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及其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 ECMWF1 979~ 1 993年 2 .5°× 2 .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 ,研究了较为细致的积雪异常的空间分布特征 ,揭示了欧亚大陆冬季积雪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并采用 SVD方法研究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 :欧亚大陆冬季积雪深度存在典型的异常空间分布型 ;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冬、夏大气环流之间均存在一定的耦合关系。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型与大气 EU遥相关型存在明显的同时性相互作用 ,大气 EU遥相关型有利于冬季积雪异常分布型的出现和维持 ,而积雪异常分布型对大气 EU遥相关型的发生起一定的作用 ,进而对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冬季积雪的这种异常分布型与夏季大气环流 ,尤其是东亚地区的夏季大气环流 ,也存在一定的联系。积雪异常分布型可以通过影响副热带高压的南北进退 ,对东亚季风及中国夏季雨带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原气象》2021,40(4):943-953
基于1980-2017年陕西省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和日本JRA-55再分析陆地雪深资料,对1980-2016年陕西冬季霾日数的时空变化及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根据陕西冬季霾日数偏多年与偏少年的高度场环流背景,研究了影响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主要环流系统。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对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1)乌拉尔山地区的500hPa高度场负(正)异常中心,是有利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增多(减少)的大气背景环流,影响陕西省霾日数变化的海平面气压存在地中海地区与中亚至西伯利亚地区反位相变化的特征。(2)欧洲地区积雪深度增加(减小),会造成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减少(增多)的气象条件。(3)欧亚大陆积雪深度分布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相关呈现欧洲地区与西伯利亚地区反位相的分布,冬季积雪深度指数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相关大于0.41,积雪深度指数正(负)异常会造成乌拉山地区位势高度负(正)异常,不利于(有利于)冷空气向东亚移动,造成有利于陕西省冬季霾日数的增多(减少)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3.
利用NOAA的欧亚大陆冬季月平均雪盖面积资料和中国气象局的北半球夏季500 hPa高度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欧亚大陆冬季雪盖面积异常可以激发北半球夏季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它具有显著的准4年周期。在准4年时间尺度上,建立了积雪强迫型遥相关和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推测了准4年循环中的可能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欧亚积雪异常分布对冬季大气环流的影响I. 观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海山  孙照渤 《大气科学》2003,27(3):304-316
利用ECMWF 1979~1993年2.5°×2.5°的网格点积雪深度资料、中国气象局整编的海平面气压、500 hPa高度场和NCEP再分析资料,探讨了欧亚冬季积雪异常对同期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 欧亚中高纬冬季积雪面积与同期大气环流具有密切的联系:积雪面积为正(负)异常时,冬季500 hPa高度场对应正(负)欧亚-太平洋(简称EUP)遥相关型,东亚冬季风活动偏强(弱).(2)诊断结果表明,积雪异常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可能对大气EUP遥相关型和东亚冬季风活动产生影响.(3)SVD分析得到的冬季积雪的异常分布与同期大气环流的耦合模态,证实了前面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5.
利用北极海冰面积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逐月高度场、风场资料以及中国160站气温资料,探讨秋季区域海冰异常与冬季大气环流及区域气候的关系,结果表明,秋季东西伯利亚海海冰的年际变化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及东亚冬季风有着密切的关系,秋季该海区海冰偏多(偏少),相应冬季东亚冬季风偏强(偏弱);进一步分析发现秋季该海区海冰面积偏大(偏小),相应冬季中国大部地区气温明显偏低(偏高)。  相似文献   

