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9 毫秒
1.
当今,在现代构造地质学研究领域中,变质岩构造是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对其研究正日臻深入,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进展。当地质学家们对地壳表部层次构造研究趋于完善的时候,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又进一步把着眼点放到地壳中浅部、中部、以及深部层次构造研究上,也就是对变质岩构造的研究。最近二十年来,通过对变质岩构造的深入研究,逐渐扬弃了对地质构造的某些流传认识,人们发现变质岩构造是探讨下部地壳变形行为的一个极重要窗口,并且认为研究变质岩构造还是恢复早期地壳动力学演化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归纳起来,变质岩构造…  相似文献   

2.
有限相系浅变质岩是目前浅变质岩研究的重点,它主要形成于弧后扩张盆地在地构造背景,根据伊利石结晶度数可将其划分为浅带浅变质岩和近带浅变质岩。  相似文献   

3.
游建胜 《福建地质》1994,13(2):113-119
本文根据岩石的构造和观察尺度以及其它形变特征提出了一个简明、方便的动力变质岩分类命名方案,认为所有动力变质岩可分为两大类:具有定向构造的动力变质岩和无定向构造的动力变质岩。同时介绍各动力变质岩种类并探讨动力变质岩的叠加命名法。研究动力变质岩有助于了解断裂带的力学性质及其演化过程。在对受断裂带所控制的热液矿床进行找矿勘探时,认真研究和划分动力变质岩及其分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武夷山中村地区中深变质岩调研新进展李国生,梁景时(江西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中村地区变质岩,前人认为是混合岩。通过1∶5万区调工作,认为是中深构造层次的产物,应属构造成因。其基本特征如下:1构造岩石单位及主要岩石类型依据岩性组合、构造变形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桂东南那卜地区古生代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序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桂东南那卜地区古生代变质岩系,主要由花岗质岩石(宁潭超单元)和古生界组成。岩石构造变形强烈,构造形迹复杂,根据不同尺度上观察到的各种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构造应力场以及相互叠加关系等特征,可将其组成不同的构造组合(群落)。依据各构造组合之间的相互关系、同位素年龄,并结合相应的变质事件和岩浆活动事件等,建立起2个旋回和4个世代的构造变形序列。并初步探讨了古生代变质岩系的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扬子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在总结大洋板块俯冲形成加积楔的基础上,对大别-苏鲁造山带内部及北缘浅变质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指出它们是扬子大陆板块俯冲的构造加积楔,这些浅变质岩既有产出在造山带北缘,也有少量出露在超高压变质带的内部,它们均形成于前印支期扬子板块北缘,主体为低绿片岩相变质的复理石相沉积岩和少量侵入岩,并遭受了与造山带超高 为质岩相同的加里东-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改造,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削下来的构造残睛-加积楔的形成机制和特征。垂向剖面上,这些浅变质岩原岩主要由表层浅海复理石相沉积岩系和下伏陆壳基底岩石(花岗质侵入体-变质中基性杂-岩大理岩组合)两部分组成,而超高压变质岩原岩主要为扬子板块北缘的俯冲击壳基底岩石,将构造加积楔形成理论纳入到印支期扬了变质岩及构造加积楔形成过程的时空耦合关系,确定子扬子板块俯冲加积楔不同构造部位浅变质岩的构造组合特点,探讨了扬子板块俯冲过程中构造加积楔形成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江南皖浙赣区段混杂岩带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主要介绍了展布在皖浙赣区段的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其中包括:混杂岩带空间展布的重新划定,混杂岩带内浅变质岩中的化石及浅变质岩的时代归属,混杂岩带的形成时代及混杂岩带的构造变形特征等;进而讨论了其区域构