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地震前兆产生作用。本文从前兆机理、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表明降水等产生的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浅层地下流体还是深部地下流体均影响前兆异常的产生,且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  相似文献   

2.
"九五"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耀炜 《地震》2002,22(4):1-8
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进展,从流体前兆成因、异常识别与预报技术,流体的作用与前兆机理和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还阐述了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前兆和预报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仲琼 《内陆地震》1993,7(2):128-135
概述了新疆天山地震带地下流体地震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指出天山地区地下流体分布与地震活动间有成生联系。在中强地震震例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总结了地下流体地震前兆的综合异常特征,并对预报判据、指标和综合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郑小菁  陈莹  陈晨 《华南地震》2001,21(2):36-41
在对福建的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1990年以来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并对异常点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闽台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或临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发现在不同的观测位置,将出现不同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5.
简要回顾了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资料质量.包括稳定性与连续性、动态特征、影响因素和信息反映能力,并对广西地震地下流体观测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应用应力应变理论,论证了在正常地震应用作用下,地下流体动态处于稳定状态;中强震肆生前强烈应力作用下地下流处动态处于失稳状态。据此,提出地下流体动态稳定度的概念,给出了便于综合分析的地下流体动态稳定度的计算方法,应用于地震分析预报。对中强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观测资料的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流体稳定度异常显著,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资料,发现在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多个流体监测点的测项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下流体地球化学预测出现高值异常、油气井震前发生井喷、地下流体水动态则出现同震振动效应和震后阶跃变化。最后,对比分析了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地震和6级强震群对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影响,并认为强震的地下流体远场效应与震中距离具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菏泽地震前流体中短期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在华北强震平静背景下发生的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数据,对菏泽的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总结出地下流体在本次地震中的映震能力,探索地下流体的地震异常规律,为将来应用地下流体观测进行地震预报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系统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可能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空间展布、时空演化以及形态等总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68项异常均位于10-8应变量范围内,59项异常位于汶川8.0级地震3倍破裂区(约900 km)范围内,占异常总数的87%,这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相符,说明汶川8.0级巨大地震的前兆观测范围至少包含该地震3倍破裂尺度甚至更大;异常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出临近地震异常数量增多的特点,但异常数量并非逐渐增多,而是在震前5个月和1个月突然增多;异常形态特征复杂,水氡和水位总体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特征,水温总体表现出短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1—3个月突升、突降或波动异常变化.此外,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及地震孕育理论,讨论了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与未来震中的关系,这对深入认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及产生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地下流体远场地震效应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绚敏  林伟 《地震》1995,(1):59-64
本文通过对5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事例的研究得到,地下流体的远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与近场效应相似,远场效应也显示出复杂性,同时远场效应与近场效应无明显差异,这就给地震预报,尤其判断未来震中,带来很大困难。为此有必要开展地震综合预报和地下流体地震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1.
"New" water     
Wood WW 《Ground water》2008,46(4):517-517
  相似文献   

12.
"译编"序     
《内陆地震》2005,19(4)
  相似文献   

13.
地震学中的"暗物质"—"静地震"与地震预测研究的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如暗物质的研究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静地震的研究也将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4.
15.
16.
正如暗物质的研究是理论物理学和宇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静地震的研究也将为地震预测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数字地球”的科学体系由基础研究、技术支撑和科学工程三部分组成。现代地震学同样需要基础研究、支撑技术和科学工程,其中,最后一个体系即相当于实时地震学。实时地震学调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的结合,强调地震学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社会与公众的服务,是地震学发展的“最高境界”。实时地震学需要基础研究和现代技术,更需要建立地震速报系统、地震趋势分析系统、灾害评估系统和地震救灾系统这样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19.
20.
2009年5月开始以北京市地震局板桥台、东三旗台、赵各庄台等7个台站为试点,逐步完成"九五"前兆仪器网络化改造,在保留原"九五"通信模式的前提下,完成其"九五"前兆仪器无缝接入到"十五"前兆数据管理系统。从各台为期半年多的运行结果可以看出,其运行稳定、产出资料可靠且改造方案成本低,为"九五"前兆仪器整体接入"十五"管理系统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