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粤港澳填海造地的负效应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粤港澳是我国填海造地的热点地区.所造土地对促进经济繁荣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了一定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负效应:潮差和纳潮量减少、威胁航运功能、影响海洋生物的繁衍和生存、洪涝灾害、毁坏红树林、破坏自然景观和增加水下考古难度等.援引了可资借鉴的国内外填海造地和围湖造田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为确保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亟须采取的防范负效应的对策:严格执行<珠江河口管理办法>,制止当前的无序、无度、无偿状态;必须把填海造地对环境的影响及其经济、社会效益进行综合论证;对已填海所造的土地,进行全面、长期的生态环境监测;采取多种措施挖掘可利用土地的潜力,以减少填海造地的压力;组织多学科的专家对负效应的防范协同攻关等.  相似文献   

2.
造山带构造研究中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长厚  吴正文 《地质论评》2002,48(4):337-344
简要分析和评述了造山带构造研究中的几个重要学术概念问题:造山带,造山带类型、造山作用和造山过程、造山带构造格局、造山作用模式。指出不宜将造山带定义直接与板块边缘构造位置和板块间相互作用联系在一起;造山作用和造山带不仅出现在板块之间相互作用的地带,而且可以出现在远离板边界的地方--即所谓板内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板内造山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山带。强调了板内造山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确定内造山带的主要依据,指出在造山带分类、造山带构造格局和造山作用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内造山带的客观存在,以及板内造山带成因动力机制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当代造山带研究中值得重视的若干前沿问题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当代造山带研究正从以往以阐明板块运动历史和板块边界相互作用为主,转向并进入到了阐明造山带岩石圈及其之下地幔系统中各层圈相互作用过程和动力学的新阶段,大陆动力学正成为造山带研究的主要指导思想。在这种形势下,造山带研究正围绕着下列前沿问题展开工作:(1)碰撞后的造山过程:拆沉作用、伸展垮塌和深变质岩剥露;(2)造山带之下地幔的结构和演化;(3)壳内软层的性质和动力学作用;(4)造山带地壳的精细构造和演化;(5)巨量花岗岩的成因和侵位动力学;(6)沉积作用与造山过程:根据沉积特征对造山过程、造山事件的恢复再造;(7)新元古代超大陆。  相似文献   

4.
北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及其构造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通过对商丹地区的1:5万区域地质填图,对北秦岭造山带的组成、变质变形作用、构造岩浆活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秦岭造山带多期多样式裂解与造山过程,对深入研究整个秦岭造山带的地壳组成、结构及其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变质地质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变质地质学视角出发,介绍了喜马拉雅造山带的研究意义、地质概况和近年来作者在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研究中的进展。喜马拉雅造山带是威尔逊旋回中陆陆碰撞造山带的典型代表,从中揭示的大陆碰撞造山过程、规律及效应,可为探索地球从古至今的碰撞造山带演化研究所借鉴。其中,大陆碰撞造山机制的研究是其核心内容。大陆碰撞造山机制存在临界楔和隧道流两种端元模型之争,其分别对造山带核部高级变质岩折返的P T t轨迹和时空演化序列进行了不同的预测。上述争议可通过研究喜马拉雅核部高级变质岩(高喜马拉雅)的P T t轨迹和折返过程来限定,据此可将喜马拉雅碰撞造山过程划分为三个演化阶段。阶段一:60~40 Ma,软碰撞期,造山带地壳加厚至约40 km并发生小规模部分熔融,这些早期地壳加厚记录大多已被剥蚀,零星保存于前陆飞来峰和北喜马拉雅片麻岩穹隆中;喜马拉雅山从海平面以下抬升至>1000 m。阶段二:40~16 Ma,硬碰撞期,造山带地壳加厚至60~70 km,发生大规模高级变质和深熔作用,高喜马拉雅内部的三个次级岩片沿着“原喜马拉雅逆冲断层”、“高喜马拉雅逆冲断层”、“主中央逆冲断层”顺序式向南挤出,形成了现今喜马拉雅造山带的核部主体,地壳堆叠使喜马拉雅山快速隆升至≥5000 m。阶段三:16~0 Ma,晚碰撞期,造山带山根榴辉岩化发生局部拆沉,但大陆汇聚仍在持续、造山带尚未发生垮塌,小喜马拉雅折返、前陆盆地形成,喜马拉雅山达到和维持现今平均高度~6000 m。因此,喜马拉雅生长过程的一级次序是顺序式向南扩展的,受控于临界楔模型,而隧道流只起次级作用。山根深部热流过程对造山带的地壳结构和地表高程有巨大的改造作用。未来对喜马拉雅造山带的变质地质学研究可能存在以下几个关键科学问题:① 喜马拉雅极端变质作用与重大碰撞造山事件的关联;② 喜马拉雅稀有金属成矿与接触变质作用的关联;③ 喜马拉雅变质脱碳作用与大陆碰撞带深部碳循环和通量。  相似文献   