造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鲁超高压带内石桥浅变质岩的地质成因及其研究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带内部出露仅经过绿片岩相变质作用的浅变质岩系,地质调查显示,石桥浅变质岩与周边超高压变质岩呈构造接触(构造片岩);地球化学研究证实,该浅变质岩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大陆边缘厚地壳上裂陷或沉积盆地的构造背景;单矿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其部分浅变质岩发育多硅白云母,形成于中-高压相变质环境,说明这些浅变质岩曾经历大陆板块俯冲的动力变质作用过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浅变质岩的成因机制及其与超高压变质岩和扬子板块俯冲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的浅变质岩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部零星出露有若干呈构造残片状产出的浅变质岩,主要以变质碎屑岩-千枚岩-大理岩组合为代表,遭受过低绿片岩相变质和脆-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与围岩均为构造接触(断层或韧性剪切带)。微古生物化石研究表明,其原岩为震旦纪前后扬子板块北缘的浅海相沉积。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指示,它们经历过加里东期和印支期构造热事件的影响,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经受的构造热事件时间一致;氧同位素研究得到,部分浅变质岩原岩曾遭受过高温大气降水热液蚀变,与区域超高压岩石的同位素特征一致。这些浅变质岩的原岩为扬子板块北缘震旦系沉积岩及其中的火山碎屑岩,构造上具有板块俯冲过程中的刮削岩片-构造加积楔的产状和形成机制,因此可以是大陆板块俯冲加积楔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0.
朱玉磷 《福建地质》1992,11(3):213-222
福建某地前震旦系变质岩中韧性剪切构造是在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以发育有狭窄的面状变形的高应变带——构造片岩带及其中的大量韧性变形迹象为其典型特征。对韧性剪切构造形成机制的讨论,认为成因上与早期岩层褶皱变形有密切的联系,与构造片岩带相伴产出的含锌、铍矿层.受控于片岩段中的透辉石岩层位,明显表现出层控特点。这是我省基底变质岩中又一新发现的古矿层位.其中受控于变质岩层位的铍矿类型在省内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1.
含煤岩系变形规律的研究,对煤炭资源评价和开采、煤矿瓦斯灾害预测、煤层气的可开发性评价具有指导意义。基于含煤岩系的岩体结构是控制其变形的基础因素这一前提,以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提出取决于岩石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的岩体强度因子和取决于岩层厚度的分形维数两个参数,以断层发育的安阳双全井田、褶皱发育的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区及滑动构造发育的荥巩谷山井田为例,系统探讨了岩体结构对含煤岩系变形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低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多的分形维数低值区,含煤岩系以韧性变形为主,多形成褶皱,煤体变形程度深,为瓦斯灾害严重区和煤层气难以开发区;高强度因子和厚层岩层较少的分形维数高值区,含煤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多发育断层,构造煤难以区域展布,只分布在断层附近。可见含煤岩系变形不仅与岩体强度有关,而且受岩层厚度的控制。统计层段内刚性岩层的存在增加了岩体强度,岩层复杂程度的增加同样提高了岩体强度。岩体力学和分形几何学的引入,为煤岩体变形行为和程度的描述和预测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柴达尔井田构造可分为压缩机制的推覆构造与伸展机制的断块体两类。南北F0为逆冲型的控制性边界断裂,井田内部一系列小型弧形构造为逆掩型浅层断裂;F1、F2、F17,是拉伸作用下的同沉积正断层,切断煤系基底T3地层。其动力机制为印度板块向北推移、西伯利亚板块向南运移发生对挤,脆一韧性剪切变形导致了井用现有的构造组合形式。  相似文献   

