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1,(7):48-48
重庆市积极开展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引导节约集约用地,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峡地质灾害防治“固若金汤”,国家投入巨资开展的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显著,蓄水7年地质灾害实现“零伤亡”,“中国温泉之都”授牌重庆,“移土培肥”工程,促进成果转化应用,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助推了城乡统筹。  相似文献   

2.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叶城二牧场辖区为研究区,通过综合分析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叶城二牧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依据研究区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建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性层次结构模型,确定其影响因素权重,分区评价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划分了四个等级:地质灾害高危险区(10.71%)、地质灾害中度危险区(36.67%)、地质灾害低危险区(43.24%)、地质灾害非危险区(9.68%)。其评价结果与实际条件比较吻合。其区划成果对叶城二牧场减灾防灾以及灾害治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新疆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楚雄州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和地质灾害调查结果,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方法,从地震地质灾害、地震烈度、地震活动性、震后地质灾害演化4个方面探讨了该州地震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地震触发的地质灾害以滑坡、崩塌、地裂缝为主,中强震活动频繁区域地质灾害相对较发育,尤其在6级以上地震的高烈度或低烈度交叉区域,6级以下地震虽然触发地质灾害程度较弱或不能触发,但对地质灾害发育起了促进作用;震后地质灾害具有长期活动性,武定6.5级地震导致境内地质灾害活动持续长达23年,大姚6.2、6.1级地震致使大姚县地质灾害活动持续18年之久。楚雄州未来灾后重建时应充分考虑震后地质灾害长期活动性特点,以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4.
四川九龙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方法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九龙县地质灾害众多,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GIS空间分析原理,对九龙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按照地质环境条件差异、地质灾害形成主导因素、乡镇级行政区相对完整、综合分析定量化并参照遥感详细解译结果进行分区,并根据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不同,对九龙县地质灾害做出了详细的分区及评价.  相似文献   

5.
搜集了鲁甸6.5级地震和景谷6.6级地震震区地质灾害的详细资料,提取地质灾害点中对道路有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分析了导致道路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各影响因子,并将两次地震道路地质灾害的特征进行对比,得出初步认识,所得结果对进一步认识云南省内地震地质灾害对道路风险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井研县岩体破碎、坡体崩滑等地质灾害频发.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的7.0级地震对井研县坡面稳定性具有一定影响.为防止群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井研县开展了地质灾害排查.通过调查核实共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129处,其中新增31处.本文根据井研县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和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机理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7.
谢配红  张辉  吴虹 《地球》2014,(4):112-112
根据正安县地质灾害隐患最新调查数据,对该县地质灾害灾情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和综合评估,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面向用户的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工程选址、防震减灾规划与经济发展规划等均需要地震地质灾害基础数据,但地震地质灾害种类多、信息量大,如何进行有效管理,并实现共享,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GIS技术,以ArcGIS为系统平台,建立了面向用户的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首先,基于地震地质灾害的特点及对应的分析评价方法,构建了地震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平台的总体架构;对构建地震地质灾害系统存在的数据标准化等关键性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最后以唐山地震为例,建立了示范性地震地质灾害GIS系统。  相似文献   

9.
汶川Ms8.0地震驱动的同震及震后地质灾害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驱动了大量的同震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这些地质灾害同时造成了山谷中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堆积,并将以泥石流的形式进入河流系统,造成震后大规模的泥石流地质灾害,这也是地震灾区在震后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根据本项目组的卫星影像处理和实地观测工作,以及前人对同震地质灾害研究获得的数量资料,对同震地质灾害数量在平行于断裂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江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模型的建立、计算方法,以及预警预报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获得的成功,对类似条件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相关技术问题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有效预防、减轻或避免地质灾害对未来工程设施及其运行环境直接危害和间接危害的一项主动防灾措施。本文基于近年来在开展此项工作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整体流程,包括评估依据、技术内容、评审要求及评估工作完成后如何备案等进行了评述,并对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经常遇到的一些具体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李帅  陈建波 《内陆地震》2013,(3):263-269
通过对库克苏河某水库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活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气候条件等简单描述,概述了库区内已经存在的地质灾害的类型,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形成的因素,总结了库区内可能发生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2014年云南鲁甸“8·03”MS6.5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的剖析,震后地质灾害发育分布有特征如下:(1)震后地质灾害较震前成倍增长,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滑为主,地震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大量沟谷崩滑堆积物为泥石流储备了丰富的物源;(2)震中高烈度区域地质灾害密度大,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震中区龙头山镇地质灾害发育最为集中;(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人类活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详细分析延安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地形地貌类型、斜坡的坡体结构、地质灾害类型的基础上,利用1:1000地形图为底图进行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划分分析。结果表明,对该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威胁且防范困难的地质灾害类型为不稳定斜坡(黄土滑坡、黄土崩塌、基岩崩塌)隐患,黄土陡坡和基岩陡坎区地质灾害高且易发。  相似文献   

15.
结合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根据地质灾害在空间、时间分布的特征,对地质灾害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条件、诱发因素、致灾情况等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胡克荣  何其霖 《地球》2012,(8):98-99
东海县地处沂蒙山脉的延伸部与淮北平原的交界地带,是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东海县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现状特征,对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东海县地质灾害发育特点,提出了几点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及危险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认真分析北京地区地质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基础上,对泥石流、采空塌陷以及崩滑塌等突发性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和探讨。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预测,圈定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影响地质灾害演变趋势的降雨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地震活动以及区域岩组结构等因素进行了综合评判,并依据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划结果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综合评判结果,对其演变的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价,将北京地区划分出突发性地质灾害高风险区、中风险区以及低风险区。这对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减灾防灾、资源开发、环境整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爱民 《高原地震》2009,21(2):62-66
对辽宁省地质灾害概况、类型、分布及成因等做了研究、分析,归结起来辽宁省的地质灾害有分布广、类型多、灾害频繁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2022年1月8日发生的门源M6.9地震诱发了崩塌、滑坡、砂土液化、地裂缝等多种同震地质灾害。通过对门源M6.9地震地质灾害进行现场调查,得出了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和各类型地质灾害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地震地质灾害不发育的原因,并对地震地质灾害的长期效应进行了分析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门源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震中附近;崩塌、落石总体规模较小,滑坡多为岩质滑坡,且以冰碛物和表层岩土体的溜滑为主。受表层土体冻结和孔隙水压力消散的影响,饱和砂土液化沿较窄的地裂缝呈串珠状分布,喷出物多为粉细砂。地震形成了4条左旋左阶斜列的地表破裂带,并在极震区内形成了大量的地裂缝。断层破碎带对地震动的阻隔作用、覆盖层薄、地表土冻结可能是造成本次地震地质灾害总体不发育的主要原因;地震产生的大量地裂缝导致斜坡和堆积体的稳定性减弱,在耦合集中降雨、冻融作用等因素后可能诱发滑坡灾害,松散堆积于沟床处的崩滑物作为物源,可能会增加地震影响区泥石流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王建燕 《地球》2011,(4):98-100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们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或损失的岩土体移动事件或过程。”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李宗亮教授介绍,按成灾条件可划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与人为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