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为了实现防震减灾十年目标,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工作,199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件》(以下简称《条例》)。文章宣传了贯彻《条例》的意义和目的,并从制定防灾预案,强化政府防震减灾职能作用;加强震情应急研究,做好防震救灾基础工作;加强地震应急宣传,提高社会防震减灾意识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山东枣庄市地震办公室在贯彻《条例》时所做的实际工作和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
4.
5.
应急科普主要是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突发公共事件预防与处置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普及,分为日常应急科普和战时应急科普。近年来,我国应急科普研究与实践受到较多关注,专家学者们从应急管理角度开展应急科普体系、体制机制等研究,从传播效果角度开展应急科普内容、渠道等研究。国家对应急管理和科普的高度重视,决定了应急科普研究将持续受到关注。今后将主要聚焦应急科普体系现代化建设、应急科普宣教等主题展开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6.
山西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是一个多地震的地区,有史料记载以来共发生81次破坏性地震,这些地震除了在地震区引起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以外,还引起喷沙冒水、地裂地陷、滑坡和崩塌等地面破坏。根据山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的资料,讨论分析了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的分布特点以及与震级的关系,这些结果对地震灾害的预测预防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8.
云南是一个地震多发区。1652年至1994年间云南地区共发生613次破坏性地震,其中5.0—5.9级地震553次,6.0—6.9级地震49次,7.0—7.9级地震12次,8级地震1次。云南的破坏性地震除了直接造成人员伤亡和建(构)筑物破坏外,还在震区形成包括滚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陷和喷砂冒水等地面破坏现象,这些地面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建筑物和农田,形成云南破坏性地震灾害特点。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伤亡和地面破坏主要集中发生在滇中、滇西北和滇西南地区。根据统计分析,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平均人员伤亡人数(N)与地震震级(M)的关系为:lgN=1.5M-7.4。人员伤亡数(N)与震中距D(km)的关系为:lgN=0.8-0.027D(6.0—6.9级地震)和lgN=3.2-0.05D(7级以上地震)。出现地面破坏现象的最大震中距离(Dmax)和震级的关系为:Dmax(km)=52M-298(地表裂缝);Dmax(km)=18M-93(崩塌滑坡);Dmax(km)=50M-281(滚石)。 相似文献
9.
10.
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灾情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用云南地区1992~2001年的39次破坏性地震中的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与震级拟合,得到云南地区震级与这三者的关系曲线及表达式。用云南地区某地的人口密度加权系数(震区的人口密度与云南地区人口密度之比)对前二式加以校正,即可预先评估当该地发生某级破坏性地震时的受灾人口和无家可归人数;用云南地区某地的人口密度加权系数和发震时段的人员户外系数,对第三式加以校正,则可以预先评估该地发生某级破坏性地震时的死亡人数。以云南地区2001年的6次5—6级地震为实例,用以上方法估算了这6次地震的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和死亡人数,并与地震现场评估的结果作比较,多数结果都比较接近,只有少数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11.
城市活断层与破坏性地震探讨--对苏州地区活断层探测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大城市附近的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地震的元凶是活动的断层。对隐伏在城市地下的活断层进行研究,探明其位置和活动特性,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对于减轻地震灾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也越来越重视对活断层的研究。本文着重对活断层与地震灾害、活断层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以及苏州地区的断层情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13.
收集到新疆地区119副地震烈度等震线图,在充分尊重原始数据的原则下,利用中国新疆区衰减关系将烈度区补充完整。无等震线图的破坏性地震,通过烈度衰减关系计算得出烈度等震线图,将这些烈度等震线图汇总绘制综合等震线图,将得到的综合等震线图与中国综合等震线图对比,受一些大地震的宏观震中有所改变和近几年发生的破坏性地震的影响,高烈度区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1987年寻乌5.5级破坏性地震应急工作的回顾和总结。针对在此次地震应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在破坏性地震事件处理中改进有关工作的初步设想。以便提高各级政府及地震部门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5.
5G技术高速发展带来了一场数字技术革命,这对防震减灾信息的传播与服务效果提出更高要求,也为其提供新的发展契机。防震减灾作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工作,既关系到现实民生,又影响到社会秩序稳定,其科普宣传活动和知识内容需要更多元化的传播方式,公众对科普工作、科普知识的关注也呈现出一种指数级的增长趋向。本文通过对已有防震减灾科普传播形式的分析,对5G技术如何助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的传播内容、形式、媒介和理念等进行思考,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活动注入活力并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 地震发生后,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作出重要批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 随温家宝总理一起的有8个救灾工作小组. 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震局、中国电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等部门, 均派员赶往灾区. 相似文献
18.
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志愿服务作为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元素,在重大突发事件应对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然而从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应对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在质还是量上,志愿服务都难以满足应急工作的需要。通过对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梳理和对灾区的实证调研,提出了重大突发事件中增强志愿服务应急法治能力建设,加强“平战结合”的专业建设能力,提升“互联网+”多方合作的联动协调能力,制定志愿服务应急的精准激励保障能力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对于改善重大突发事件中志愿服务应急能力困境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地震应急科普作为一种公共服务,应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满足公众需求。了解公众对于地震应急科普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提升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效能,从而提高全民防震减灾科学素质。通过对2023年2月11日河源4.3级地震应急科普处置工作分析,提出公众需求视角下地震应急科普的实践探索。如何将公众对地震应急科普需求和获取能力进行有效地结合,继而转变科普内容和传播方式将是今后地震应急科普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2022年5月2日07时53分,山东潍坊市青州市(36.55°N,118.27°E)发生3.4级地震,震源深度8 km。地震发生后,潍坊地震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潍坊中心站)迅速响应,立即组织力量开展震情分析研判、现场流动监测、灾情调查与烈度评定、应急宣传等工作,充分发挥了省局地震工作先遣队作用。本文从潍坊中心站现状及观测仪器布设、地震应急服务响应情况、震后思考与建议等3个方面就青州地震应急工作进行探讨,分享应对地震突发事件采取的具体措施,为其他地震台站高效处置突发地震提供经验积累和科学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