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河河口三角洲海岸的发育及其对上游河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志德 《海洋与湖沼》1980,11(3):211-219
河口三角洲河床演变的特点主要是泥沙在河口区堆积而造成的河口延伸。各河口的河流及海洋条件差别很大,河口延伸的情况也迥异。河流输沙量小的河口三角洲,其延伸速度很慢,往往要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才能表现出明显的变化。多沙的河口三角洲,情况则大为不同。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及长江都是入海沙量较大的河流,  相似文献   

2.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累积距平法、有序聚类分析法及线性回归等数学方法,以胶东半岛五龙河流域为例,对最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山地河流入海径流、泥沙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五龙河入海径流、泥沙量均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逐级减少趋势。最近60年来,五龙河年径流量和输沙量主要集中在6—9月;主要受年降水量变化影响,年径流量从1980年开始显著减少,并在1966年出现较大波动;受年降水和径流变化影响,年输沙量也分别在1966和1980年呈减少突变;总体来看,年输沙量减少的趋势性要强于径流量。除气候变化影响外,1966年以来流域内大面积坡耕地改梯田和园地、林地建设等人类活动,也是造成河流径流、泥沙减少的重要原因。整体而言,最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对五龙河入海水沙总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70%—80%和20%—30%。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钱塘江河口潮波特性的响应机制,采用小波分析法研究了该河口 6 个潮位长期观测站的年平均高、低潮位及年平均涨潮历时等时间序列的变化特征,结合该河口实施的治江缩窄工程及径流周期性变化,探讨了该河口潮波特性时空变 化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1953—2017 年,钱塘江河口呈现出高潮位显著抬升、涨潮历时缩短,低潮位在河口上段略有抬高、中段大幅抬升、下段变化不大的趋势;受治江缩窄工程进展、位置以及径流周期性变化等影响,各站潮波特性的变化在时间上存在差异;钱塘江河口的治江缩窄工程加剧了河口下段的潮波变形和潮波反射,增强了河口上、中段的河流特性,导致高潮位抬升、涨潮历时缩短,是造成潮波特性变化的主要原因;径流直接影响河口上、中段的潮位和潮流,此外,还通过流速变化改变河床地形而间接影响潮波特性。  相似文献   

4.
河流-河口系统是陆地与海洋物质循环的重要通道。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已显著改变营养盐循环并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富营养化、有害藻华、缺氧、酸化等)。本文基于现场观测、实验模拟和模型分析结果,总结亚热带中小型河流——九龙江河流-河口系统的营养盐(氮、磷、硅)含量和通量的长期变化及主控因素、水体反硝化作用、梯级电站水库对营养盐的滞留、气候变化(暴雨事件、升温)影响营养盐输送与循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营养盐变化的潜在生态环境效应。与大型河流相比,中小型河流对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干扰更为敏感。最后提出全球变化下流域-近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若干重点方向:(1)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捕捉营养盐变化信号,基于多学科交叉与综合研究,揭示复杂的营养盐循环过程与驱动机制。(2)评估中小型河流的独特性及其对全球或区域尺度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3)深入研究河流水坝滞留、滨海湿地净化对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入海河口是河流向海洋过渡的区域,作为海岸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性与复杂性,基于岸线形态的海岸地貌学指标与众多河口参数具有密切的联系与影响,而以地形节点作为河-海划界方案具备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在河流中心线上某点处,定义河流宽度(B)和沿河流中心线到口门处距离(L)的B=f(L)函数来实现河-海划界的定量划分,并对不同类型河口使用该函数曲线寻找地形节点进行河-海划界。结果表明:沙坝或堵塞型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0之间;河道状河口及河网状三角洲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5~1.2之间;河口湾型河口的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6~1.5之间;喇叭形三角洲河口其地形节点处的河流展宽速率在1.3~4.5之间;鸟足状三角洲和扇形三角洲的入海河口段的河流展宽速率在0~0.2之间,建议以口门处作为地形节点。应用此方法对我国大陆入海河流进行河-海划界,并进行中国大陆河口岸线长度量算,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河口是陆源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通道,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的背景下,河流入海污染物通量急剧增加,导致河口、海湾及其周边海域水体污染、生态受损等严峻的环境问题发生。本文选取了受极端事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显著的我国东南强潮型的九龙江河口,利用粪甾醇有机标志物手段开展河口环境粪类污染示踪研究,探讨九龙江河口区粪类污染物(“源”)进入河流后的入海行为(“到”),揭示粪类有机质在近河口海域时空分布特征及受控因素(“汇”)。研究发现,不同季节的河口径流过程和潮汐作用影响粪类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潮汐过程对中上游河口区水体环境中粪甾醇的赋存影响较大,呈现高潮低浓度而低潮高浓度的潮周期变化特征;河口区粪甾醇在陆−海输运过程的赋存特征还受控于最大浑浊带复杂的水体和沉积动力过程,对粪类有机污染物有一定的净化作用;研究还通过对比人为源贡献主导的氨氮等河流输入的营养盐说明粪甾醇在河口区的时空分布特征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的统计预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75-1985年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长江河口河流和海洋水文泥沙等11年的实测资料,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析和现代控制理论方法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系统辨识和预报。结果表明,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可以表述为三输入-三输出的CARMA一阶模型,根据这些模型对长江河口拦门沙地形变化进行预报,取得了与实测资料较一致的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8.
全新世以来亚洲七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生长极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流入海泥沙在河口及其邻近区域不断堆积而逐渐形成的河口三角洲存在地貌学意义的生长极限。针对入海泥沙显著减少的背景,依据概念几何模型刻画了亚洲7个主要河口三角洲的发育规模,并探讨其滞留指数、临界输沙率和生长极限。结果表明:河口三角洲的规模与沉积物入海通量显著正相关;全新世期间,各河流均有超过一半的泥沙向外海逃逸;目前各河流入海泥沙通量低于保持其陆上面积的临界输沙率;在无海岸防护工程前提下,未来长江、珠江、红河、湄公河和印度河的三角洲平原面积和体积都将较目前大幅度减少,而伊洛瓦底江和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将增加。基于概念几何模型刻画河口三角洲的系统行为对其地貌演化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辽河口海域N2O分布特征和海气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7年5月份(枯水期)和8月份(丰水期)采集辽河口区域大气样品及水样,应用气相色谱及静态顶空法测定大气及海水中溶解N2O的浓度,并计算不同站位的N2O通量。结果表明:辽河口区域水体中溶解N2O浓度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变化,5月份河口区域水体中N2O浓度高于8月份,且河流段溶解N2O浓度大于近海岸海域。水中溶解N2O浓度及溶解氧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枯水期和丰水期,所有站位的N2O均处于过饱和状态,N2O气体从水体向大气排出,辽河口区域是大气中N2O的一个排放源。  相似文献   

