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之赋     
《地球》2015,(4)
<正>夫水者,地之血脉,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夫水者,万物之所载,万物之良能也。人类傍水而居,与水相亲,须臾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一切故事之灵魂。黄河浮日月,长江吐乾坤。激奏沧桑曲,愤弹旷古音。一江唱出万载史,一河见证千年昌。神州大地,江河纵横,犹如条条血脉,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水自天上来,越千嶂,过万壑,  相似文献   

2.
纪亚洲  顾和和  李保杰 《地球》2012,(12):102-103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的载体,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开不了土地,她像一位辛勤的母亲,慈祥地哺育着万物生灵,我们人类像孩子般慵懒地享受着大地母亲温暖的怀抱。但是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改造与影响自然的能力不断扩大,对土地资源的掠夺也到达了一种贪婪的境界,大地母亲的身体正处于亚健康状态,所以地震、飓凤、沙尘暴、地质灾害、极端天气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这是地球在向  相似文献   

3.
《地球》2017,(7)
<正>"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亘古以来,大自然一直秉持其特定的规律,山崩地裂也罢,翻云覆雨也罢,并不因为人类的喜恶和痛苦而改变,如此冰冷,如此决绝。然而人类在与自然的漫长博弈历程中,也早已不是随波飘荡的浮萍和任由摆布的玩偶,人类正拥有着越来越强大的力量,去对抗大自然的伟力和残酷。天灾猛于虎,地灾亦无情。进入2017年以来,关于地质灾害的消息原本是值得我们欣慰的。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全国共发生  相似文献   

4.
正"土生万物,地发千祥"。这句话的意思是,土地是万物生存的基础,如果没有土地,世间一切生物都将销声匿迹。土地是我们值得守卫的珍宝,保护土地资源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在第23个全国土地日来临之际,《地球》杂志就我国土地资源  相似文献   

5.
尹超 《地球》2014,(7):104-105
当几千年前的古人凝视着繁星点点的苍穹,倾听着大江东去的波涛声时,他们已经在思考一个至今仍然未被完全破解的谜题:“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我们的祖先到底是谁?” 在中国,创造人类的神灵被赋予了一个女性的形象,她能够用七彩神石缝补破损的天空,还用泥土创造了千千万万个小人,这就是女娲。当然中国的道教也宣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西方,有亚当夏娃的故事,有美丽的伊甸园,很多人至今仍然相信是上帝把人类带到这个星球上的。  相似文献   

6.
刘嘉麒 《地球》2021,(1):1-1
湖泊是镶嵌在大地上的蓝色宝石,它不仅景色幽静,环境优美,还是生命之源,万物繁衍的地方。地球上约有14亿立方千米的水,其中约97.5%为咸水(主要在海洋中),2.5%为淡水,而这2.5%淡水的大部分(约70%)还被冻固在极地和高山的冰川中,能直接为人类所用的水仅仅是湖水、河水和部分地下水,总量不及全球水量的1%。可见淡水之宝贵,湖泊之宝贵。  相似文献   

7.
读者沙龙     
《地球》2012,(7):5-5
如果您对《地球》杂志有任何意见、建议,以及遇到相关难题或者提供新闻线索,请发邮件给我们,我们会尽快回复。我们的邮箱是 :diqiuzazhi@163.com来信节选"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命之源、立命之本。早在《诗经》中,反映农耕文明的诗篇不胜枚举。周朝始祖弃,作为第一位农艺师标榜史册,周也随之开创了中国农业史繁荣之地先河,"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技术经验。来信节选  相似文献   

8.
郭盖  温博 《地球》2013,(5):109-112
正人类发现煤炭的那一天,将永远是一个谜。时间曾精确地记载了那一刻,却又漫不经心地磨灭了那一刻。煤炭所饱含的亿万年前的太阳的力量,必将成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现在,我们到了该追随人类的时候了。凭着野兽留下的蛛丝马迹追捕猎物,是人类最早学会的技能之一。这种古老实用的方法,被考古学家们沿用至今。他们"嗅觉"灵敏,游走于世界各地,在历史的河床中挖掘着我们每个人的家族故事。  相似文献   

9.
徐绍史 《地球》2012,(6):10-11
今天是第22个全国土地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了我们新的使命。万物土中生,有地斯有粮。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地实则粮丰,粮足则天下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保护耕地资源、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们正处在人类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重新确定人类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刚刚结束的联合国92年里约热内庐环境与发展大会已经清楚地认识到现在和未来威胁全社会的主要问题。人类大约需要十万代的繁衍才能达到现在50亿的  相似文献   

