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本文阐述了用逐步订正法做客观场分析的方法与步骤;阐述了初值的给出方法,猜测值的求算;扫描半径的选取并通过对1993年6月27日的客观场的分析与天气图的分析对比发现,逐步订正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5.
青藏高原气象要素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谱分析方法,分析了中日亚洲季风观测实验期间所使用的高原自动站科夏两秀气象资料在频域上的特征。结果表明,夏季有6-8d、候、准4d和2-2.4d的振荡周期,冬季还存在12d即准两周的周期,还发现高原上的系统对四川盆地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阐明了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基础的时间系列周期分析思路及其本数学模型,给出了计算方法与步骤,并根据主次周期的关联度值建立预报方程,可对气象要素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8.
基于GIS降水空间分析的逐步插值方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长江中上游697个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30年降水资料,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和地理信息技术(GIS),建立了平均季降水和年降水与4km分辨率的DEM、坡向、坡度等地形数据的回归方程,并通过了信度为0.05的F检验,将降水量中地形影响部分分离出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了逐步插值方法(SIA),并与GIS技术和多元逐步回归方法结合,显著提高了年、季降水空间分布的计算精度。结果表明:SIA季节降水空间分布的相对误差为6.86%,绝对误差为13.07mm,平均变差系数为0.070,平均相关系数为0.9675;年降水量的绝对误差为72.1mm,相对误差为7.34%,平均变差系数为0.092,相关系数达到了0.9605。对SIA年平均降水量的分析表明,采用3—5步的SIA计算,就可以显著提高计算精度,绝对误差由211.0mm下降到62.4mm,相对误差由20.74%下降到5.97%,变差系数从0.2312下降到0.0761,相关系数由0.5467提高到0.9619,SIA方法50步的计算表明,SIA计算的结果一致收敛于观测值。 相似文献
9.
分类逐步筛选相似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方法是目前天气预报,特别是中长期预报中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选相似有各种办法,我们采用了分类逐步筛选相似法,现介绍如下: 一、方法 设有p个因子:x_1,x_2,……,x_p,预报量为y,各有n次观测样本。问题是有了X°=(x_1°,x_2°,……,x_p°)’后,找出X_i=(x_(1i),x_(2i),…x_(pi))’(i=1,2,……p)中与其相似的样本(’表示转置)。 (一)相似标准 怎样才算相似,这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相似程度的确定应从大气运动的本质特征入手,建立恰当的数量表征,可称为相似指数,以g记之。g_(ij)表示样本X_i与X_j的相似程度。应有|g_(ij)|≤1。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针对多元分析和周期分析各自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统计预报方法——逐步回归双重分析方法,它利用逐步回归技术将因子筛选和周期分析有机结合,并反映在同一预报方程中。 本文以金华市5月份降水量长期预报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尝试,表明该方法与多元分析和周期分析比较,其拟合误差与预报误差均较小,预报效果稳定,对长期天气预报有较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用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作台风预测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作台风活动趋势的预报,在回归方程中考虑了预报因子与预报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中选入的非线性因子具有较高的相关显著性,对1995-1997年台风预测试验表明,非线性因子在预报中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14.
无锡梅雨期湿沉降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2014年梅雨期间酸雨观测资料及2014年6月16—27日降水个例加密采样资料,结合大气污染物资料分析了近7 a无锡梅雨期酸雨特征,研究降水过程中空气污染物、p H值、电导率的变化及降水对污染物的清除作用。结果表明:无锡市梅雨期酸雨年平均p H值呈现逐年递增趋势。降水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显著降低;气体浓度变化受其自身日变化及排放源影响大于雨水的清除作用;样品的p H值、K值每个过程变化并不一致,K值变化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大致保持一致。降水、风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影响大于对气体浓度的影响。长时间连续降水时,降水对颗粒污染物的清除存在极限。小时雨量在0~0.5 mm时,降水对颗粒物浓度做负清除,其值反而略有增加;小时雨量在0.6~5.0 mm时,降水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做正清除;小时雨量达到5.1 mm及以上时,对PM_(2.5)和PM_(2.5-10)做正清除,对PM_(10)做负清除。降水对SO_2有稀释清除作用;对NO_2的稀释作用取决于其开始浓度值;对CO、O_3的清除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梅汛期区域性暴雨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数据、NECP1°×1°逐6 h再分析资料、FY2E卫星黑体亮度温度TBB资料以及南京、常州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12年江苏出梅之前的最后一场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索该类暴雨的临近预警线索,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雨带呈准纬向分布,属于典型的梅汛期静止锋降水。过程中主要有两次降水集中时段,两个阶段的降水性质存在差异,但都具备较高的降水效率。(2)中高纬大范围稳定的阻塞形势,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而在此过程中,两段降水集中期的形成与地面触发系统的出现和维持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3)此次过程中两段降水集中期内的物理量特征以及TBB的演变情况和其对应的降水特征存在异同。(4)雷达特征分析表明,此次过程具有较高的降水效率和较长的持续时间。实际业务工作中可以通过判断回波的质心高度和边界层风速有无跃增来估计降水效率的潜势。当推断较高的降水效率潜势将持续较长时间时,应及时发布暴雨警报。 相似文献
16.
针对2016年6月30日—7月6日梅雨期湖北省的持续性降水过程,根据降水融合资料识别出三段暴雨过程,基于高分辨率NCEP再分析资料分别从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及上升运动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同一连续性梅雨期降水的三段暴雨过程,其环流形势明显不同,水汽输送与来源也不相同;温湿热力条件与上升运动强弱的动力条件共同影响降水强度,锋面的位置则与暴雨落区有密切的关系。第一段暴雨为典型的梅雨期暴雨环流,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孟加拉湾,热力不稳定与上升运动均较强,导致降水强度最强;第二段暴雨中,横槽将南海的水汽输送至湖北地区,较弱的热力不稳定度和上升运动导致降水强度偏弱;第三段暴雨发生在横槽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的过程中,湿度条件较差导致其降水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2.5°×2.5°再分析资料,选取1991年7月9日、1998年7月21日、2010年7月8日湖北省梅雨期的三次大暴雨过程,对影响三次暴雨天气背景以及暴雨发生所需的动力、水汽、热力条件进行诊断分析。试图总结这类区域性暴雨的预报着眼点。结果表明:三次过程的高、低空急流的位置,水汽输送路径有一定相似性;影响三次过程的中尺度系统为西南涡-切变线。850 hPa正涡度中心、水汽通量散度中心与暴雨落区有较好对应,反映了中低层风的辐合和垂直上升运动有利于降水的维持。三次过程暴雨区域700 hPa湿正压项和斜压项绝对值之和均在0.5~0.6 PVU之间,柱状的水汽饱和区均延伸至500 hPa以上;此类暴雨的预报着眼点为:西南涡-切变线以及低空急流的位置是暴雨落区预报的重点,低层的涡度、水汽通量散度、假相当位温高能舌,以及大气运动的垂直结构对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