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头部加速引起的脑白质轴索广泛性损伤。我们报告1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提出DAI的CT诊断标准: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内囊区域、胼胝体、脑干或小脑一个或多个直径≤2cm的出血灶,和/或脑室内出血,无明显颅内血肿和挫裂伤;或CT仅提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蛛网膜下腔出血,但伤后原发性持久昏迷,无脑缺氧情况。在386例急性脑外伤中,CT诊断DAI18例,对DAI的发病机理、CT  相似文献   

2.
癫痫是临床上常见的神经病之一,过去的病因诊断主要根据发病症状、病史(高热惊厥、脑膜炎、外伤、卒中史等)由脑电图变化以及脑血管造影、同位素扫描等。现在CT已成为癫痫病因诊断的主要手段之一,其诊断符合率高、定位准确。笔者通过CT对癫痫的病因分析,说明CT图像可有效地对脑部器质性改变作出较准确诊断。还探讨了CT对癫痫的病因诊断的价值和限度。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眼球内肿瘤的CT表现特点。地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眼球内肿瘤的CT片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和总结。CT在眼内肿瘤的诊断上有以下优势:(1)可以弥补眼底镜检,荧光血管造影以及超声波之不足;(2)高分辨率CT及薄层扫描能较好的显示眼内肿瘤其伴存的钙化,出血等,以及向眼球外扩展的程度。结论:目前CT为诊断眼球肿瘤的常用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弓形虫病(toxoplamosis)是由刚地(gandii)弓形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世界各地广泛分布,中国从1957年开始报告临床病例,但脑电改变报告不多。本文拟就探讨其脑电及CT的变化。所有24例病人均经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查明确诊断,并做脑电检测及头颅CT扫描。结果发现24例脑电全部为程度不等的异常,异常率100%。头颅CT扫描20例中有8例阳性病灶,阳性率40%。结论是系统症状原弓形虫感  相似文献   

5.
作者报告了300例脑囊虫。对脑囊虫病的CT表现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1)平扫为多发小囊状低密度灶,如囊壁上有高密度点。(2)较大囊状低密度灶,囊壁上有高密度点。(3)平扫为多发局灶性低密度区,增强出现多发结节及环形强化灶。为诊断脑囊虫病有价值的征象。本文还对脑囊虫病的病理及鉴别诊断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收集了总结了40例脑囊虫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CT表现及病理进行了对照分析,其中脑实型16例,脑膜型4例,脑室型2例,混合型18例。作者认为CT诊断脑事虫病具有很大的特征性:(1)低密度囊状病灶,(2)高密度点状或结节状病灶(3)低密度囊状病灶壁有点状结节状高密度影。CT检查在显示脑囊虫的数目,位置及分型方面明显优于其它检查。  相似文献   

7.
随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本病已非少见疾病,笔者就所收集的80例,对本病的某些问题作进一步讨论本病的CT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标准。额顶区蛛网膜下腔扩大作为本病主要诊断依据,暂定为6mm,作为诊断参考,正确认识本病的重要意义在于鉴别于脑萎缩,以及硬膜下积液,与文献材料一致,本病以原发性者居多(67/80),而继发性者,本组病例中以化脓性脑膜炎为多见。强调对本病的诊断,不能以有无头围增大作为主要诊断依据,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经CT检查确诊的30例脊椎结核.CT表现为椎体前2/3为主的骨质破坏,破坏区伴有死骨、椎旁软组织肿大和脓肿形成向纵向延伸.死骨为CT发现脊椎结核的新征象。  相似文献   

