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文津 《物探与化探》1991,15(4):241-247
本文强调了应研究总结已知矿床及其地质背景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建立找矿模式.提出在利用这种模式指导找矿工作的同时应重视另一类找矿工作,即在地质调查研究程度较高地区找新类型矿床、新种类矿产以及新产出条件的矿床;或者是在地质调查研究程度不高的地区开展找矿工作.在这些情况下找矿对象的具体特征并不清楚,很难选定哪一种具体找矿模式作为找矿工作的依据,如果仅仅按照“模式找矿”思路部署工作并不合适.作者建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从更广泛的成矿地质背景上探讨这类找矿问题的特点、规律,以指导找矿工作.作者称这种找矿思路为“非模式找矿”,以示和“模式找矿”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氨基酸是生命物质中普遍存在的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是构成蛋白质的“砖块”。一个最简单的氨基酸分子至少必须含有一个羧基和一个氨基的官能团。在生物的蛋白质中通常只包括有二十种氨基酸,叫做蛋白氨基酸。但是自然界还存在其它种类的氨基酸,因为它们一般不存在于蛋白质中,所以叫做非蛋白氨基酸。除了最简单的甘氨酸外,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一个以上的不对称的碳原子。含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氨基酸可以存在L和D型两种结构的对映体。所有的蛋白质氨基酸都属L构型。  相似文献   

3.
1941年,日人淺野五郞曾在麻山地区作过地質調查(淺野五郞:以矽線石、紅柱石为主要矿物成分之变質岩及麻山統),他將牡丹江以东的結晶片岩与东北南部辽河系相比,而把麻山地区以所謂白粒岩为主的变質岩地層放在結晶片岩之下,称为麻山統,屬太古代,認为是东北地区最老之地層。经我們小队1957年的野外工作,將牡丹江—麻山一带的变質岩地層,由下而上划分如下: 1.黑龙江杂岩:分佈在牡丹江市——八面通一帶。可  相似文献   

4.
岩冰 《地质科学》1977,12(1):1-5
一九七二年以来,自然科学领域刮起了一股反“理论风”的妖风,其矛头直接对准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这股妖风的风源,盖出于王张江姚“四人帮”反党集团。一九七二年,毛主席对一位科学家关于加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的意见,表示了称赞。周总理根据毛主席的革命科技路线,做了重要的指示和部署。“四人帮”心怀叵测,借以发端。  相似文献   

5.
康承根 《物探与化探》1983,7(5):319-319,305
在电阻网络机上进行垂向电测深模拟时,原来需站着操作,并用手拿鳄鱼夹逐点跑极,既缓慢又费力。  相似文献   

6.
“国际岩石圈计划(ILP)”执行十年之后,又提出了一项再延续五年的新计划。在1990年4月召开的国际岩石圈计划年度总会上,经过国际地科联(IUGS)和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联合会(IUGG)的审查,由国际科联理事会(IGSU)签发了这一新的五年计划。新计划的主席为A.W.Bally。 新的ILP五年计划是围绕四个主题展开的,此外还设置了一些协调委员会开展工作。代表国际岩石圈计划今后五年工作方向的四项主题为:  相似文献   

7.
季菱姒 《物探与化探》1992,16(6):473-474
笔者最近在刊物上看到一篇题为“应用地球化学三维延拓评价异常的深部含矿性”的文章。这是近年来我国在矿区化探中出现的“地球化学三维延拓”思路与方法应用的一个代表。据方法的提出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系统的介绍了“八五”期间中国地质勘查技术院在航空物探技术、地面物探技术、井中物探技术、化探技术以及遥感地质技术所取得的勘查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9.
“四川运动”之否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玉文 《地质科学》1979,14(4):374-377
“四川运动"的由来“四川运动”一名,为谭锡畴、李春昱1929-1931年在四川及原西康进行地质调查时所拟,其调查报告《四川西康地质志》文字部分于1959年出版,在这之前,李春昱等(1943,1948)”、侯德封等(1945)已引用了这一名称,但正式命名和论述是在1950年。  相似文献   

10.
化探异常“动态”筛选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冯济舟 《物探与化探》1998,22(2):153-155,167
化探异常“动态”筛选法原理长期的找矿实践证明,化探异常查证是发现贵金属、有色金属等矿床的有效方法。已积累的丰富区域化探扫面资料蕴藏着大量的找矿信息,将这些信息从浩繁的资料中筛选出来,通过异常查证找到矿体就是地质、化探找矿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多年化探找矿中发现,由于区域化探样品多采自地表风化物(土壤、水系沉积物、风成沙等),它们是由基岩、矿体经长期风化、搬运形成,因而影响矿异常产出状况的因素很多,诸如:(1)出露矿体或是隐伏矿体、半隐伏矿体;(2)矿床出露地表的部位(矿体头部、中部或尾部);(3)矿床规模及品位;(4)矿床所处风化剥蚀条件;(5)地球化学景观、地貌景观对异常赋存条件的影响等等。  相似文献   

11.
“西康系”的时代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30年譚錫畴和李春昱在四川西部(原西康省)进行地貭調查吋,曾将康定以西的一套黑灰色板岩、頁岩和砂岩,以及綠灰色板岩和砂岩的地层命名为“西康系”,并在雅江以西地区采得植物化石。化石多为Podozamites,故将“西康系”与香溪煤系对比,并将它划归侏罗紀(見譚錫畴、李春昱,1959:四川西康地貭志)。黄汲清在1945年所著的“中国主要地貭构造单位”一书中,曾列举了五点証据,否定“西康系”为侏罗紀地层,并认为主要属古生代。在1955年所出的“康藏路线地貭图”中,将“西康系”地层另命名为“札科系”,将其时代定为二迭紀。1958年甘孜地貭队将它划为石炭二迭紀,另外亦有人将它定为石炭紀。总之,这套地层的时代,长期以來是爭論不休的。  相似文献   