10.
东亚和南亚典型大河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结构及成因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整理东亚、南亚典型河口三角洲末次冰消期以来演化历史的研究进展,对比各河口晚第四纪地层结构、沉积体系演替和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分析其沉积历史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以来各河口具相似的地层结构和演变过程,即早全新世下切古河谷充填和河口湾发育,中—晚全新世三角洲建造,该过程主要受海平面变化的控制。但是各河口地层结构和沉积历史也存在差异,其中以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差别最为明显。对比发现这种差异与流域地貌、基岩以及河口沉积盆地的差别有关。流程短、流域基岩易侵蚀的河流,入海泥沙量大,其三角洲开始建造的时间显著早于其他河流,其中以恒河三角洲最为典型。另外,以珠江三角洲为典型,其半封闭、基底浅的河口沉积盆地特征,也有助于中全新世湾顶三角洲的建造。  相似文献   

11.
苏北古黄河三角洲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和有关文献,分别对古黄河三角洲在江苏滨海平原的地貌变化、变化速率及沉积特征等进行了论述。黄河三角洲发育可分为:全新世古黄河河口三角洲、最大海侵山前河口扇三角洲、喇叭口填充河口三角洲、分流入海串珠状河口三角洲、全流入海鸟嘴状河口三角洲、三角洲蚀退6个阶段。 从苏北古黄河三角洲发育特征可得出以下结论:1.在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漫长历史中,随河流本身来水来沙和人工作用,及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其发育具有明显的阶段性;2.河流入海河口三角洲发育的阶段性,随泥沙沉积形成了不同的河口三角洲模式;3.河流入海河口沉积的不同模式,在同一条河流中可以转换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2006年12月冬季和2007年8月夏季海南省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含量、分布及季节差异。结果发现,万泉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56±127)和(157±97)nmol/L,季节差异不明显。文昌/文教河冬、夏两季河流及河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42±156)和(222±66)nmol/L,冬季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略高于夏季。万泉河溶解态铝在河海混合初期表现为清除行为,而后表现为保守混合行为,而文昌/文教河则表现出明显的非保守混合行为,在中等盐度区域存在明显外源输入,原因可能是八门湾底沉积物再悬浮过程中释放的影响。部分河流上游采样点由于受到人为活动引起的污水排放的影响,溶解态铝含量明显增加。万泉河、文昌/文教河溶解态铝的平均含量明显低于我国其他及世界主要河流。  相似文献   

13.
珠江河口演变的基本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潮汐河口定义和珠江河口区的范围 萨莫依洛夫(1952)称海洋潮汐影响到的河段为河口区,并根据海洋情势和河流情势在区内各段的优势把河口区分为口外海滨、河流河口段(或三角洲)和河流近  相似文献   

