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彦琳 《地理科学》2000,20(6):540-544
机制和模式研究是SARD系统研究的核心,以吐鲁番地区为例研究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农业与经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并深入分析了其发展趋势,提出了现阶段吐鲁番地区可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模式,总结了微观的农户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2.
苏南地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模式探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发展模式各具特色。本文通过对乡镇工业发达、人地矛盾突出的苏南地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实践的深入研究,概括出三个区域亚模式:一是集约高效的综合发展亚模式;二是有效利用与保护资源的双业齐动亚模式;三是优化组合的多维发展亚模式。在对三个亚模式抽象的基础上,概括出苏南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总体模式,即“高效集约可持续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马彦琳 《干旱区地理》2000,23(3):252-258
构建五套可以反映和评价干旱区绿洲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态势的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反映、适时监测及预测干旱区绿洲SARD态势,为区域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是干旱区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的难点之一。本文以新疆吐鲁番绿洲为例,构建干旱区绿洲SARD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是吐鲁番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均为弱可持续状态,并指出其制约因素和潜力。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全面回顾了国内外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的理论进展,从农业可持续发展(SAD),农村可持续发展(SRD)到两者的结合--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内容包括SAD、SARD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评价方法及其区域研究。  相似文献   

5.
世界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在论述世界可持续农业产生的背景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可持续农业的理解及发展模式的差异,着重分析了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持久农业和精准农业等技术理念和发展中国家的新绿色革命技术理念与中国的生态农业的技术理念的异同及中国与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王云才 《地理科学》2000,20(4):342-349
以鲁西北平原东昌府区为典型案例,通过动态分析和典型调查,揭示东昌府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投入机制、市场机制、科技应用、经营管理和决策调控机制的运行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基地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业人力资本建设和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四个方面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初步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曾尊固  熊宁  范文国 《地理研究》2002,21(1):115-124
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为适应于不同农业地域主导产品优势、市场指向、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组织化程度的主要农业产业化模式。江苏省内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区域差异显,对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化地域模式的形成与选择有重要影响。苏南地区宜以加工企业带动型、专业市场辐射型、主导产品依托型为主;苏北地区宜以中介组织服务型、多元参与型为主,在大城市郊区和出口农产品基地区也要着力发展加工企业带动型模式。  相似文献   

8.
常熟市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系统评价及其规划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杏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SARD)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而不同地区SARD所处的阶段不同,发展模式也各具特色。科学地确定其发展偏离度并为其未来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文章构建了SARD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它对常熟市过去8年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动态规划,得出了3个不同的投入方案。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农业生态系统的资源结构、农业种群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疆塔里木河中下游干旱区典型绿洲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了能流、物流和价值流的分析。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尉犁县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而较低的人工辅助能投入和有机能投入则是影响系统能量转化效率和产出率的主要原因。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结构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而且,化肥使用量已超过了最适施肥量范围,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在价值流方面.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价值流产投比不高。还处于单纯的农作物生产阶段。指出造成尉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功能低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力水平低下。资金缺乏等因素。种植业比重过大。结构单一,风险大.增殖效果不明显。而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增殖效果好的畜牧业仅占8.31%。因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系统的经济效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昌府区PRED系统特征与系统惯性增长的分析揭示制约PRED系统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确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方向,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市场化、企业化和专业化基地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盐碱地、中低产田挖潜改造,提高土地生产力;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然是目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与难点。