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南海西部深水区领域广,水深大,地震和钻井资料少,研究基础薄弱,主要探区以合作为主,勘探程度高,而自营区勘探程度较低.虽然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具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但是由于面积较大、三维地震资料较少和钻井成本较高,整体勘探程度比较低,若要完成速度分析及速度建模工作是十分困难的.由于深水区有其自身的区域背景,速度研究问题与浅水区存在较大的差异,经过近些年深水区速度研究认为主要存在三方面的问题:如何确定深水区待钻井速度误差校正量、斜坡区速度研究及时深转换方法存在问题和如何优选速度建模方法.针对具体问题,经过大量研究采用针对性的思路方法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并将其形成流程应用于钻井生产实际,取得较好的预测效果和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2D/3D地震数据及钻井资料,详细解剖了晚中新世以来构造-沉积背景对琼东南盆地大型轴向峡谷体系形成和演化的控制.晚中新世以来的大规模海平面下降导致了陆坡区的沉积物易发生失稳,从而为中央峡谷体系沉积充填提供了物源.峡谷内部的2套沉积物:浊流沉积体和块体搬运复合体,分别来自西北部物源和北部物源,不同部位沉积物供给能力的差异,导致峡谷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充填结构和样式.11.6 Ma时期构造变革事件为峡谷的形成提供了构造背景,盆地东部形成的轴向"限制型"小型盆地可视为中央峡谷体系的雏形.5.7 Ma时期红河断裂带右旋走滑的活动,将增强莺-琼盆地交界处沉积物的水动力条件,并向浊流发生演变,形成深水浊积水道.南部隆起的存在对峡谷内部充填沉积物起到了"遮挡"的作用.更新世以来的气候因素所引起的强烈沉积物供给和盆地东部特殊的地貌特征,引起了中央峡谷体系的"回春",大量垮塌沉积体的发育将进一步加剧峡谷的"负地形"特征.研究表明,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体系自西向东不同区段的主控因素存在差异:西北部物源的供给和红河断裂带在5.7 Ma时期的构造活动控制了头部区域浊积水道的形成和发育;西北部物源、北部陆坡的沉积物供给、构造地貌特征等,控制了峡谷自西向东的运动,并影响了峡谷内部的充填结构;盆地东部11.6 Ma时期的构造变革和长昌凹陷有限的沉积物供给能力是盆地东段中央峡谷体系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3.
琼东南盆地峡谷领域是南海西部天然气勘探重要领域,其靠近富生烃凹陷,广泛发育的浊积砂岩,具备成大型气田基础.常温常压环境与深海拔、浅埋深的沉积特征,易于形成高孔渗优质储层.AVO技术是地震勘探走向叠前资料的第一步,在高孔渗储层评价中,Ⅲ类、Ⅳ类AVO均具有发育气层或水层的可能,基于AVO类型的含气识别遇到瓶颈.本文中,根据AVO技术原理,分析AVO特征随孔隙度及流体变化规律,明确偏离背景趋势线异常为含气特征,同时确定AVO异常随孔隙度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旋转AVO属性,明确提出含气指示因子与孔隙度指示因子,应用该属性在深水区井位评价中,经LSX-10探井证明该技术方法的有效性.同时该技术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可根据区域规律建立区域模板应用含气指示因子和孔隙度指示因子预测储层物性与流体性质,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极性是地震资料的一个基本属性,不同极性的地震资料可能得到不同的地质认识.琼东南盆地多年度地震资料极性不统一,给目标评价和储层描述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从探讨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各阶段极性的定义入手,分析不同阶段引起地震极性变化的原因,总结适合地震解释阶段极性判断方法.判断地震资料极性的方法主要有利用已知地球物理性质的标志层判断和利用钻井资料合成地震记录判断两大类,将极性判断方法应用到琼东南盆地地震资料,分析认为资料A、B浅层均为正极性,资料A深层偏向于负极性,资料B深层偏向于正极性.根据极性判断结果对资料A、B进行纵波阻抗反演,两批资料反演结果的高度吻合证实极性判断准确.琼东南盆地多年度地震资料在使用前做针对目标层段极性判断并匹配处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盆地地震剖面构造-地层的详细解释,在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简称莺-琼盆地)古近纪同裂陷充填序列中识别出一条区域性的构造变革界面——T70,该界面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显著的下削上超的地震反射结构特征,发育的时代为32~30 Ma,与南海海底扩张起始和红河断裂带左旋走滑的时间一致; T70界面将莺-琼盆地的同裂陷期地层分隔为断陷层和断坳层(琼东南盆地)或坳陷层(莺歌海盆地)两个构造-地层单元,这些构造地层单元和构造变革界面是南海及其周缘区域板块构造重组事件在莺-琼盆地的响应.