12.
“泾渭分明”的现代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清浊变化是指常年及汛期的含沙量及输沙量变化。泾河年均径流量仅为渭河的1/2倍(资料截止1997),输沙量却为渭河的2.35倍,含沙量为渭河的4.57倍。现在是泾浊渭清。输沙量与最大流量间为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渭河为0.7516,泾河为0.8279。输沙量季节集中的程度更大,最大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的71.23%,最大月径流量占年径流量的39.22%。渭河较小的输沙量在于气候干旱导致的径流量减小。泾河较大的输沙量在于泾河流域现代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破坏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在持续不断的变冷,从两极无冰的"温室地球"变为现今两极终年有冰的"冰室地球",经历了多次冰盖扩张的变冷事件。始新世-渐新世界线(E/O)附近,δ18O值大幅度正偏,在短期内由 1.2‰迅速增加到 3.0‰,底层海水温度从12 ℃降低为 4.5 ℃。保存在大洋和大陆中的记录表明:E/O界线附近,全球气温大幅降低,海陆生物均有不同程度的灭绝,指示了气候变冷、变干的趋势。始新世-渐新世转换期间,南极洲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塔斯曼尼亚海道和南极洲与南美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DrakeStrait)相继打开,形成环南极洋流,从而阻止赤道地区的热量向南极传送,导致南极大陆"热隔绝",使南极大陆东部为冰川所覆盖。最近的研究显示,E/O事件是与大气CO2含量快速变化密切相关的瞬时气候变化,其变化速率类似于现今地球由于人类活动引起大气CO2的变化,表明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在这一事件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熊盛青 《物探与化探》2002,26(1):1-5,16
简要回顾了“九五”以来我国国土资源系统航空物探的工作概况、主要技术进展与应用成就,并对今后我国航空物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与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何宇彬 《地质科学》1975,10(3):279-284
“相对隔水层”这一术语在我国水文地质界已广泛使用。在碳酸盐岩层分布地区寻找微弱的岩溶化岩层作为相对隔水层,对大比例尺水电工程地质测绘是具有实际意义的。例如广西红水河流域,大面积分布着厚层石灰岩及白云岩,很少见到碎屑岩夹层;从而寻找相对隔水层对论证水库、坝址渗漏是有特殊意义的。但是,如何确定相对隔水层?这个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理论解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系统学研究方向,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了系统解析。提出了制订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负债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进一步设计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资产”与“负债”的计量方法。“资产负债表”的制定为开展区域“发展质量”精确评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刘东生 《第四纪研究》1998,18(2):182-195
1997年夏笔者和夏威夷大学范宝峰教授与CharlesRFletoherIll教授在夏威夷群岛进行地质考察。在瓦胡岛所见第四纪珊瑚礁和古海岸地质的年代学记录是:高出现海平面30m处有KaenaFormation(珊瑚礁),其年代为45~60万年。较新的为相当于阶段5e和我国马兰黄土下S1下部的WimanaloFormation珊瑚礁),其年代为11.4~13.l万年。更年轻的海平面变化记录是几个水下的古海岸线。代表阶段3的古海岸线位于-60~-50m(6~5万年)。阶段2的古海岸线,由于海平面大幅度下降,位于现海平面下110~120m(.互万年),为Millllala海岸线(图版互图1,下同)  相似文献   

19.
“白云石问题”无疑是地质学上最有趣最长久的难题之一。作为一种常见的碳酸盐矿物,白云石在地质历史时期大量 发育,却在现代海洋沉积环境中鲜少沉积,并且在实验室模拟海水条件下也几乎无法低温合成。白云石[CaMg(CO3)2]不同于 Ca2+、Mg2+无序的高镁方解石,具有阳离子有序超结构,空间群为R-3,在地表条件下为热力学稳定相。尽管人们尝试模拟 自然界中白云石存在的物理化学条件,但却几乎没有从实验中成功合成有序白云石。在已有的实验室研究中,有序白云石 仅能通过高温水热实验形成。这说明白云石的形成极可能是一个动力学控制过程。而近些年被人们广泛接受的白云石微生 物成因模式认为微生物活动是低温白云石形成的关键,相关的微生物矿化实验也证实微生物的存在能够促进高镁方解石的 形成。对白云石问题的探讨不仅对理解白云岩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还能够促进矿物学理论研究发展。此次研究从高温合成 实验、低温合成实验、微生物协同沉淀实验等方面综述了有关白云石问题的实验室研究进展,阐明了目前对于白云石问题 认识的局限,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白云石问题”和其中所包含的矿物学和物理化学问题,乃至于帮助寻找到它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孙建龙 《物探与化探》1985,9(3):235-238
在地质工作中,特别是物化探工作中,滑动平均被广泛用于各种数据处理。滑动“窗口”的大小一般是根据测网的比例尺来定,有时也人为地规定。然而数据测网的比例尺只是反映一个数据点所能控制范围大小的标志,并不能反映相邻数据之间的关系。人为地确定“窗口”更带有偶然性和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