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描述了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一新种——螺旋小细丝海绵(Leptomitella spiralis sp. nov.)。新种 具有横向骨针束围绕海绵体呈螺旋状排列的典型特征,明显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在外部形态和骨针类型上与属内其他种 也存在较大差异。新种的发现增加了Leptomitella种间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也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寒武纪海绵动物辐射演 化研究提供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2.
文章描述了云南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小细丝海绵属一新种--螺旋小细丝海绵(Leptomitella spiralis sp. nov.)。新种 具有横向骨针束围绕海绵体呈螺旋状排列的典型特征,明显区别于属内其他种;此外,在外部形态和骨针类型上与属内其他种 也存在较大差异。新种的发现增加了Leptomitella种间形态结构的多样性,也为海绵动物的早期演化及寒武纪海绵动物辐射演 化研究提供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3.
在陕南镇巴下寒武统西蒿坪段和水井沱组下段的碳酸盐地层中含有大量保存完好、类型多样的海绵骨针化石。基于形态描述法,对海绵骨针化石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及产地与层位判断。结果表明:根据与其共生的小壳化石和三叶虫等生物地层学资料,发现这些海绵骨针化石属于筇竹寺期;该区海绵骨针类型不仅包含有形态规则的二轴四射骨针、三轴六射骨针、三轴五射骨针,而且还有形态不规则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式骨针等;其中的四轴四射骨针、五轴五射骨针、五刺尖头星状骨针、二歧分叉二射式骨针为本次发现的新类型,极大地丰富了海绵骨针的类型。陕南镇巴筇竹寺期海绵骨针化石的数量以及分异度快速增加,充分说明海绵动物在陕南地区寒武纪早期开始大量繁盛并且迅速演化。  相似文献   

4.
马海丹  杨继媛  陈爱林  侯先光  唐烽 《地质学报》2019,93(11):2715-2728
本文报道澄江生物群似斜纹海绵属Paradiagoniella的两个新种:橄榄形似斜纹海绵P.oliviformis sp. nov. 和锥形似斜纹海绵P. conicasp. nov. 。两个新种具有似斜纹海绵属的基本特征:体壁薄;由排列不规则、分级的十字骨针为基底构成骨骼;除十字骨针外,还穿插排列有五射针、六射针、弯弓形和针形双尖单轴针等。然而与模式种不同,两个新种十字骨针分级不明显;同时,两个新种在外形、骨针组成、最大十字骨针射长比等方面,与本属的其他种都存在明显差异。新材料的发现增加了寒武纪早期原始海绵物种多样性,为研究海绵动物早期起源演化提供了新信息。  相似文献   

5.
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完整,顶、底界线清楚,厚度巨大,生物化石丰富,并为中、外地质学家所重视,但是其地层对比一直是争论的问题。有的认为偏老,属青白口系以下,有的认为偏新,属青白口系以上。微古植物、可疑化石Chuaria、叠层石的研究结果受到怀疑;南关岭组底部所产的后生动物化石“水母”、“海绵骨针”和“遗迹化石”,现被查明是非生物成因的;同位素年龄的数据也是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6.
杨犇  刘鹏举  尚晓冬  蔡习尧  周元 《地质学报》2023,97(12):4044-4051
本文报道新疆阿克苏地区寒武纪幸运期最早期的小壳化石组合。化石产自玉尔吐斯组底部,包括:Protohertzina anabarica Missarzhevsky, 1973、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 Missarzhevsky, 1973、Anabarites trisulcatus Voronova and Missarzhevsky, 1969、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Cambrotubulus decurvat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Olivooides sp.、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以及海绵骨针化石。据此可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玉尔吐斯组下部建立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rmis组合带。该组合带下界以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ungulifo...  相似文献   

7.
海绵动物骨针研究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绵动物骨针是海绵动物骨骼的主要组成,是由生物矿化产生的;在地学研究中它是一种可用作地层对比的古生物化石。近年科学家发现了海绵骨针的光纤特性,特别是指出了这些特性可能引导人类开发新的光纤制造方法,从而引发了对其微结构、特性、生长机制与调控的生物学、生矿物学和仿生学的研究热潮。文章简介了海绵动物骨针的早期研究、光纤特性的发现及国内外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8.
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小壳化石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第一幕,对于揭示后生动物起源至关重要。对陕南宽川铺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宽川铺组第一个小壳化石组合带中发现的动物球状胚胎化石进行大量观察,发现了两枚Olivooides-like的新型动物胚胎化石。此类化石的胚胎表面并非Punctatus Emeiensis常见的密集分布的典型或非典型的尖刺状结构,而是呈基端具螺旋状环褶、末端较圆滑的锥状突起。新型动物卵的发现暗示了早寒武世梅树村期动物化石卵的多样性很可能发端于新元古代埃迪卡拉纪。  相似文献   

