雾霾及其旅游影响成为新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手段,借助问卷星和微信的问卷设计和传播平台,深入研究了北京居民对雾霾影响的感知及其旅游需求和决策行为倾向。研究表明:1)北京居民对雾霾的健康影响、心理影响和生活影响有强烈的感知,大多数北京居民认为北京的雾霾问题十分严重;2)严重雾霾的持续困扰下,北京居民有着逃离意愿强烈,雾霾刺激和强化了北京居民的旅游需求;3)北京居民对雾霾的感知有着明显的群体差异,高收入、高学历、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中青年人对雾霾的感知和态度尤其强烈。最后,作者讨论了本研究对于旅游营销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旅游地居民视角出发,选取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调研地,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与地方依恋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文化原真性是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的重要影响因素;地方依恋由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地方认同的前因变量;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对地方依赖与地方认同均产生直接影响,其中对地方依赖的直接影响更显著,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地方依赖间接产生。提升民族旅游地居民文化原真性感知水平有利于建构居民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  相似文献   

6.
旅游影响近年来成为旅游研究热点,但鲜有研究涉及旅游影响的区域空间不均衡问题。以安徽省三河镇为例,探讨古镇型旅游地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问题。将全镇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旅游影响区域,即核心区、过渡区和外围区,分别发放居民对旅游影响感知和态度的调查问卷,以此进行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分析。结果表明,古镇型旅游地旅游影响的空间分异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不论是旅游收益的分配,还是成本的承担,都呈现区域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7.
8.
陇中和鲁西南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基于问卷调查、气温和降水资料等气象资料以及农业灾害资料,分析甘肃省会宁县和山东省单县乡村居民对当地气候变化感知情况,探讨影响感知的因素.研究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在大部分情况下正确感知到气候变化,但感知及其影响因素较复杂.气候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是制约人们感知的最重要的要素,决定了感知的总体特征;感知也受相较调查时间而言较...  相似文献   

9.
在遗产地生态移民能否实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是遗产研究者、决策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新疆天山的4个移民社区进行调研,从居民感知和满意度的角度评估移民效果。结果表明:(1)居民对经济、心理正面影响反对率高,社会影响感知存在分歧,环境正面影响赞成率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居民收入、生活质量改善不大,社区归属感弱。(2) 居民满意度偏低。(3) 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依存度的居民感知及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从事旅游业的居民收入和满意度最高,旅游富民作用和不足兼有。(4) 与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在移民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更大。最后,提出改善居民经济条件,加强其知识、技能培训,社区赋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武晓英  李辉  周彬 《山地学报》2021,(2):275-289
剖析乡村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和旅游发展态度,推动其参与和支持旅游发展,对促进社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以往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东部,针对西部民族地区的研究较少,且量表侧重强调旅游影响的结果,对居民感知变化的过程反映不够.本研究以社会交换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以"三生理念"为指导,在对已有测量量表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1.
蔡晓梅  朱竑 《地理学报》2012,67(8):1057-1068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有关跨国移民对城市景观的感知和跨文化认同研究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 以广州高星级酒店外籍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定性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构建了外籍管理者对城市地方景观感知和跨文化认同的形成演变机制, 并得出以下结论:① 在职业影响下, 外籍管理者对迁入城市产生了被动的地方认同, 进而形成了被迫同化的跨文化认同模式;② 外籍管理者基于身份构建对城市地方景观进行感知, 对反映“他者”、“我者”和“世界人”身份的景观感知度较高, 反映出他们对故乡和迁入城市的地方认同, 从而产生了同时具有整合和边缘特征的跨文化认同模式;③ 外籍管理者通过迁入城市的地方景观感知而产生地方意义的解读, 基于对迁入城市正面的地方意义解读, 对城市产生了地方认同和整合的跨文化认同模式, 基于对迁入城市负面的地方意义解读, 对城市产生了地方不认同和分隔的跨文化模式。研究结论丰富了城市景观研究和跨文化认同研究的相关理论成果, 并为中国跨国移民政策和国际化城市建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