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速读     
《地图》2011,(4):20-20
我们一贯认为:农业促成了城邦的诞生.而后才有文字、艺术、宗教。然而现在,世界上最古老的祭祀场地哥贝克力巨石遗址正向世人显示文明的火炬不是被农业而是被宗教引燃。1994年.一位库尔德牧羊人在土耳其东部发现了哥贝克力巨石阵。经由碳14测定.考古学家震惊地发现该遗址的建造距今至少12000年.相比之下.埃及的金字塔建于公元前...  相似文献   

2.
视点     
《地图》2010,(6):10-13
<正>"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出炉2010年10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12个项目为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晋阳古城考古遗址公园等23个项目获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相似文献   

3.
借助遥感技术,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日前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发现多处古遗址,其中包括5处古城遗址。这也是河西走廊一次性发现古遗址最多的一次。  相似文献   

4.
徕卡HDS应用于秦俑二号坑数字化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秦兵马俑陪葬坑遗址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对这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和管理,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技术、新方法在文物科技领域不断广泛深入应  相似文献   

5.
陈西御  杨文秋 《地图》2009,(6):52-57
从石器时代的良渚遗址、牛河梁遗址、姜寨遗址……到夏商时代的二里头遗址、殷墟遗址……再到曲阜鲁国故城、秦始皇陵、汉长安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太和城遗址、辽上京遗址、西夏陵、南宋临安城遗址、景德镇御窑遗址、圆明园遗址……100个沉甸甸的名字构成了大遗址保护项目库的首批名录。这里面有些名字已经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得到广泛的宣传、科学的保护;有些却还非常陌生,就连生活在其上的居民也不知道它们真实的面貌。这就是我国大遗址的现状。"大遗址"是一个年轻的概念。放眼世界,比起欧洲国家几百年的遗址遗迹保护经验,才十多岁的中国大遗址保护工作只能说是"刚刚起步",略显稚嫩。大遗址,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思路和新形式,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挑战,会有一个"大"未来么?  相似文献   

6.
鲁东南新石器遗址时空格局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琪  刘冰  刘欢 《测绘科学》2019,44(7):88-95,104
针对史前文化遗址的时空间分布进行研究以进一步分析环境变化对人类聚居地带来的影响,对发现和保护历史文化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鲁东南地区史前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地形地貌等条件分析遗址与自然环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坡度0~6°、坡向朝南且距离河流200~2100m的范围内;且遗址点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聚集性,不同时期人类活动聚集中心存在迁移现象。由此得出古代人类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度低,坡度小,向阳且靠近水源的地方聚居,且不同时期农业经济类型和社会的发展程度一定程度的影响了人类活动中心的位置分布。探究了鲁东南地区3个时期遗址时空分布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了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中心的聚散特征。  相似文献   

7.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分布特征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的问题,该文提出了一种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以不同的格网尺度研究郑洛地区4个文化时期的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5 000~12 000m的格网尺度最能表现出裴李岗文化时期、仰韶文化前期、仰韶文化后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这4个文化时期全局自相关的差异。从局部自相关所表现出的变化情况来看,6 000~10 000m这一范围的格网尺度是最能保留住郑洛地区这4个文化时期遗址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将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于史前聚落考古研究中,可以探讨史前聚落考古中遗址点的空间分布模式及其变化。这不仅为史前聚落考古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也扩展了史前聚落考古理论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利用Z+F三维激光扫描仪对石峁遗址进行三维数据采集,通过点云数据配准,制作遗址本体的二维成果;然后在Geomagic Studio 10.0软件中完成后期三维建模,实现石峁遗址的数字化反演;最后通过三维浏览软件实现遗址的三维展示。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近日,徕卡测量系统北京代表处的工程师与西安四维航测遥感中心的技术人员一起联合作业,顺利地完成了兵马俑二号坑的扫描工作。举世闻名的大型遗址性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它不仅是中国人民、也是全人类的一份珍贵文化财富。1974年3月,当地的几个农民在荒野上挖井时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残片,后经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试掘后发现是座规模宏伟的大型兵马俑坑(即一号俑坑),里面埋藏着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约六…  相似文献   

10.
今年6月26日,山东省传来一个惊人消息,在山东广饶傅家大汶口化遗址中发现一例在5000年前成功实施开颅手术的人脑标本。众所周知,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开颅手术也是一项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手术。  相似文献   