9.
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成礁背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自塔中Ⅰ号坡折带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发现生物礁滩作为重要储集层后,有关礁的形态和规模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本研究解析该地区礁的古生物组合、古生态结构和沉积环境,以此为基础系统论证生物礁的沉积序列。礁的建造方式可归属于珊瑚骨架礁丘、层孔虫—海绵骨架礁丘、海绵—层孔虫骨架礁丘以及管孔藻—层孔虫骨架礁丘几种生态类型,这些骨架礁丘无论从造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组合特征以及造礁规模,皆不同于前时代的前寒武纪叠层石礁、寒武纪古杯礁、早奥陶世的灰泥丘和托盘海绵礁,而呈现出单个礁体厚度大、发育旋回多之特点,多期礁体的垂向叠加、横向迁移造成礁体叠置连片, 形成了呈条带状展布的大型生物礁群。  相似文献   

10.
陕西新元古代末期奇异骨骼化石新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华洪  张录易  谢从瑞 《地球学报》2002,23(5):387-394
陕西宁强新元古代末期灯影组高家山段上部发现与Cloudina,Sinotubulites等管状动物骨骼化石共生的大量微体奇异骨骼化石,其中的一些似与寒武纪早期的小壳化石有一定的亲缘,如形态奇特的铆钉状化石、腹足类化石等,证实寒武纪与前寒武纪生物界之间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奇异骨骼与陡山沱期生物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如一些分枝的管状化石,这一化石组合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该组合包含了可能的矿化后生藻类(具各种分枝类型)、矿化的蓝绿藻类化石等。种种迹象表明,在新元古代末期整个生物界发生了一次强烈的生物矿化事件,这一发现弥补了国内外新元古代末期矿化后生植物资料的空缺;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所展示的球状化石由于形态多样,数量众多,内部结构各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望在后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1.
陈孟莪 《地质科学》1979,14(2):187-189
近年来,由于大量采用化学处理法弥补了野外采集和机械处理的不足,在我国的寒武纪早期的含磷岩系中发现了丰富而多样的小壳动物化石,计有软舌螺类、似软舌螺类、腹足动物、海绵动物、似牙形石以及大批分类位置不明的化石。这些发现为地层的细分与对比、矿床成因与古地理分析以及探讨动物界的早期演化规律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本文报道了发现于陕南宁强县宽川铺寒武纪早期地层的群体动物化石,并记述一种似牙形石化石。  相似文献   

12.
石蚕(昆虫纲:毛翅目)巢化石保存在宁夏六盘山盆地早白垩世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含盐地层中,化石呈群栖、密集、相互平行、叠层状分布,石蚕巢为直立锥状体,长约13mm,平均直径约2.5mm.管壁具三层式结构,包括内、外暗色有机质层和中部胶结颗粒层.暗色有机质层为泥晶结构,以灰泥质为主;中部胶结颗粒层,主要由有机质球粒构成,球粒呈球形、椭球形和卵圆形等,形态大小一致,平均长0.3mm,直径0.10~0.15mm.这些有机质球粒在管壁中排列规整,长轴大多与石蚕巢生长方向垂直.依据管壁中规则排列的有机质球粒将六盘山盆地的石蚕巢化石归为Coprindusia遗迹属.通过对比各种造管生物形态学和生态学方面的特征以及现生造迹昆虫的生活环境、管体形态大小、管壁胶结颗粒组成和排列方式,综合相同层位上昆虫实体化石的分析,六盘山盆地的管状化石可能是宁夏石蛾科宁夏石蛾属房氏宁夏石蛾(Ningxiapsyche fangi)的幼虫巢.  相似文献   