9.
正常小儿颅内不同组织CT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常小儿脑组织CT值国内尚我报告;作者选择10岁以内正常小儿子120例,分三人年龄组进行颅内不同脑组织CT值测定,并将小儿与成人的脑绰组织值CT比较,收结果看出;小儿灰质、白质及小脑CT值明显低于成人的,随年龄增长CT值递增;新生儿脑组织CT值明显低于儿童;儿童丘脑莫过基底节CT值近似成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告了经CT检查确诊的30例脊椎结核。CT表现为椎椎体前2/3为主的骨质破坏,破坏区伴有死骨、椎旁软组织肿大和脓肿形成向纵向延伸。死骨为CT发现脊椎结核的新征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结节性硬化(TSC)颅内不同部位病灶的CT平扫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我院就诊治疗的16例颅脑TSC患者资料,分析颅脑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特征。结果:癫痫、智力减退及皮肤损伤为TSC患者主要临床表现,其中癫痫最为典型,其发病率为93.75%。CT检查对不同部位TSC的诊断符合率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TSC患者CT平扫均可表现为室管膜下结节,表现为条状、圆形或类圆形的钙化结节,且呈对称性分布,以侧脑室体部外侧缘多见;9例脑实质结节患者CT平扫示可见5例可于皮质和皮质下存在钙化结节状,且以沙粒状呈现,1例表现为点状或小片状的低密度的病灶边缘清晰结节病灶;4例患者CT平扫可表现为脑沟和脑池的改变,皮层脑萎缩,额顶、颞枕叶脑沟局限性或普遍性增宽改变为CT平扫表现。脑室扩张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侧脑室扩张,额、枕角明显呈气球样变化。结论:TSC患者主要以癫痫发作、皮肤损害及智力低下为其主要临床特征,而CT扫描中室管膜下为TSC患者最为常见结节部位,不同部位结节可有特征性的CT表现,但颅内钙化结节病灶为CT平扫中TSC的最为特异性征象,故可将CT作为颅内TSC的首选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分析了120例老年人皮层下动脉硬伦性脑病(SAE)的CT所见及临床表现。笔者认为高血压病、动脉硬化、老年性病呆、糖尿病等常为本病的临床所见。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对称性分布呈低密度区,无占位效应,一般呈现多发性腔隙性梗塞和脑萎缩为本病的CT特征。  相似文献   

13.
笔者总结了32例局限性胸腔积液的X线与CT影像学表现,发现其影像学有特异性表现,对于鉴别胸腔积液与良、恶性肿瘤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颅内结核常见征象及少见征象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头颅CT平扫与增强扫描并随访10例患者在临床上的愈合情况。结果10例患者行抗痨治疗后好转或康复。结论CT能对颅内结核病作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部性脑积水的CT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63例外部性脑积水的CT表现及测量脑室及颅腔横径(VT/ST)率。结果:EH的CT特征为:额顶区蛛网膜下隙对称性增宽(≥5mm),前纵裂池增宽(≥6mm),可有脑沟增宽,额顶叶边缘呈"花瓣状",可伴有双侧侧裂池及鞍上池扩大,脑室轻度扩大或不扩大,VT/ST率小于...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有完整资料的新生儿缺血性脑病100例,就其发病机制,CT表现特点及其两者的关系进行分析,讨论详细叙述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图像上的一个直接征 和三个间接发征象。并将本病分为四级,作者认为CT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17.
膀胱肿瘤的CT鉴别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研究膀胱病病变的特点,探讨膀胱肿瘤的鉴别诊断,所用材料与方法;分析了27例膀胱病变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结果得到膀胱肿瘤以膀胱癌多见,各种膀胱病可以有瘤样改变,本文结论是CT临床表现,对常见膀胱肿瘤的鉴别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恶性肾肿瘤的尿路造影,超声和CT表现,讨论了恶性肾肿瘤的一些诊断问题,作者认为单纯使用常规排泄性尿路造影对于显示肾脏恶性肿瘤明显低于超声和CT,综合应用影像学技术可显著提高恶性肾肿瘤的诊断率。CT对于诊断病变,确定病变性质,治疗及判断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0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OVID-19)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特征,加深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民众和医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和防控能力。方法:对已确诊的12例COVID-19患者进行高分辨CT检查及三维重建,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确诊病例临床表现以发热、干咳为主;实验室检查结果主要为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及百分比降低,血清C反应蛋白(CRP)增高,肌酶、肝酶和乳酸脱氢酶不同程度增高;胸部CT特征主要表现为双肺胸膜下多发散在磨玻璃样密度影(GGO)、病变多位于胸膜下、肺野外带及双肺后部,局部可见“铺路石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壁增厚等征象,胸腔积液及淋巴结增大相对较为少见。结论:COVID-19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或咳嗽,胸部CT表现双肺外周和后肺有明显的磨玻璃影,伴有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实验室检查及胸部CT表现有助于COVID-19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治疗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