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城台—杭州台地磁幅相法临震异常标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江苏盐城台与浙江杭州台组成台组,应用线性去倾及二次去倾的幅相法提取了临震标志指标,对上述两台站的8年地磁Z分量日变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对江苏地区ML5.0以上地震有较好的映震关系且标准值L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值,其标志体系受人为干扰较小,异常的可信度较高,但虚报、漏报率有待进一步降低。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中强地震与地磁总场强度异常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12个地磁台站总场强度整点值资料,利用空间相关法研究了总场强度数据与黑龙江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给出了该方法在黑龙江地区的异常参数,统计了黑龙江省及邻区地区2008年以来发生的级地震前的地磁空间相关异常的次数,对震前异常进行了系统的统计和分析,发现震前空间相关法都有较好的映震效能。  相似文献   

3.
应用四川地磁台"十五"观测仪器GM-4磁通门磁力仪Z分量分钟值观测资料,研究了四川地磁Z分量分钟值空间相关特性,给出了运用分钟值空间相关法在四川地区的异常判别指标。6级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地磁Z分量分钟值空间相关法是捕捉短期、临震异常的方法之一,连续异常和单日异常的有效结合,是短临地震信息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8年格尔木地震台2套仪器记录的磁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分别从GM3仪器三分量(磁偏角D、地磁场水平强度H、垂直强度Z)与FHDZ—M15三分量(D、H、Z)记录的全年整点值、日均值及月均值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其运行特点,找到2套仪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地区7个地磁台多年地磁Z21资料相关分析,检出地磁Z21相关系数异常与该区东部南黄海两次MS≥5.0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地震前地磁相关系数异常,对今后监视中强地震的短临前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应用小波分析理论及其时频分析方法,阐述了高低频信息的识别和小波基的选取,并对南京地区2006—2012年数字化应变观测整点值资料进行了小波多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六合台体应变小波分解7—9阶是频率最低的部分,异常信号的周期在24—30天左右,持续时间在1—2个月之间,具有明显的短期、临震异常特征;江宁台四分量应变的整点观测值的第9阶小波分解表明,在发生2次地震前,四分量中至少有3个方向的分量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情况,这种异常周期通常在20—30天左右,其与高淳台的异常周期时间相当,它可能是地震的前兆信号。  相似文献   

7.
张北6.2级地震前后地磁Z分量的日变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解用明 《华北地震科学》1998,16(3):62-66,74
利用河北省及邻省、市共17个地磁台相对观测Z分量资料,总结分析了张北6.2级地震前后的日变化。认为,一次较强地震前可能有多次异常出现,日变反向可作为中短期异常,而后出现的日变低点位移,当分界线连续在某区出现,地震可能进入短临阶段。日变反向的极值区附近和低点位移连续汇集地区可能是未来震中。对于震前出现的多次异常进行追踪预报,可能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对应系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学庭  杨钢宇 《地震》2000,20(2):53-60
通过对浙、沪、苏邻近4个地磁观测点的近十年的资料,及邻近区域10个地震进行了每日Z分量日变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变化和响应比月均值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加卸载响应比阈值PO(Z)和响应比月均值PM(Z)的大小与地震的震级、震中距及异常出现的早晚并非完全呈线性相关;当响应比值大于某一阈值时,有可能发生一定震级的地震;按该方法结果综合分析?载止1998年9月底,未来1年左右的时间内在该研究区域或更大范围(  相似文献   

9.
地磁场Z分量的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河北省及邻区共8个台的绝对磁测Z分量的资料,分析了地震磁场Z分量的年变化。结果是,曲线相对长斜线而言,一年中形成两个峰值,时间在4月份和10月份前后。前年1、7、12月份为低值,7月份最低。相对长斜线的年变量大幅度各台变化不大,有从南往北逐渐加大迹象,但是各台的年变化幅度又随时间而有较大差异。主伙同时间里各台Z分量的变化差异,主要是各地长期变化速率不同引起的。认识了地磁场Z分量这些变化特征和规  相似文献   

10.
江苏地区地磁Z21测值空间相关异常及其标志体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江苏地磁台网Z分量21点观测值,初步研究了其空间相关性及与江苏地区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在研究的12年内,共出现了符合判据标准的异常8次,其中在其后7个月内检报对5个MS50以上地震,而其间应报地震6个,虚报1次,漏报1次。  相似文献   

11.
利用河北省内8个地磁台Z分量绝对值资料,分析了近年地磁场变化特征及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地磁场Z分量从七十年代开始以幂函数形式逐年上升,目前仍在上升中;②年速度有逐年增大到逐年减小的变化过程,1993-1994年达到峰值;③年速率在空间上的变化,有由东南往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强震前磁偏角短临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自1987年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各地磁台地磁偏角在Ms≥5.0级以上地震前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离各地磁台300h以内的中强地震前地磁D分量会在短期内出现异常现象(可通过斜率值和相对速率值变化提取异常信息),该异常对地震发生时间和地点的判断具有实用价值,而对震级的判断较差,异常可显示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判别指标:斜率值或相对速率值超过预定的警戒值视为异常,异常大都在震前2个月至1个月前后的时间内出现。  相似文献   

