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2.
在高中地理练习中,常见到这样的题目:“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一天比24小时长还是短?”这个问题涉及到地球自转和公转许多内容,这对许多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理解和弄清的。但实际上只需依据课本两幅插图的知识,就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地球仪是向人们传授地理知识的常用工具,更是向中、小学进行地理和地球知识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具。地球仪历来都是由纸质作为基础材料,由手工将“舟形”图片拼贴在球胆上而成。热望材料问世后,许多国家都陆续研制成功塑料成型地球仪,为地球仪的生产开创了新的局面。如何尽早制作成功我国新一代的地球仪问题,已经十分急迫地摆在我们地图科研和生产工作的面前。  相似文献   

4.
大自然是最大最好的课堂,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观察、体验、思考,有利于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在开放的大课堂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这种教学活动更多地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精神,着眼于教给学生终生有用的知识和能力。比如在学习“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部分内容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治理泰州市海陵区的环境污染”。根据课题我们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5.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2,(17):22-23,17
在今年的某天接到任务,要求在全区上一节展示课,以"漫游星空——名师讲坛"中的某一讲座作为"教材",以此为基础进行拓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讲座的核心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追求真理、追求知识的使命感、责任感。当时在"漫游星空"几十个讲座中我们选中了复  相似文献   

6.
王友苹 《地理教学》2005,(10):44-45
经纬网的主要作用就是用来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是“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具体体现。地理新课程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注重“活动”教学,切实让学生参与,并在“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本人在经纬网的教学中,根据新课程理念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以下活动,对巩固“地球仪”知识和应用经纬网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刘书奇 《地理教学》2004,(11):29-30
今年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节教学设计,不仅让学生了解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资源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并重的观点,增强海洋意识。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感到教材是“活”的、“动”的、“新”的,写的是他们身边的事;解读世界环境日的中国标识,使得主题突出,视觉强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8.
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在讲课时,如果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地将知识程序化地交给学生,学生即使知其然,也未必知其所以然。如果教师设疑置问,引起悬念,激发兴趣,学生就会产生急切地“愿问其详”的愤悱心理。例如:地球上气温的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是“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或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相似文献   

9.
潘建 《地理教学》2009,(7):42-42
教学中分析问题往往有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总结,但在具体到一些知识的时候也会有特殊的情况,气候、自然带等知识内容就有一些特色的地方。在整合教材中的资源时候,利用“已知”矛盾来促使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地理教学的核心无乎教学内容的学科逻辑“教什么”才“有地理课要教给学生能够发展有用的地理”。就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的记忆,将学到的知识才“有用”,二是“怎么教”才“有效”。前者关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有力量。这才是有力量的知识,才是真正的“教对学生终身“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效的学习,是学生能抛弃自己的课本、笔记和琐细智慧的教育,才是最高境界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刘兰 《地理教学》2006,(4):9-11
科学史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其教育价值正愈来愈得到重视。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早在1995年12月公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中,就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History and nature of science)”作为八项学生在科学领域中应学的知识与技能之一。在我国,一直以来,地理教学中对科学史的内容都有涉及,最新的课程标准已经将其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明确提出。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多次提到科学史教育,如在地球和地球仪部分,“说明”中一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一项,  相似文献   

12.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13.
史新强  江晔 《地理教学》2009,(12):37-39,19
《地理:地质学、环境与宇宙》是由浙江教育出版社编译发行的美国高中(9-12年级学生)主流理科教材中的地理教材。全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由“地球科学”、“地球的构成”、“地表的演化”、“大气圈与海洋图”、“动态的地球”、“地质年代”、“资源与环境”、“地球之外”八个单元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己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里所说的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15.
李伟  孙忠才 《地理教学》2010,(18):16-18
一、引导学生夯实“双基”。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总复习中学习的重点,学生只有灵活而牢固地掌握了它们,才能触类旁通,进而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因此,在地理总复习中,要夯实“双基”。复习“双基”,并非是基础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注意发掘这些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与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杨柳 《地理教学》2023,(4):4-6+36
2019年广东省颁布《广东省深化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确定推行“3+1+2”选科模式。新模式、新教材背景下,学生对人文地理知识掌握情况如何,选科组合是否影响学生对地理知识模块的掌握情况,对某种选科组合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针对性教学,这些问题值得关注。本文分析试卷结构以及不同选科组合下学生在各知识模块、各题型的得分情况。结果表明:整体而言,学生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城市的辐射功能”“资源跨区域调配”“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流域内协调发展”等模块的掌握相对欠缺;学生解答综合题的难度较大;学生选科组合差异对知识模块的掌握不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余叶舟 《地理教学》1993,(2):23-23,24
我认为,从总体看,目前的初中地理主要是讲授“点”,高中地理主要讲授“纲”,但点中有纲,纲中又有点。那么,如何在高中复习时即能又快又好地让学生掌握初中的知识,又能很好地与高中地理知识结合起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呢?  相似文献   

18.
上课一开始,就向学生提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人类居住在哪一个星球上?”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指出:“人类第一个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说: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为什么呢?”。在学生的好奇心和议论声中,引入“大洲和大洋”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地球的公转”这一知识内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空间想象能力和知识理解能力的要求很高,知识点的记忆量也相当大。在加强知识结构分析、图文并茂以求提高课堂效果的同时,如何通过新颖途径加强知识的形象性记忆是实施高中地理目标教学后值得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下面就本人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利用正弦曲线图进行知识的显示与归纳,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初学高中地理的学生来说,难就难在开头,即“行星地球”和“地球上的大气”两章。笔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从高中地理的学习开始,往往形成“两极分化”的格局,一极是部分“开头”开得好的学生,领悟到了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和技能,以后的学习可以说“一路顺风”,成绩保持得很好;而另一极则是部分学生在开头就被迎头一棒,进而丧失了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兴趣。如何帮助学生开好这个头,让学生迈过“门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笔认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