论文结合前人成果,论述了以红河—越东—Lupar线断层为界,可以将南海及其周缘地区划分为结构构造、演化特征和动力学背景有显著区别的两个构造变形区:挤出-逃逸构造区和古南海俯冲拖曳构造区.以此构造变形分区为基础,确定了莺-琼盆地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其构造演化模式.本研究有助于从整体上理解南海周缘盆地的发育演化过程及主要控制机制,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区的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陵水凹陷的钻探、三维地震与地球化学分析表明, 该区域发育热成因气控制的呈烟囱状反射特征的裂隙充填型和薄砂层的孔隙充填型水合物.不同站位水合物富集程度、厚度与赋存形态不同, 这种复杂水合物富集成藏的控制因素还有待进一步明确.本文利用宽频处理三维地震与随钻测井资料, 精细识别了裂隙充填型水合物发育的空间分布, 分析了断层与块体搬运沉积物对水合物赋存的影响, 通过建立重烃气体影响的Ⅱ型水合物稳定带底界, 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 定量模拟了多类型水合物形成与富集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起源于基底隆起的断层连通了深部气源与浅部水合物稳定带, 控制着深部热成因气向上运移, 发育的多期块体搬运沉积内局部裂隙及下部的有利砂层, 使水合物在垂向上呈多层叠置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8.
深水沉积是深水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本文利用南海北部陆坡区三维地震资料,应用三维可视化、相干处理、沿层切片及波形分类等地震技术,识别和刻画南海北部陆坡区更新世深水沉积水道的展布、演化特征及有利砂体分布位置,初步总结出一套适合深水沉积水道的地震识别和描述方法.该水道呈南西-北东方向展布、具蛇曲形态,水道主体以泥岩充填为主,水道侧向加积及堤坝部位是有利的储集部位. 相似文献
9.
基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实施的14条近垂直深反射地震探测叠加速度谱,利用Dix公式将叠加速度剖面转换为地壳层速度剖面,并利用时深转换方法构建了深度域地壳层速度模型,综合各地壳速度剖面分析了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珠江口与琼东南盆地不同深度层次的P波速度变化趋势以及地壳几何分层特征.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区可分为4~8 km沉积层(VP为1.7~4.7 km/s)、4~10 km厚的上地壳层(VP为5.2~6.3 km/s)、5 km〗左右的下地壳层(VP为6.4~7.0 km/s)以及2~6 km厚的高速下地壳底层(VP>7.0 km/s).VP>7.0 km/s下地壳高速层的存在被认为是岩石圈伸展、下地壳底部底辟构造或者是残存的原始华夏下地壳基性层的地震学指示;综合研究区地球物理探测成果构建了跨越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陆坡区剖面莫霍和岩石圈底界图像,揭示出岩石圈上地幔在华南大陆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的减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构造简单或者复杂的地方,高精度速度建模与反演一直是地震处理所追求的目标,为进一步提升复杂构造区域的速度建模精度,提升该区域的成像质量.文中以琼东南盆地陆架坡折区速度建模与反演为例,采用构造形态对速度反演过程进行约束,通过模型和实际数据验证了混合邻域构造约束建模与反演技术的有效性,解决了坡折大角度构造常规速度建模及反演技术存在速度异常的问题.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速度反演方法,本文方法得到与地质更加吻合的速度场,能够更好地解决成像及岩性认识问题.结论认为:本方法在速度建模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动提取构造张量并约束建模过程,提高陆坡下方速度精度,改善了坡折下方成像,该方法对于崎岖海底地区速度建模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永1井区为例,在详细分析了目的层的地震和测井特征后,针对砂泥岩薄互层的叠后地震属性进行剖析.分析了不同地震属性在研究区的应用情况,同时对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文中的叠后地震属性主要分层位属性和体积属性两类进行研究,在地层岩性油气藏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侏罗系低阻油层的广泛分布,油、水层测井识别存在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勘探、开发的高效推进.