14.
依据中、澳部分河流的资料,探讨了冰后期海面变动各个阶段对河流-河口体系不同部位的影响及时空变化,划分出4个发育阶段。早期海进主要使下游河段发生沉积,晚期海进导致河口湾的形成,稳定阶段沼泽沉积发育,海退阶段河口湾充填,并逐渐转化为三角洲。在同一个地区,河流-河口体系随时间而变化:海进时,依次由下游河段转变为河口湾,最后可能成为口外海域;海退时,则由口外海域变为河口湾,可能进而成为三角洲。  相似文献   

15.
大沽河口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沽河是胶州湾入海径流量最大的河流,对其入海口海水溶解氧含量进行分析可以衡量水质的好坏,为大沽河污染治理效果提供依据。本文基于2016年11月6日—2017年6月20日期间大沽河口底层海水温度和溶解氧浓度等数据,对其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水质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大沽河口海水溶解氧浓度以季节变化为主,秋季至冬季升高,冬季至夏季降低,其中1月平均值最高,约为11.86mg/L,6月份最低,约为6.17mg/L。影响大沽河口海水溶解氧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温度,溶解氧浓度随着温度的季节性变化而变化。在大风天气的影响下,溶解氧浓度在秋季末至春季初期出现了过饱和的现象。大沽河口底层海水溶解氧浓度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存在半日周期和日周期的变化特征。在观测期间大沽河口不存在溶解氧浓度低于二类水质标准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辽河口是渤海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河口拦门沙浅滩发育。文章利用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军用地图和70年代以来Landsat系列卫星MSS、TM、OLI遥感影像,通过人工解译与水边线相结合的方法来提取海岸线和拦门沙浅滩形态信息,分析近70年来辽河口三角洲现代沉积体的形态演变。结果表明,近70年间,辽河口海岸线受河流沉积影响不断向海淤进,8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海岸线变迁愈加显著;口门处小型拦门沙浅滩始终受河流和海洋水动力作用而频繁变动;盖州滩位置和主体形态无较大变化,仅滩体南部因受海洋动力改造而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17.
黄河河口演变——Ⅲ.河口演变对黄河下游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口的淤积、延伸、改道,都可以理解为变更河流侵蚀基面的高度,从而引起河流纵剖面的调整以及水流挟沙能力与来沙量对比关系的改变,产生自河口向上发展的溯源堆积和溯源冲刷。这种溯源性质的堆积和冲刷与河流在塑造平衡纵剖面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沿程淤积和沿程冲刷是性质不同的两种河床变形。前者自下而上发展,变化幅度下大上小,受制于流程的增长和缩短;后者自上而下发展,变化幅度一般上大下小,受制于水流挟沙力与来沙状况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8.
磨刀门河口近期演变及其排洪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珠江磨刀门分流河口水动力结构及拦门沙的走向变化,解析磨刀门河口近期演变,并从河口的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分析磨刀门河口的排洪功能和行为。结论认为:(1)磨刀门河口正由径流优势型向河流—波浪型转变,波浪成为改造和修饰口门地形的重要动力;(2)磨刀门河口的动力、地貌变化,使得河口对淡水的防御性增强而渗透性减弱,其排洪潜力有限;(3)强径流河口发育支汊是河口延伸中的基本规律,在今后磨刀门的治理开发过程(尤其是排洪)中应注意支汊的保护利用。  相似文献   

19.
根据河海划界的可操作性的要求,探讨了海岸地貌学指标在河口区划分中的作用,并通过对河口区与河流、海洋之间的动态联系的阐述,提出河口区管理方式的建议.河口是海岸带陆海相互作用的典型环境,具有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和环境等多种复杂动力学过程,每一个河口都是高度个性化的.在为数不多的体现河口共性的参数中,海岸地貌学指标可用来确定河口区的内、外边界.根据河流水力学特征和河口过程的可容空间范围特征,河口-河流的分界点可用B-L曲线(B为河岸宽度,L为距离原点沿河流轴线的累积长度)上的拐点位置来表示.而按照河口为"半封闭水域"的定义,河口-海洋分界线可采用围封河口水域的海岸线的包络线.河口水域受到河流和海洋的双重影响,且河口区的自然演化和人类开发活动也会影响河流和海洋.因此,在我国河口区管理上应建立海洋和其他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20.
磨刀门作为珠江三角洲河流水系重要的入海口之一,是研究人类活动对河口岸沉积环境影响的理想区域。然而,由于沉积物年龄难以确定,使得相关研究十分匮乏。因此,本文通过210Pb同位素重建了磨刀门河口浅滩沉积柱的年龄框架,并结合粒度特征和粒度端元分析,讨论了百年来的沉积环境演变及控制机制。结果表明,区域的沉积主要源自西江径流来砂和外海潮流再输入泥沙,受近岸颗粒输入影响。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该区域沉积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磨刀门河口沉积速率由0.53 cm/a(70年代前)突然增加到1.68 cm/a(70年代后),且伴随沉积物粒度各组分及参数变异系数增大,粗粒物质增加,潮流物源输入减少,径流及近岸物源输入增加。这可能与西江输沙量变化和磨刀门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