13.
崩落法开采的金属矿山往往会伴随着一系列的地质灾害现象。为保证矿区安全生产,开展崩落法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的时效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程潮铁矿西区下盘为研究对象,通过将地表10多年GPS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并与现场破坏调查结果和工程地质条件相结合,进而探究不同分区下岩层移动的时效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岩层移动的时效行为与其破坏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分区下的岩层移动的时效行为是不同的,可分为初始变形、渐进变形、加速变形和残余变形共4个阶段,分别对应着稳定状态、临界状态、失稳状态以及采矿结束后的蠕变状态;初始变形阶段对应着岩体的初始蠕变过程,渐进变形阶段反映了岩体抵抗自身变形的过程,加速变形阶段与深部破坏面的形成和强烈的应力释放有关;崩落碎石在采矿作业停止后失去了流动空间,在岩体变形挤压下会对围岩提供支撑力进而限制了岩层移动的进一步发展;残余变形时间由岩体的蠕变特性和崩落碎石的压密过程所控制,倾倒滑移区因需要经历一个额外的碎石压密过程而导致残余变形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14.
林全胜 《福建地质》2009,28(4):275-280
根据矿区勘查和推覆构造研究资料,论述三明吉口矿区煤矿推覆构造特征与控煤作用,认为区内煤系地层为受推覆构造影响的“外来岩系”。以卷入地层及相关的岩体时代分析,认为区内拆离构造和推覆构造分别形成于印支期与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5.
福建大田广平推覆构造与隐伏煤、多金属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仁生 《福建地质》2007,26(3):142-150
广平推覆构造是与广平—龙凤场平卧向斜相伴产出的褶皱推覆构造,是由一组大致沿石炭—二叠纪不同地层岩性界面发育的滑脱断层和沿外来岩系底界分布的逆冲推覆断层构成。推覆构造是内生铁硫铅锌多金属矿的重要控矿构造,同时,对二叠纪含煤地层的保存和破坏有重要作用。研究和分析推覆构造特性,对于我省寻找隐伏矿产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e plate loading test is perform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deformation modulus of a rock mass in situ. In the standard execution of this test the loading is applied perpendicular to the rock surface. The displacements are measured on the axis of symmetry, since for an isotropic material with linear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exact formulae are known which are valid at this location. For horizontal strata this presents no problem as it is easy to provide loading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When the rock strata are dipping it is imprectical to use nonvertical load and it is then necessary to calculate the modulus from the displacements in a non-axisymmetrical arrangement. Using the well-known method of the Taylor series approximate formulae are derved which are sufficiently accurate for all practical cases of sloping rock.  相似文献   

17.
四川某水库大坝左坝肩边坡变形破坏机制及整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现场考察和变形监测资料为依据,探讨一个下部有软弱基底,上部为硬脆性坡体的“二元结构”边坡的变形破坏问题,揭示这类边坡的变形总是以下部软弱岩体的不均匀压缩流变为先导,进而引起上部硬脆性坡体的拉裂与倾倒,最终通过渗入水的作用,使下部承载状况已进一步恶化了的软弱岩体,沿剪应力集中带发生剪切破坏而导致整个变形坡体的下滑。  相似文献   

18.
金谷山金矿床产于上古生界二叠系柯岛组地层中,矿化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火山喷发-沉积作用形成的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系,是金矿形成的基本因素和矿源层,变质变形作用是金矿形成的根本因素,脉岩活动是金矿成矿的叠加因素。矿体受韧性剪切变形变质带控制,矿床成因为变质热液与岩浆热液叠加的复合型。  相似文献   

19.
针对急倾斜软硬互层巷道围岩大变形控制难题,采用现场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等多种手段,研究急倾斜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急倾斜软硬互层巷道的变形与破坏具有非对称性,偏压作用明显,呈现顶板下滑,底板臌起的相互错动变形特征,底臌严重且易片帮冒顶。巷道断面与岩层倾斜方向的钝角部位受侧向约束小,因而剪切滑移变形较大,是产生非对称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下帮围岩变形破坏较上帮更为严重。基于急倾斜巷道的变形破坏特点,提出在锚- 网-索耦合支护的基础上利用锚索、底角锚杆等对产生差异变形破坏的关键部位进行加强支护的方法,巷道大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依据大兴安岭呼中地区中浅变质岩系构造变形特征,对其划分了5个构造岩片,其经历了两期构造变形作用的改造,早期伸展构造改变了原始地层的基本结构,晚期收缩体制下强烈的推覆挤压又造成了构造岩片的移位和叠置,从而使地层广泛非史密斯化,根据不同岩石组合变形特征,划分了8个构造地层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建造组合特征,建立了构造地层单位—吉祥沟岩组和大网子岩组,两岩组并称为倭勒根岩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