本次研究针对该地区低阻油层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明确主控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适应的油、水层识别方法,旨在为该地区勘探、开发提供技术保障.本文从合道地区侏罗系基础地质规律出发,充分利用试油结论、试采动态、地层水分析等资料,对该地区低阻油层成因进行分析.认为造成该区域普遍发育低阻油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高地层水矿化度,束缚水饱和度、鼻隆构造幅度属于次要因素,其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储层视电阻率.对于整体区域而言,受控于基础地质特征的诸多差异,利用储层声波时差与视电阻率交会图等常规图版,已无法对油、水层进行有效识别.结合低阻油层成因,在整体区域范围内,利用地层水矿化度与储层视电阻率建立交会图,油、水层识别精度得到提升.考虑到钻井液侵入作用进一步降低了测井对比度,引入视电阻增大率与地层水矿化度构建油、水层识别图版,识别精度进一步提高.通过具体区块实例验证,该方法对于低阻油层具有良好的识别效果.此外,该方法能够反应出储层视电阻增大率随地层水矿化度的变化规律,在满足油、水层定量识别精度要... 相似文献
13.
酒西盆地为河西走廊西段的一个压陷性盆地,其内发育了多条晚第四纪活动逆断裂、褶皱带,是未来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潜在震源区.通过对酒西盆地和邻近地区9个潜在震源区的长期地震活动水平的对比研究,发现不同震级档的潜在震源区基本处于各自的一个地震活动水平档上.据此将玉门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水平与其它潜在震源区对比,并结合区内活动构造及历史地震等活动特征,判定其震级上限为MS7.0.指出地震活动水平对比方法可作为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一个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地质勘探工作的不断深入,对构造图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速度场建立和变速构造成图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东部大港探区在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中所用的传统方法是利用统一的华北速度公式来进行的,由于工区内钻遇深层古生界地层的井较少,且分布很不均匀,所以利用华北地区的井资料综合出的统一的华北速度公式对整个华北地区进行时深转换及构造成图存在一定的误差,特别是在复杂构造地区,误差更大,已不能满足实际生产的需要.本文在对大港探区歧南斜坡区内每一口井都进行精细的层位标定基础上,分析了传统方法中影响时深转换和成图精度的主要因素,指出了传统方法中造成误差较大、准确性较低的原因.采用处理资料的叠加速度、测井速度和地震地质标定速度相结合的技术,在三维空间分析该区速度变化,编制平均速度平面图、立体显示图等,实现空间变速成图.有效地提高了复杂地区速度场和构造图的精度,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传统研究方法以点、线代表区域地貌面,数据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限制了对阶地演化的进一步研究。高分辨率DEM处理方法的发展使广泛精确获取地貌面的定量信息、重建阶地模型、进一步研究阶地演化成为可能。以岷江上游漳腊盆地为研究区域,采用SPOT5高分辨率数据影像构建DEM,将统一标度后的阶地横剖面作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在不同维度使用模糊C均值聚类,得到研究区域内阶地总体形态特征。在提取各级阶地面的过程中,将阶地剖面间的空间相关性与阶地总体形态特征纳入分析,最终建立了一种基于区域总体特征和区域内部自相关的阶地提取方法。对不同级阶地面提取的精度评价表明,其结果与野外实测数据有较高的一致性。文中以实验结果为依据,进一步讨论了漳腊盆地内阶地的形态特征、河流下切速率和区域隆升之间的关系。因此,将模糊聚类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性结合的区域地貌面提取方法是简捷易行的,适用于阶地等层状地貌面发育区域构造-地貌等相关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西藏尼玛盆地二维地震勘探工程为基础,系统收集分析了西藏高原地区以往地震勘探成果及存在问题,在充分调研和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该地区地形地貌特点及安全、环境保护需要,提出低频可控震源高密度宽线地震采集攻关试验方案,通过实施其攻关效果明显,地震剖面波组特征清楚,资料信噪比较以往有较大提高,不仅满足油气勘探的需要和地方安全要求,而且减少了地震勘探现场施工对环境的破坏,将有效推动西藏高原地区油气勘探进程. 相似文献
18.