11.
地震层析成像板块构造及地幔演化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提供了一个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强有力的工具,也给人类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使人类更加清晰地在两个层次之上(地球的层圈构造和内部横向不均匀性)了解地球内部,特别是对幔内部非均匀结构,从全球和区域的尺度上揭示出地球内部特别是地壳和上地幔横向不均匀结构。呈现出全新的地球,特别是地幔结构的三维图像框架,很容易理解,这一基本框架正是地幔演化热动力学过程的现代表现,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该框架去追溯、探讨全球构造特别是地幔构造演化的历史,从而深化对于我们这个星球演化过程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张佑一 《地球》2012,(4):87
可可西里是一个天堂。天堂里万物生机盎然。可可西里又是一座地狱。地狱里是人类对藏羚羊的无情杀戮。在这里,生命链条的最低端,即是覆盖着可可西里的草甸。躺在上面,你可以听见毛茸茸的苔草在嬉笑。它们轻轻地钻进你的衣服,骚挠着你的皮肤。抬起头,晶亮的蔚蓝天空甚或没有一丝云彩,让人眩晕的日光毫无遮拦地逼视着你。如果你平视,幸运的话,不远处就会有一组带着铮铮金属感的犄角,它们撑起两道完美的弧  相似文献   

13.
《地球》2020,(5)
正毫无疑问,在自然力量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从古至今,人类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自然灾害,这些灾害在给人类造成生命财产损害的同时,也让人们对自然产生了敬畏之心。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和探索也成为人类文化和科技发展史的一部分。在浩如烟海的成语中,有一些就是源于对自然灾害的描述。当我们对这些成语进行仔细解析时,你会发现很多成语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对自然现象真实的记录。  相似文献   

14.
地球的道理     
崔硕 《地球》2009,(1):100-101
地球是一颗幸运之星,经历了46亿年的沧,桑变化。一方面,太阳慷慨地将其44亿分之一的热能赐给地球表面;另一方面,在距今300万年的时候,地球惬意地做了人类的母亲。地球无私地为人类创造了一个适宜生活和繁衍的环境,同时提供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这里包括氧气、水、动植物、矿物资源等。但是我们作为个体的人,究竟了解地球有几分?你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它的品质、  相似文献   

15.
地震一直是影响人类生存的天灾,尤其是大的地震。30年前的唐山大地震记忆犹新,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更是震惊中外,其损失之大、牺牲之惨烈、可歌可泣的事迹让我们流泪、让我们感动、终身难忘。痛定思痛,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地震预报工作。由于地震预报工作涉及的学科很多,涉及的面又相当广,例如,这次电磁会议上所报告的,在地震前是有一些预兆的,它是个复杂系统,需要有系统的思想,并可以利用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6.
王琦 《地球》2009,(4):42-45
地质学业知识于我来说,那就是一部天书。对我们人类的家园——地球,已经度过了大约46亿年的漫长岁月之历史,我更是知之甚少。翻开那尘封的地质历史“史卷”,我似乎进入了阿里巴巴的宝藏洞。眼前豁然开朗。  相似文献   

17.
王瑞江 《地球》2022,(4):6-11
<正>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 Staunton ex D. Don)为柏科水松属单种属植物。它来自远古,曾经伴随过恐龙的咆哮声,也见证了人类进化的历程。水松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在古代文献中也多有记载,有“世纪年轮”之美誉。如今水松已经是濒危植物,如何科学地保护它们,让这一抹从远古走来的绿色不离我们远去,是亟需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金星宇 《地球》2014,(7):36-39
水,乃万物之命脉所在,她孕育了生命,使地球上的一切生意盎然;她滋润了万物,使世界中的一切缤纷多彩;江南一带自古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也正因江南多水,可“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屈原笔下避世隐退的渔夫,不为世俗纷扰,心境素然开阔,成了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吟咏追慕的智慧、大悟之人,是不是水的灵秀洗涤了他们心上的尘污,让他们空明如水?“烟销日出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这便是渔夫的境界,也是水给人的一种韵味享受。  相似文献   

19.
李金贵 《地球》2011,(4):123-124
地球是人类栖身之所,也是衣食之源。然而,直到1769年瓦特改进了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人类才由此展开了一场对自然大规模的征服运动。工业机械开始开采挖掘出地底下的“宝贝”,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能源和动力。这些“宝贝”就是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20.
董得红 《地球》2021,(2):40-45
提起可可西里,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那里是“万山之祖、千湖之地、动物王国、人间净土”。更让世人惊叹的是,那里是无人区,海拔在4600米以上,那里的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人类无法长期生存。那里却生活着数以万计的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驴、雪豹、白唇鹿和棕熊等高原珍稀野生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