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球》2017,(7)
<正>灵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有着"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它与四川都江堰、陕西郑国渠并称秦代三大水利工程。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通航,如今两千多年过去了,这条古运河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仍然发挥着农田灌溉、排洪泄洪作用。在今年5月,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千年古灵渠正式启动了申遗工作。  相似文献   

2.
秦太生 《地球》2012,(1):94-95
公元前259年中国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邯郸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创立者秦始皇。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讨论了将考古学方法用于研究现代构造运动。从调查古墓、古城、古碑等得到了临汾盆地部分地区的地面沉降的速度和幅度;从调查战国时期(公元前400-前220年)和元朝初期(公元1200-1300年)的河岸阶地,求得了地面上升的速度和幅度。最后,对临汾盆地不同地区在今后一百年内的地震危险性,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蓝颖春 《地球》2015,(1):36-39
<正>世界上最早的调水工程是公元前2500年,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的沟渠,引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河水,浇灌出了灿烂的"两河文明"。公元前2400年,古埃及兴建了人类第一个跨流域调水工程,引尼罗河水至埃塞俄比亚高原南部进行灌溉,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与繁荣。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了350余项调水工程,年调水规模超过了5000亿立方米。  相似文献   

5.
“烨烨(yè音叶)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zhǒng音肿)崒(cuì音翠)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这是我国古代对于周幽王二年即公元前七百八十年陕西西周地震和地壳运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6.
《地球》2015,(1)
<正>跨流域调水是通过大规模的人工方法从余水的流域向缺水流域大量调水,以便促进缺水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缓解流域人畜用水的矛盾。因为这里所指的流域一般都是空间尺度较大的流域,所以跨流域调水经常又被称为"远距离调水"。跨流域调水中的人工方法一般有两种类型:改变河流的流向和修建能输送大量水的大运河。跨流域调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沟通珠江和长江流域的灵渠工程、京杭大运河都是历史上跨流域调水的典型事例。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7,(8)
<正>大运河森林公园位于北京通州北运河两侧,占地面积10700亩,总投资6.6亿元,在通州服务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新城之际,大运河森林公园的建成,为新城运河核心区增添了500余万平方米天然氧吧,使大运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磷释放的模拟试验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扰动情况下运河(杭州段)表层沉积物磷的释放对上覆水的影响以及投加石灰、投加三气氛发化铁、连续曝气、换水清洗等措施对沉积物磷释放的控制效果,研究表明,在扰动、开放体系条件下,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磷释放导致的上覆水总磷浓度在释放初期最高,随时间逐渐下降,表现出净吸附,采集于有机污染较重河段的沉积物磷释放能力显著高于总磷含量较高但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的河段的沉积物,上覆水投加石灰最终导致沉积物磷释放量的增加,投加三氯化铁显著降低了上覆水总磷浓度,上覆水连续曝气降低了上覆水的平衡磷浓度、换水清洗对上覆水磷浓度的降低效果是有限的,然而上述措施均未能将上覆水总磷浓度控制在V类水的浓度限定值以下,因此,就上覆水TP的浓度指标而言,运河(杭州段)沉积物的内源释放对其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蓝颖春 《地球》2014,(1):20-21
2013年11月28至29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0)、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国际节能环保协会(IEEPA)和世界动物保护协会(WSPA)、全球立法者组织(GLOBE)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世界环保大会”在北京中国大饭店开幕并举行多场次活动,世界各国代表及社会各界七百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列出全世界105个国家的最早地震记载情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在世界文明古国当中,最早的地震记载时间顺序为:中国、埃及和希腊,其最早地震记载时间均在公元前22~23世纪,前后只差121年。本文说明,在《竹书纪年》上记载的公元前2221年夏天,山西省永济县地震泉涌。这一文字记载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1.
编制完整可靠的历史地震目录是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一项基础工作. 但目前的现状是, 最新版本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中的某些参数在一些地区很难被认同. 本文以厦漳跨海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例, 在该工作的区域范围内, 分别将《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1911年)》和福建省地震局提供的地震目录逐条进行对比. 再分析几个影响较大的6级以上地震的时间、空间、强度参数的差异, 以及对工程场址影响的差异. 最后, 对今后“安评”工作中的历史地震目录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本文以四川省行政区界作为研究区,采用中国强地震目录(公元前23世纪-公元2005年),对地震资料完整性和可靠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强烈地震等震线图的编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 引言中国是一个地震较多的国家,历史上从很早以来就有关于地震的记载。据吕氏春秋制乐篇记“周文王立国八年(公元前1189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一次的地震记载。根据“中国地震资料年表”所  相似文献   

14.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15.
袁立明 《地球》2013,(3):33-36
正陨石,在古代人们就明白其是从天上落下来的物体。我国史料中有700多次陨星记录,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133年。同时我国还是最早利用陨铁制造武器和农具的国家。战国时代的史籍《竹书记年》记载:"帝癸十年(公元前1809年,夏代),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这是世界上有关石陨石雨的第一次记载。《中国通史》记载,秦始皇三十六  相似文献   

16.
中国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较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公元前1831年即有地震记述。自宋、元以来(约十二世纪),地方志逐渐盛行,特别是明代以后(公元1368年),地震记载较为普遍与详细,不仅记有强震破坏,而且对远震波及与当地的弱震情况都有所描述,甚至一些抗震经验也有所涉及。 解放后,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抗震设计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各方面人员查阅了各种文史书籍八千余种,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不同抗震设计规范中场地分类方法的内在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前国内外不同行业(如建筑、铁路、公路、构筑物、电力、水利等)在抗震设计的场地分类方面,主要考虑各自的应用特色和具体需求,尚无一套所有相关行业统一认可的标准和依据。本文归纳和对比了国内外多种行业规范在场地土和场地类别划分方面的依据和方法,并讨论和分析了各规范之间的主要异同和内在关系。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在抗震设计方面,应制定一种兼顾多行业需求的通用型场地分类规范,以更好地适应各类工程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姜寨遗址的考古地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测量姜寨遗址窑灶烧土标本的剩余磁化方向,确定了公元前四千年左右该遗址所在临潼地区的地磁场方向(倾角和偏角),采用逐步热退磁法,求出了当时、当地的地球磁场总强度值。由此,按照中心偶极模式算得了当时该地区所在的地磁纬度,以及该时期的虚地磁极位置和地球的虚偶极矩。  相似文献   

19.
蔚东英 《地球》2009,(4):32-35
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申请者评估表》.这是今后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评价标准。时任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司长的姜建军提出:用世界地质公园的标准来建设我们的国家地质公园可见,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申请者评估表对我国地质公园的申报和建设有重大的影响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申请者评估表共有6大类标准:1、地质与景观(35%):2、管理机构(25%);3、解说系统与环境教育(15%);4、地质旅游(10%);5、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10%)6、交通条件(5%)每大类包括若干小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O多年.公元前1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地震仪(后人称候风地动仪),当时此地震仪测到陇西地震,众人皆服其妙.中国地震资料最丰富,地震记载时间长.明朝全国地方志盛行以来,我国地震记载遍及于各县,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