本文选择冀中南平原为研究区域,以农业资源利用方式与地域单元的耦合为切入点界定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并通过分析模式5要素,即农业自然资源特征、农业主导产业(品)、农业产业链(产-加-销)、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作用过程,构建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三级层次结构体系。在此方法框架的指导下,本文选取冀中南平原的曲周、藁城、馆陶三个典型县,具体剖析了第三级模式的基本运作状况,总结了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我国干旱区的绿洲与山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山地森林具有多功能性,在山地生态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对下游地区则具有生态保护作用。奥依塔克是昆仑山少数几个森林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协调林业、牧业、旅游业、人民生活需求的过程中,形成了山地森林可持续管理的“奥依塔克模式”,即各有关单位共同负责、利益共享。我国干旱区山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在于:(1)加强山地和山地森林的意识;(2)建立区域性山地森林建设的裣机制;(3)解决森牧争地矛盾;(4)解决山地林业生存与发展的矛盾;(5)林带以下森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绿洲经济体系的理论框架与运作模式——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望兵 《地理学报》1998,53(B12):218-224
绿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区域,在这个区域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最复杂,也最尖锐。针对绿洲区域的特殊性,本文以现代绿洲经济体系为主题,在尝试阐述其概念内涵和构筑原则的基础上,就现代绿洲农业、工业、城镇、照源和交通等的发展模式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并考察了水资源作为一个限制性因子在绿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探讨农村经济区划理论的基础上制定了区划原则体系,将河南全省划为7个农村经济区域,并根据各区的资源条件和现状特点,对其发展方向和重点进行了简单评述,从而为分区指导和发展河南的农村经济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南模式是以乡镇企业兴起为主要特征的我国农村区域发展的成功典型,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深入分析苏南模式演进中农村发展历程和特征,对于认识农村区域发展规律,探讨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苏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苏州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1978-2006年,苏州市GDP呈指数增长,年均递增14.4%,第一产业比重由28.1%降为1.9%,第三产业比重由16.2%升为32.7%,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由75.5%降为16.8%,城乡收入比由1.27扩大到2.0(但远小于全国平均值);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和非农就业人口增加,极大地推动了苏州农村城镇化进程。1989-2006年的17年间,苏州市城镇用地增加了4.7倍;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构成苏州市农村发展的四大主导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业科技园是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崭新模式,园区不仅要解决自身发展问题.而且肩负着技术扩散和推广的使命。通过技术创新一中介平台一技术受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构建了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系统,分析了园区技术扩散的动力机制和主要类型,并以杨凌示范区为例.归纳和总结出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园技术扩散的成功模式,以图为我国农业科技园的技术扩散和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市域农业产业化研究--以郴州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撤地(或撤县)建市后,市域农业经济的取向如何?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其必然选择。文章以郴州市为例,在对市域农业产业化的含义、特征和模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了推进市域农业产业化的若干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我国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盛和  鲁奇 《地理科学》2001,21(3):198-204
阐述了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内涵和本质特征,论述了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和未来希望,并通过深入剖析我国农业知识化程度低下的现状特征及形成原因,具体地提出了我国知识集约型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是数字经济时期农业的新转向,在发达地区已有应用和发展。对于中国西部的民族地区而言,数字化带来的是更大的发展鸿沟还是新机遇?文章针对西部高高原地区生态农业数字化的理塘现象,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并分析农业公司、政府部门等的政策文件、规划文本、网站信息等多源文本资料,并结合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视角,构建自然环境-市场-制度-技术(EMIT)四维分析框架,讨论县域农业数字化的动力机制。研究认为:理塘农业数字化具有3个典型特征,即全链条数字化、多主体推动、区内外协同。高高原地区的特殊自然环境塑造了理塘农业数字化的约束条件和优势基础。相对于市场和技术两大因素,地方制度与组织因素的重要性更显突出。嵌入国家和地方制度的企业家精神,推动了农业数字化技术更新与区外差异化市场开拓,是理塘传统农业实现“路径突破”、启动农业数字化的重要力量。此外,在欠发达地区农业数字化转型中,外部支持不可或缺。然而,如何将其转变为持续的内在动力,本地企业家人才资源以及农户的人力资本增长将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建立节水型社会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解决渭干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战略选择。渭干河流域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区,农业灌溉大部分仍采用粗放型的土渠输水、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流失严重,灌溉定额偏高,渠系入渗量高达14.01亿m3,农业节水潜力很大。在现有水量不可能增加的情况下,调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的有力措施。通过对2015年和2020年工业、城市化和生态用水进行预测,确定农田灌溉可用水量。选取渭干河流域9种种植面积最大的农作物,参考作物蒸散量及作物系数,得出各类农作物的实际需水量,并与现有灌溉量比较,发现现有灌溉量远大于作物的实际需水量,通过节水灌溉和水渠改造,可节约用水10.59亿m3。而且研究区的粮食种植面积亦远大于需求,即使未来10年不再扩大粮食种植面积,也比需求面积多出近2万hm2,如根据实际需求去调整,可节约1.05亿m3的水量,能极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将灌溉量控制在可用水量范围内,为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保护区域生态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