6.
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陆造山带一直是地质科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开展大陆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研究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地层问题。由于造山带地层构成因素复杂,不能简单地使用Smith地层原理和法则所建立的地层学的一般工作方法,而应当使用一套新的实用于造山带的地层工作方法和原理。笔者将造山带地层划分为四种类型:(1)沉积-地层体型:沉积地层基本上呈连续的和相互叠加的,并在侧向延伸上基本连续;(2)构造-地层体型:沉积地层遭受较强烈的褶皱和冲断作用,层状岩石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构造-地层体之间多为断层接触;(3)构造-岩石体型:地层遭受强烈的褶皱和剪切作用,层状岩石的叠置和侧向连续性被破坏,仅呈断续的连接;(4)构造-混杂岩体型:沉积地层被完全破碎、混合。造山带与盆地是地球动力学作用下的统一的相互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造山带可看作为沉积盆地演化的最终产物,深入研究沉积盆地,有助于解决造山带结构与造山作用过程研究中所遇到的一些难题。  相似文献   

7.
滇西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何科昭  何浩生 《地质论评》1996,42(2):97-106
本文以我国云南西部(红河-金沙江以西)新生代陆内造山带(滇西造山带)为例,探讨陆内新生代造山带的演化过程。提出:滇西造山带是经过挤压对冲、夷平、隆升与裂解作用的过程才完成的;在我国现有的造山带中,包括天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太行山和燕山等,绝大多数是新生代的造山带,其形成与演化的过程是滇西造山带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造山带研究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简要回顾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地质学家在研究显生宙陆(板)缘造山带或古大陆边缘造山带中所取得的进展:多数巨型造山系经历了多阶段古洋盆形成和消亡,陆块碰撞演化历史;离散大陆边缘多样性;洋盆产出环境和消减 迁移多样性。近20年来我国学者加强了造山带三维变形运动学研究,提出了多层次滑脱叠置构造,剖面上、平面上的楔入构造等重要新认识。最后指出中国大陆造山带今后研究热点和展望。  相似文献   

9.
三江地区义敦岛弧碰撞造山过程:花岗岩记录   总被引:43,自引:5,他引:43  
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是特提斯-喜马拉雅巨型造山带中的一个复合造山带。本文利用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29个花岗岩体的43件同位素测年数据,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造山带花岗岩的时间坐标。初步识别出4套不同成因类型的花岗岩,即印支期弧花岗岩、燕山早期同碰撞花岗岩、燕山晚期A型花岗岩和喜马拉雅期花岗岩。据此,再造了造山带的形成过程与演化历史:印支期的大规模俯冲造山作用(238-210Ma),形成义敦火山岩浆弧;大约自206Ma始,发生弧-陆碰撞,伴随岛弧地壳挤压收缩和剪切变形,发育同碰撞花岗岩;进入燕山晚期(138-73Ma),岛弧碰撞造山带发生造山后伸展作用,形成A型花岗岩带;喜马拉雅期发生陆内造山作用(65-15Ma),岛弧碰撞造山带出现逆冲-推覆和大规模走滑平移,伴随喜马拉雅期花岗岩的侵位和拉分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一种新的造山类型—江苏南部茅山叠覆造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学思  胡连英 《江苏地质》1996,20(4):211-216
褶皱造山,推覆造山,火山造山,断块造山等造山类型已屡人们所认识。江苏南部茅山等地存在一种新的造山类型滑覆叠置造山,简称叠覆造山,其概念是:构成原始山体的岩片沿其底部拆离面滑移,并脱离母体叠覆于异地低洼处形成新的山体,多个岩片可依次滑覆呈反序叠置。以茅山叠覆造山为例,论述了叠覆造山的特征,构造要素,形成机制及叠覆构造与推覆构造之区别  相似文献   