6.
冬季欧亚积雪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3个冬季,欧亚积雪与北太平洋风暴轴区域500 hPa天气尺度滤波位势高度方差进行奇异值分解(SVD)、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研究了冬季欧亚积雪异常对北太平洋风暴轴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季欧亚积雪面积正异常时,北太平洋风暴轴主体位置南压,并且中心强度减弱;积雪面积负异常时,结果相反.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欧亚雪盖面积异常所导致的冷却效应异常通过改变欧亚大陆及其下游北太平洋上空的高度场,进而改变东亚急流和斜压性,从而对北太平洋风暴轴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冬季积雪特征及欧亚大陆积雪对中国气候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首先回顾了有关中国冬季积雪的研究进展,包括中国冬季积雪的空间分布气候特征以及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中国冬季降雪特征,气象因子对中国冬季积雪水量平衡的影响,外强迫和大气环流系统在积雪形成中的作用等。冬春季欧亚大陆积雪对同期和后期中国气候影响的相关研究说明与欧亚大陆积雪异常相关联的中国气候异常以及积雪通过改变土壤湿度、表面温度和辐射分布,引起大气环流异常,进而对中国气候产生影响的物理过程。应用美国环境预测中心 (NCEP) 第2版气候预测系统 (CFSv2) 的回报试验结果,对CFSv2在欧亚大陆积雪变化及其与中国气候关系的可预报性方面的分析表明,CFSv2能够较好地回报出春季欧亚积雪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异及其与中国夏季降水之间的联系。文章最后提出了在积雪及其气候效应研究方面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 ,揭示了能够较好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整体变化的主要空间分布 ;进一步研究了与之相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 ,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的异常与东亚及西伯利亚 50 0 h Pa高度场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传统季风指数对气温及对应异常环流特征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 ,定义了一个能够反映环流异常的东亚区域西风指数 (IEARW)。经检验 ,可以利用 IEARW来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最后 ,对 IEARW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一个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的指标—东亚区域西风指数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析了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揭示了能够较好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异常整体变化的主要空间分布;进一步研究了与之相对应的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气温的异常与东亚及西伯利亚50hPa高度场的异常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分析传统季风指数对气温对应异常环境特征的表现能力的基础上,定义了一个能够反映环流异常的东亚区域西风指数(IEARW),经检验,可以利用IEARW来反映中国冬季气温变化的主要特征,最后,对IEARW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冬季气温异常的主模态与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中国东部季风区375个测站,1961-2006年历年平均地面气温资料,采用EOF、SVD、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中国东部季风区冬季气温与500hPa高度场异常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冬季气温的关键区有两个,皆为显著正相关;SVD分析表明:乌山脊弱,东亚槽浅,纬向环流偏强,经向环流偏弱,极涡面积偏小,使南下冷空气偏少,冬季气温易偏高。上年7月北大西洋高压异常偏强(偏弱),次年冬季气温将会异常偏暖(偏冷),北大西洋前期高度场与气温普遍有密切的关系,主要影响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季风中北部区;建立了气温距平与北大西洋关键区上年7月高度距平的关系,并建立了均生函数模型,预测了未来20 a的气温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1.
建国50年以来南通市冬季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统计分析表明南通市建国以来冬季气温有升高趋势,并且在八十代中期发生明显跃变,在对冬季气候进行冷冬、暖冬及正常冬季分型的基础上,对它们各自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应用倾斜涡度发展理论,对云南的一次冬季强降水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发生在θe 陡立密集区内;倾斜涡度发展和条件性对称不稳定是形成强降水的重要因子;大气的弱位势稳定和强斜压性有利于云南冬季强降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表征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高辉 《气象学报》2007,65(2):272-279
基于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全球降水资料及中国台站降水和冷空气资料,首先概括了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主要成员,并对基于这些环流系统定义的有代表性的4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指数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相互间都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指数都能较好地反映出其他环流系统成员的异常。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具有3—4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6.5年周期及9—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此外绝大部分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都有线性减弱的趋势。所有季风指数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强(弱)冬季风年,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阿留申低压偏深(浅),副热带北风气流偏强(弱),东亚副热带地区气温偏低(高),中层东亚大槽偏深(浅)及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弱)”的基本特性。但各指数与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次数间均无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绝大多数指数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也有较好的滞后关系,表明冬季风不仅对同期环流系统存在作用,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夏季。  相似文献   

14.
厄尼诺与东亚暖冬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受钧 《气象学报》1995,53(3):380-384
应用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ECHAM3),根据实际观测的海面温度资料,从1979年1月1日长期积分至1992年。模拟了厄尼诺年的东亚暧冬和弱冬季风现象。对于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5.
一次冬季暴雪过程锋生次级环流的诊断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利用Sawyer-Eliassen次级环流方程讨论了一次冬季暴雪过程中由地转强迫、非地转强迫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总的强迫所引起的次级环流,并指出南北方和上下层次级环流的有利配置对暴雪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东亚冬季风三维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ECMWF/WMO逐日客观分析格点资料,采用带通滤波分析了冬季风环流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冬季风水平环流和垂直环流都表现出显著的准40天振荡特征,高低层水平环流的低频变化主要受热带西太平洋和澳大利亚附近的低频涡旋系统的影响,纬向环流的低频变化表现为Walker环流的加强和减弱。经向环流则表现为局地振荡特征,它的低频振荡起着联接南北半球和高低层季风环流低频振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冬小麦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条件关系的机理研究,建立了模拟冬小麦发育阶段和各器官生物量变化的动态模式。其中包括3个环境要素子模式,分别计算温度、辐射和水分,5个生物学过程子模式,分别模拟冬小麦的发育、光合、呼吸、同化物分配和叶面积系数。用镇江和海安共8个播期的实测资料对模式进行验证,并对模式进行了初步数值试验应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能量学方法,以太阳辐射观测资料和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建立冬小麦能量转化模型,其结果与实测产量很接近  相似文献   

19.
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及其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根据东亚地区 500 h Pa 高度场 E O F分析结果,并参照历史平均东亚大槽的位置,定义了一个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 H50 )。讨论了 H50 与东亚大气环流和我国气温的关系,并分析了 H50 在 1951~1992 年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冬季风多年平均特征的模拟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改进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NCC)对东亚区域进行了连续5年(1998~2002年)的气候模拟,并对模拟的东亚冬季风情况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冬季平均环流特征,较真实反映出冬季低层大陆冷高压的平均位置与强度,也能够揭示出冬季风场变化的主要特征,如低层的冬季风气流及高层的西风急流;对冬季风强度及年际变化也有较好的反映,对冬季季风涌出现的频率、主要区域以及温度的演变等气候特征的模拟与实况一致.通过比较分析,对该模式在东亚冬季风等方面模拟性能有较全面的认识,便于模式的应用及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