脆性指数是致密砂岩储层评价的重要参数,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计算脆性指数,对致密砂岩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桐川地区长7段为例,开展致密砂岩储层脆性指数常规测井评价方法研究.首先,利用全岩矿物X射线衍射分析、阵列声波测井资料,定量计算了脆性指数;第二,构建岩石矿物组分模型,利用常规测井曲线,通过最优化求解方法,预测了脆性指数;第三,在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后,将基于多矿物模型的脆性指数计算方法在研究区内推广、应用,并精细刻画脆性指数平面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基于岩石矿物组分和声波特性的脆性指数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利于方法的结合和计算结果的相互验证;研究区内脆性指数与常规测井参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参数间数学关系定量拟合的要求;以基于声波特性计算的脆性指数为参考值,通过多矿物模型并利用常规测井资料的计算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研究区东部脆性指数高于西部,相应的工业油流井点也主要分布在东部.本文提出的脆性指数常规测井评价方法,可在无岩心测试、特殊测井资料的条件下计算岩石脆性指数,为致密砂岩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丰富了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是近年来油气勘探的热点.然而,由于碳酸盐岩地层缺乏有效的古温标,极大的制约了热历史的研究.团簇同位素作为一种新的有效古温标,为碳酸盐岩地层的热历史恢复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测试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结构组分的团簇同位素,利用固态重排模型重建了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的奥陶纪以来的热历史.塔里木盆地顺北、顺托和顺南地区泥晶基质的团簇同位素温度(TΔ47)平均值分别为92.34℃、124.35℃和170.27℃,除了顺南地区SN501井和SN4井外,其他的所有样品在最高埋藏温度下尚未达到完全热平衡,可用于热历史重建.通过对顺托果勒地区典型单井设置不同的热史路径,进而明确最高埋藏温度的上限为170~190℃.此外,二叠纪的异常高温可能是地层抬升剥蚀和岩浆活动热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顺托果勒地区二叠纪地温梯度范围为26~46℃/km,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地温梯度的空间变化表明可能与岩浆活动有关,且岩浆活动中心可能位于塔北地区附近,岩浆活动造成热响应可能在SN3井附近终止. 相似文献
20.
枯水期咸潮入侵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感潮河流区域供水安全.本文通过构建避咸蓄淡供水模型,耦合了咸度预测、河库联合供水调度和供水安全分析模块,为依赖感潮河流为水源地的区域供水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整体思路和决策方法.以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珠海东部及澳门的珠江三角洲磨刀门水道取供水为例,基于潮汐、径流和风等因子及咸度实测数据,较好地拟合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咸度预测模型,及含氯度与超标时间的曲线函数,建立了上游来水和咸度超标时间之间的联系,得到了避咸蓄淡取水时机.咸度预测与当地河库联合供水调度相结合,得到了上游枯水期来水过程的当地区域供需平衡状况.枯水期不考虑水库调蓄的资源性缺水临界需水量为3.22亿m 3,水库参与调蓄的工程性缺水临界需水量为3.75亿m 3.通过供水安全分析模块,基于设定的风险阈值和临界阈值识别出了不同需水规模的上游来水临界流量特征.对于当地规划的需水规模4.23亿m 3,期望上游枯水期临界流量均值约为3372 m 3/s.整体上来说,需水规模越大,对上游来水期望的临界流量越大,但同时还与枯水期流量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