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苏亚洲大陆-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第四次学术讨论会于6月23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光鼎和苏联科学院院士杨申共同主持了这次会议。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鲍尔加耶夫等中外专家7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为期三天的科学讨论会始终在友好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中国东部及苏联远东的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存在着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过渡地  相似文献   

2.
1991年9月2日至6日,在北京亚运村国际会议中心,同时召开了两个国际会议。来自19个国家的4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他们分别来自中国、美国、德国、苏联、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蒙古、意大利、澳大利亚、芬兰、挪威、匈牙利、泰国、不丹、南朝鲜、新西兰。计算机在地学中的应  相似文献   

3.
由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阿穆尔综合科研所所长莫伊塞科,沃·格·(MOISEENKOV.G.)为团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太平洋地理所所长呼加柯夫,格·伊·(HUDIAKOV G.I)为副团长的苏联代表团一行十四人,于1988年10月27日—11月6日对我院进行了访问。10月28日—29日,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局局长孙枢教授主持召开了第二届中苏亚洲—太平洋过渡带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学术讨论会。中国科学院孙鸿烈副院长出席了招待会,并与苏方团长和代表们进行了交谈。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国家地震局和朝鲜地震局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1989—1990年度计划书,第二次中朝地震科学研讨会于1990年6月7—8日在平壤举行。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章立率领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10人以及以朝鲜地震局副局长金胜男为首的朝方代表10人参加了会议。另外,朝鲜地震局的其他20余名科技人员也旁听了会议。在两天的研讨会上,中朝两国科学家共宣读了14篇论文,充分展示了两国在以往的合作过程中,以及在各自的地震科研中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中方科学家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在地  相似文献   

5.
1989年9月11日—19日在苏联南萨哈林斯克举行了太平洋地区地质地球物理编图国际会议。会议由苏联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和美国夏威夷地球物理研究所C.E.Helsley博士主持。来自苏联、美国、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挪威和中国等国的约20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其中中国科学家13名。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联合会间岩石圈委员会、国际地科联构造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理事会和国际第四纪地质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共同组织的国际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与动力学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全国构造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美国、英国、法  相似文献   

7.
一、会议概况第四届国际环太平洋地体会议(FICPTC)于1988年9月23—27日在南京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其中外国代表33名。大会组委会主席是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豪厄尔(D.G.Howell)博士和中国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施央申教授。当今世界地体构造权威——美国加州大学的琼斯(D.Jones)教授、美国地质调查局的豪厄尔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科尼(P.J.Coney)教授、日本名古屋大学的水谷伸治郎教授以及中  相似文献   

8.
国际大陆岩石圈的构造演化与动力学讨沦会暨第三届全国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于1987年8月24—28日在北京市怀柔龙山宾馆举行。与会正式代表520人,列席代表80人,来自18个国家,他们欢聚一堂,就共同关心的学术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本届大会由中国地质学会同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中国地震学会、中国石油学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起,并得到国际联合会岩石圈委员会、环太平洋能源与矿产资源委员会、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构造委员会、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新构造委员会的支持共同召开的。  相似文献   

9.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概括介绍了以国家地震局局长安启元为团长的中国地震代表团一行八人于1984年8月23日至9月8日访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情况。根据代表团的参观考察,较详细地介绍了朝鲜的地震研究工作和研究机构情况,以及朝鲜的地震历史情况。代表团还与朝方代表就中朝两国地震科技交流与合作问题举行了会谈,并签署了会谈纪要和1985—1986年度执行计划书。  相似文献   

11.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地震局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地震研究所(现为地震局)关于1985—1986年度科学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计划书,中、朝双方科技人员于1985年—1986年在中国辽宁东部地区和朝鲜西部地区进行活动断裂的研究.据此,1985年朝方三位学者到中国辽宁进行活动断裂考察;今年我国派五人到朝鲜,同朝鲜学者组成联合考察团,对朝鲜活动断裂进行考察.我方人员于1986年9月2日到达平壤,开始考察活动,于10月31日结束考察活动,离开平壤回国.  相似文献   

12.
第四届国际地震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于1990年6月30日至7月15日在英国爱丁堡举行.有关会议情况介绍如下: 一、会议概况这次爱丁堡Heriot-Watt大学召开的各向异性专题讨论会是继前两次在苏联,一次在美国召开专题会后的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100多名代表中,几乎包括了所有著名的  相似文献   