11.
石峁遗址作为重要的考古发现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无人机航摄技术、GPS技术、数字化测图技术等多种测绘技术对石峁本体及周边环境进行测量,得到了多种测绘成果,是利用多种信息化测绘技术服务于文物保护的成功应用,为以后开展同类大遗址保护项目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2.
《今日国土》2008,(8):F0002-F0002
辽宁省绥中县秦汉遗址碣石宫——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生前两次东巡海边,曾有过把这里作为“东门”(即国门)的设想。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千古名篇就是在此写下的。碣石宫1982年被发现,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13.
对古文化遗址的文化重要性所覆盖的内涵加以揭示 ;概述了MapInfo的技术特征 ;提出了基于MapInfo的古文化遗址保护与监控方案。  相似文献   

14.
张开广  亢金轩  孟红玲  巴明廷 《测绘科学》2013,38(4):160-161,169
本文主要讨论PATHCLUST算法的原理和方法,给出了聚类分析选择最优算法应注意的问题;以郑州地区仰韶文化聚落遗址空间模式研究为例,讨论了PATHCLUST算法在聚落遗址空间模式研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此算法可有效揭示聚落遗址的空间分布结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正古有北斗七星辨方向,今有北斗系统定九州。2020年5月,我国公布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在距今5300年前的河洛古国遗址中,发现了北斗九星(北斗七星加两辅星)天文观测遗迹。从5300多年前中华文明先祖们仰望星空,到今天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九州,覆盖全球,我们对于星辰的求索持续了 5000多年。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来都是一体两面,如今以北斗为名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在苍穹闪耀,我们迫切地渴求远在太空的北斗,能够"脚踏实地"让北斗应用走进大众的生产和生活。  相似文献   

16.
联合应用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和无人机航测技术采集了广钢炼钢遗址空间数据,并进行了现状测绘与三维建模。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遗址内外高精度点云数据;无人机航测获取遗址顶部点云及周边地形DSM和DOM,将航摄DSM数据拟合到激光点云上,使得航摄DSM精度达到12.6cm,且弥补了激光点云的漏洞;采用融合的点云数据测制了平立剖测绘图,建立了三维模型。上述两种技术优势互补,形成了一种高效率、高精度、全方位的历史遗迹测量与建模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台风 《中国测绘》2022,(11):78-79
<正>现在虽然可以利用机载激光雷达捕捉到隐藏在偏远地区丛林树冠下的古玛雅遗址,但识别它们仍然是一个耗时的过程。通常情况下,3D点云被转换为2D地形图像的过程中往往会错过一些较小的考古土丘,而这些土丘对于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当今全球挑战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项目直接使用深度学习分析激光雷达数据,大大加快了处理时间,提高了考古遗址识别的准确性。在过去的十年中,机载激光雷达捕捉到了数以千计的以前没有记录的古玛雅考古特征,证实了古典时期(公元250—800年)玛雅城市的巨大规模。然而,考古学家面临两大挑战。  相似文献   

18.
唐湘   《地图》2000,(4):3
战国晚期至汉初 ,我国东南部有一个闽越国。据《史记·东越列传》记载 :“汉五年 (公元前 2 0 2年 ) ,复立无诸为闽越王 ,王闽中故地 ,都东冶。”然而 ,由于史书记载的疏漏 ,冶城的具体位置至今仍无统一的说法。自宋代以来 ,许多注家学者各持一见 ,有的说在浙江南部 ,有的说在闽北 ,有的说在福州 ,但都没有有力的考古证据予以证明。 1 997年以来 ,经考古工作者细致艰苦的勘探发掘 ,在福州屏山一带出土了大量文物及古建筑遗址。 1 997年福州市考古队在福建省农业厅宿舍工地发现汉代绳纹砖砌水井 ;1 998年1 0月在原省财政厅基建工地发掘出 70 …  相似文献   

19.
郑洛地区史前聚落遗址坡向坡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GIS软件对郑洛地区三个连续文化时期的史前聚落遗址的坡向、坡度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大部分聚落遗址分布在坡向朝南、坡度小于3°的地点,但是仍然有少部分遗址处于光照差、坡度较大的地点。  相似文献   

20.
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遗址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国磊  张忠良 《地理空间信息》2012,10(4):32-33,179,180
通过对老宝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将地理空间技术与传统考古调查相结合,进而对遗址考古的技术工作思路和技术整合做了探讨。现代地质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为上海历史遗址保护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探索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