11.
唐国顺 《云南地质》2001,20(2):128-135
哀牢山造山带,从北东至南西可划分为造山带内带、外带及前陆盆地。据以往资料、造山带外带至墨江-带即已终止。最近,经1:5万黄草岭幅区调,发现马邓岩群,证实该带继续向东南延伸近200km,这一发现对深入探讨哀牢山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和时空展布,进一步认识墨江-绿春地区构造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作者6年来应用费氏台改进双晶法测定广西、新疆等地各种花岗岩不同结构中斜长石成分与结构态之若干实例,得出相同的结论:根据斜长石成分和结构态特征,可以区别同造山、后造山、非造山等不同类型的花岩,同时还能鉴别A1、A2型不同成因类型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13.
造山带火山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纵观我国以至全球的大陆造山带形成、演化历史,一个造山带往往经历了古大陆裂解、洋陆转换、陆块拼合-碰撞、陆内伸展-盆山耦合和新构造隆升(陆内造山)等众多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这些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和不同的构造环境均有特定火山岩浆作用与这相伴。因此,可以根据造山带形成、演化不同阶段火山岩浆作用的特点来重溯造山带的构造-岩浆演化历史,进而从更大尺度上加以对比,探索全球动力学乃至比较行星动力学等重大科学问题。本文对造山带火山岩石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和评述,这些问题包括:板块内部火山岩浆活动、离散板块边界上的火山岩浆活动、会聚板块边缘的火山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4.
造山作用概念和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造山作用的特征标志出发讨论了Sengor造山带定义的缺陷, 总结了造山作用的六条特征标志,并给出了造山作用新的定义。该定义包括了造山作用的起因、特征标志和大地构造背景。评述了造山带陆内、陆缘、陆间三分法方案的不足之处和剪压造山带的单独设类问题,提出了造山带板内、俯冲、碰撞三分方案。针对碰撞造山带,笔者在总结探讨现有分类方案的优点的基础上, 提出碰撞造山带陆陆碰撞、碰撞增生、弧陆碰撞和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四分法方案,其中无大陆型碰撞造山带是描述陆壳物质形成初期计体拼合聚合过程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5.
造斜成功或失败与造斜钻头关系甚大,过去造斜使用的锥形钻头,加工麻烦、费时,一般野外分队没有烘炉不能加工,合金用量大、成本高。易把楔子啃坏转动,使造斜失败。合金易蹩掉造成孔内阻力大,易发生孔内事故。近年来塔型钻头(见附图)在安徽三二五地质队和三二四地质队通过十余个孔的试验,效果好。它的优点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1:200万华南花岗岩类地质构造编图工作及资料的研究,对前寒武纪花岗岩岩浆发生的构造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从而划分了该区花岗岩的构造环境类型:(1)前造山花岗岩(2)同碰撞造山花岗岩(3)晚碰撞造山花岗岩(4)后碰撞造山花岗岩。论述了华南地区的地质构造演变情况及发展历史。最后讨论了不同构造环境类型花岗岩的演化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新疆塔里木盆地及邻区深部岩石圈结构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依据横穿塔里木盆地及其周缘造山带的三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建立了贯穿盆地并联系周缘山系的三个条带域。通过对条带域内的大地电磁测深、区域重力以及1:20万高精度航磁资料的综合解释,获取了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岩石图结构构造信息。分析和描述了盆地及周缘造山带的岩石围电性结构、磁性结构及地壳厚度结构的展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与东昆仑的侧向碰撞与造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东昆仑和西秦岭两造山带间的关系历来存有争议。笔者认为在全面分析两造山带间由平行造山带走向的侧向运动所成的基本地质构造现象的基础上,两造山带间是以侧向运动形式为主,这种侧向运动于古生代早期就已发生,至三叠纪末期因发生侧向碰撞造山而结束,鄂拉山次级造山带并由此而产生,同时也完成了秦昆两造山带结合,并进一步指出:西秦岭和东昆仑两造山带并非是在统一造山机制下所形成的同一造山带。  相似文献   

19.
朝鲜中生代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贞焕 《地球学报》1994,15(Z1):32-44
朝鲜中生代构造作用以多旋回的克拉通内变形为特,其中包括:a)韧性或脆必剪切走滑作用;b)挤压期的褶皱、冲断和走滑压扭作用;c)引张期的正断层或多米诺断裂系统和张扭走滑作用形成的盆地。它们发生于3个构造事件期间:Sougnim、Daebo和Bulgugsa造山期。晚二叠世一早三叠世的 Songuim 造山可分为两个阶段。当Songnim造山作用减弱时,后构造花岗岩石发生侵位,在张性构造环境下形成 Daedong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Daedong 群沉积之后,Daebo造山随之发生,形成NE走向的褶皱和  相似文献   

20.
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李继亮 《地质通报》2004,23(9):947-951
增生型造山带是20世纪90年代新识别出来的一种造山带类型。这类造山带在中国有广泛的分布。增生型造山带的基本特征是:①具有很宽的增生楔,增生楔中的复理石基质向着海沟后退方向时代逐渐变新;②增生楔中有多条蛇绿岩带,是海沟后退到适宜的构造位置时沿滑脱断层就位形成的;③增生型造山带中有多条钙碱性火山岩和花岗岩带,其生成时代也向着海沟后退方向变新;④增生地体内含有海山、大洋岛和大洋台地的构造碎块,使增生型造山带复杂化;⑤增生型造山带中具有多条韧性剪切带,可能是蛇绿岩构造就位的滑脱带;⑥增生型造山带含有大型、超大型铜、金和多金属矿床。增生型造山带尚有许多有待解决的基本问题,中国的增生型造山带分布广泛、规模巨大,是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最佳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