13.
高龙生 《地震学报》1986,8(4):444-444
为了推进井下地震波观测技术之发展,特别是提高井下地震仪观测资料的分析与应用水平,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同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井下地震波学术讨论会暨工作会议》,会议于1986年5月17日至19日在天津举行.由天津市地震局负责会议之会务工作,到会的有局地球所,天津市地震局等18个单位的代表共48人,提交报告22篇.除国家地震局所属有关单位的专业人员外,还有一些大学和有关生产单位的代表,如胜利、辽河,中原等油田及煤炭部大屯煤电公司的代表。这些单位也在开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1985年9月23—27日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第10届固体潮国际学术讨论会的情况,参加会议的包括东道国西班牙,以及联邦德国、比利时、英国、中国、美国等22个国家的代表共140余人,其中中国代表13人,有11人在会上分别作了报告。本文的内容包括:会议的一般概况;参加会议的中国代表情况;学术讨论会内容简述以及本届讨论会的决议全文。前届会议主席、国际固体潮中心(ICET)常务委员会主席郭宗汾教授的开幕词及 IUGG 秘书长、ICET 常务委员会秘书长梅尔基奥尔(P.Melchior)教授的 ICET 工作报告在本期另文作了摘译。  相似文献   

15.
地震学和抗震工程联合委员会远东组第四次学术会议于1984年4月2—6日在苏联南萨哈林斯克举行,会议讨论了“远东地区地震危险性预报”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远东科学中心的地震机构、远东建筑和设计单位的代表,以及莫斯科、新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高尔基城等城市的代表共130人。会议听取了38个集体报告和25个试验报告。组织委员会对每个试验报告都指定了专人审查,并且在全体会议上对这些报告进行了评议。会议期间,举行了地  相似文献   

16.
1979年4月2日至6日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总部举行了为期五天的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这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有史以来首次世界性的以地震预报为主题的最大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此国际会议作了较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先后于1977年7月和1978年10月召开过两次预备性的专家咨询会议。参加1978年10月的预备性会议的有来自中国在内的各国地震专家167人,会议商讨了大会的有关事宜和议程,并审议了各国提出的106篇学术论文,最后确定16个国家的72篇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而未发表过的论文在大会上宣读讨论(不包括地震地质与区划方面的)。这次国际地震预报讨论会有56个国家和地区性组织的318人参加,我国派出以顾功叙为团长的代表团一行20人出席,另有美国37人、苏联20人、日本15人、英国16人、意大利13人、南斯拉夫7人、法国63人等。新西兰埃维森(F.F.Evison)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特邀我顾功叙教授主持了最后一天的大会。会间我代表与各国同行进行了较广泛的接触与交谈。本文着重概括地介绍了会议的七个专题组论文内容要点,并对会议总的评述和对我国地震工作的反应作了扼要叙述。此外,还附有外国电讯对会议概况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梅厄(Federico Mayor)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球科学司司长富尼埃·达尔贝(E.M.Fournier d'Albe)在会上讲话所作的简要报道。  相似文献   

17.
国际地磁学与高空物理学协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magnetism and Aeronomy,IAGA)第11届科学会议于2009年8月23日至30日在匈牙利的索普隆市举行,来自52个国家的790多人参加了这次会议。其中,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代表共13人。  相似文献   

18.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和刘国栋教授于1989年发起,经大会组织委员会充分准备,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苏联、日本、希腊、意大利及我国的代表共50多人,大会宣读论文50余篇,主要内  相似文献   

19.
由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与中国地震学会前兆专业委员会于1987年10月9日至14日在大连召开了地磁学术交流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地震系统等有关单位的代表90人,会议共收到论文与报告一百多篇。  相似文献   

20.
由中国国家遥感中心、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遥感中心联合召开的“洪水灾情评估信息系统与湿地开发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9月17日至2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和岳阳市召开。会议正式代表26人,列席代表20人,国外代表10人(加拿大、美国、荷兰、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和捷克和斯洛伐克等)。会议主要内容是介绍和评价中加合作项目“洞庭湖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成果,介绍我国在防洪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