13.
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进展及问题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贵州瓮安埃迪卡拉(震旦)纪陡山沱期磷酸盐化生物群具有生物多样性特征,包含有蓝菌、多细胞藻类、疑源类、后生动物休眠卵及胚胎、可疑的海绵动物、管状后生动物和微小两侧对称的后生动物等化石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为完好的晚前寒武纪磷质化石库。瓮安陡山沱组磷质岩提供了早期生命从简单到复杂进化过程中的重要化石记录,展示了埃迪卡拉生物群出现以前早期多细胞生物的生命景观,为研究晚前寒武纪生物圈面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埋葬学窗口。近来,通过醋酸浸解法,在贵州瓮安陡山沱期含磷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疑似后生动物的实体化石(包含了所有已经报道的类型或与之相似的化石类型)新材料,为了解这些化石的内部构造特征,将一些化石包埋后制作了定向薄片。基于上述化石新材料,结合定向薄片的研究和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详细介绍了瓮安生物群中后生动物化石研究的新进展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华南伊迪卡拉纪"庙河生物群"的属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5.
小壳化石是寒武系纽芬兰统年代地层划分和全球对比的主要生物地层学依据。长期以来,喜马拉雅西侧的巴基斯坦北部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较为零星,导致该地区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序列的划分缺乏统一认识,相关地层时代归属十分不清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的支持下,作者对巴基斯坦北部隶属于小喜马拉雅区的Hazara盆地东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Hazara组、Kakul组、Abbottabad组和Hazira组开展详细研究,首次在Kalu-di-Bandi剖面Abbottabad组Sirban段顶部硅磷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小壳化石组合。该小壳化石组合属种相对丰富,含有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Conotheca subcurvata、Hexangulaconularia formosa、Olivooides multisulcatus、Maikhanella pristinis、Lopochites latazonalis、Siphogonuchites sp.及Spirellus columnaris等分...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 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17.
通过系统梳理前寒武纪和显生宙海相遗迹化石记录及笔者自己的研究,发现在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中生代海洋革命共3次里程碑式的生物大辐射过程中,海相遗迹化石的属级多样性变化和歧异度增减均与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生物扰动强度和深度明显增加,造迹生物的觅食策略和行为习性多样化明显增多。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生物行为变化是出现了具有垂向分量的潜穴; 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海相遗迹化石的分布逐渐从滨、浅海扩展至半深海和深海,表现为造迹生物群落栖息地的扩张; 中生代海洋革命时期,海相和陆相遗迹化石同步增加,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深度、广度和集约性同步增强,遗迹化石面貌表现为深海雕画迹的多样性和歧异度大幅增加、形态类型多样、多种觅食策略共存。地史时期的海相遗迹化石面貌受环境外因和生物内因控制,表现出形态由简到繁、分布范围由小到大的变化趋势,对生态空间的利用表现为由沉积物表层至浅层再到深层、由二维到三维、由局域(浅水)到广域(浅水和深水以及陆地)的发展,印证了生物获取生态机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永安市下白垩统坂头组保存较好的真蕨类营养叶化石枝脉蕨Cladophlebis进行了叶片形态及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的分析, 该化石至少二次羽状分裂, 末二次羽轴粗, 小羽片小, 全缘, 排列紧密, 中脉明显, 侧脉密集, 多数一次分叉; 上表皮无气孔器, 细胞轮廓不清晰, 偶见表皮毛; 下表皮具气孔器, 呈纵向带状排列; 表皮细胞长方形或呈条带状; 垂周壁加厚, 较直; 平周壁波状突起; 气孔器近圆形, 具明显拱盖, 保卫细胞弱角质化, 副卫细胞分化不明显.对当前化石小羽片解剖学特征的分析填补了该属植物化石叶片角质层微细构造特征的空白, 进一步将其与现生紫萁Osmunda joponsica以及部分真蕨类化石的表皮特征进行对比, 结合宏观形态和角质层特征的分析及其与相似种类的比较, 将永安的标本命名为一新种, 永安枝脉蕨Cladophlebis yonganensis Dai et B. N. Sun, sp. nov., 并且推断当前化石代表了某一类已经灭绝的真蕨类植物.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北地区是北半球少有的中生代紫萁科茎干化石产地之一。该地区出产的茎干化石为研究中生代紫萁科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证据。我国过去报道的紫萁科茎干化石来自东北地区的侏罗系。近期在东北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发现了紫萁科茎干化石, 为认识紫萁科在中生代晚期的演化发展过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证据。本研究报道了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平镇发现的白垩纪紫萁科叶柄基化石。横切面上看叶柄基以茎缺失的位置为中心螺旋状排列, 较为紧密。维管束木质部呈深凹的C形, 末端向内弯曲。维管束凹陷处有薄的C形、边缘呈波纹状的厚壁组织带。C形维管束与厚壁组织带之间分布着薄壁细胞组成的粘液囊。内皮层中分布着不规则排列的若干厚壁组织束。近轴端叶柄基托叶翼中分布有2个较大和若干小的厚壁组织束; 大的厚壁组织束呈水滴形。随着叶柄基由近轴端向远轴端的延伸, 维管束近轴面凹陷处的厚壁组织带长度增长, 粘液囊数量增加; 托叶翼中厚壁组织束数量相应增加, 除了两个大的厚壁组织束外, 它们附近增加了若干大小不等的厚壁组织束和单个厚壁纤维细胞。当前化石是我国第一个白垩纪保存解剖结构的紫萁科化石记录。其结构特征与灭绝的Osmundacaulis和现存的Plenasium的叶柄基比较相似, 可能代表了白垩纪以上两属的成员之一。由于目前欧亚大陆白垩纪还未见Osmundacaulis和Plenasium的茎干化石记录, 当前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欧亚大陆白垩纪紫萁科植物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华南下二叠统层状硅岩的形成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玉卿  冯增昭 《岩石学报》1997,13(1):111-120
华南地区下二叠统的层状硅岩分布较稳定,厚度一般为几十米,含有数量不等的放射虫和海绵骨针等,并据此可分为放射虫硅岩、海绵骨针硅岩和贫化石硅岩。化学成分特点和硅氧同位素值,具有生物化学成因硅岩的特征,与火山成因和热水成因的硅岩也有一定联系。层状硅岩的形成明显受断裂控制,硅质生物、上升洋流和水平洋流则是硅质富集、保存和沉淀的主要因素,而海底火山和热水活动的参与也起到一定促进。层状硅岩中有机碳含量丰富,平均0.69%,是潜在的有利烃源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