13.
陕西地壳磁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GDC-720-V3模型,计算了陕西地区地壳磁异常不同分量网点值,通过计算数据分析了该地区地壳磁异常基本形态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地壳磁异常各分量强度较弱,分布形态以宽缓的条带为主。(2)陕西北部三条正负相间的磁异常条带可能与基底大断裂有关,反映了块体内部早期不同基底的拼合。(3)陕西南部地壳磁异常总体表现为近东西向大面积的负异常,东部和西部负异常强度有所不同,可能与地壳内物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近期公布的第六代国际地磁参考场(IGRF)计算,分析了1945年以来东亚地磁非偶极场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用中国地磁场模型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得到的主要结果是:1945-1990年,东亚地磁非偶极场X、Y分量缓慢向北和向西方向移动,东亚磁异常中心位置基本稳定,中心附近Z分量的强度变化具有明显的大约15年左右的增强和减弱期。中心附近X、Y的零值点的移动方向与地磁北极的移动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模拟和数字地电、地磁类观测资料。四川地区地电6台站的26测项模拟观测,在汶川8.0级地震前仅出现1项中期异常,异常台站比1/6=0.17;异常测项比为1/26=0.04。对"九五"到"十五"期间四川地区数字化改造或数字地电观测资料,没有分析检测出异常项。四川地区6个台的地磁垂直分量整点值的日变形态在震前2天出现波谷分裂的异常现象,由于平时出现此类异常频繁,若用于预测无统计学的显著意义。可见汶川8.0级地震前四川地区地电和地磁类观测资料结果出现的异常现象比例是极低的。同时对疑似或有争议的异常测项进行分析说明,对汶川8.0级地震前电磁类异常少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及其与磁暴和地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桂平  李鸿宇  张贵霞  潘颖 《地震》2018,38(1):139-146
地磁垂直分量Z日变幅逐日比是基于变化磁场在地球电导率的作用下会产生一个与变化磁场相反的感应磁场, 该感应磁场不仅包含了外空磁场的信息, 还包含了地下电导率的信息。 因此, 相对于地磁场其他成分来说Z分量更多地反应了地下活动的变化, 逐日比是利用前后两日地磁Z分量日变幅相比来提取该异常现象, 但磁暴可能会对逐日比异常判定产生影响。 我们取1984年至今江苏区域范围达到逐日比异常判定指标的29个事件结合磁暴以及该异常事件之后和地震的对应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研究发现, 无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预测范围内地震对应关系达到0.77, 有磁暴时逐日比异常和地震对应关系为0.25。 综合分析认为逐日比异常事件发生后, 若该日无磁暴或者Dst指数小于异常第二日, 那么该异常为地震前兆的可能性大概为0.8, 反之则该异常有可能是磁暴的影响而不是来自于地下活动的影响, 需结合其他前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该研究增强了逐日比异常判定地震地磁前兆信息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王在华 《内陆地震》2012,26(2):138-146
通过仿真实验,主要研究了EMD方法和算法,探讨EMD方法在前兆资料的应用;通过对乌什水管仪分钟值观测资料的分解,该方法能够突出震前高频异常信号,而抑制同震波效应的影响;对整点值数据分解,提取出的IMF1、IMF2分量为半日波和周日波,剩余分量能够精确刻画趋势变化,具有较强的物理意义;另外,该方法也可以应用在失真数据的分析上.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前兆分析上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浙江北部及邻区震磁对应关系跟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曾小苹等提供的地磁空间相关分析方法对杭州、崇明、佘山、溧阳4个地磁观测点7年的每日21时Z分量绝对观测值进行回归系数B、相关系数R、剩余标准差S的计算。研究其与该区域中小地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三个参量中以相关系数R值更能反映出震磁前兆异常信息;MS≥50地震前存在突发性短期异常,异常持续时间1~3个月不等。异常后在恢复过程中或1~7个月中内有可能发震;利用该方法对该区域综合分析,该研究区范围内半年左右有可能发生5~6级地震或外围如台湾附近区域半年左右的时间有可能发生6~7级强震。  相似文献   

19.
九江-瑞昌MemSsub5.7地震地磁异常的观测与分析y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5年11月26日九江——瑞昌MS5.7地震发生前,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地磁基本场测量和相应的ldquo;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rdquo;显示,震中周围100 km范围内存在显著的ldquo;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rdquo;. 而该异常在ldquo;1970.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rdquo;中并不存在. 2005年12月在震中及其周围地区的21个测点上进行了地磁重复测量, 并建立了ldquo;局部修订2005.0中国地磁基本场曲面样条模型rdquo;. 该模型显示,震后ldquo;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rdquo;明显减弱. 因此认为,ldquo;2005.0九江——瑞昌地磁基本场水平分量异常rdquo;是地震地磁前兆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20.
冯丽丽  高孟潭  陈斌 《地震学报》2015,37(4):588-598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与蒙古科学院天文与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于2011—2012年合作开展了蒙古119个野外地磁测点的测量工作. 本文利用蒙古119个测点准确可靠的地磁数据, 分别加上9组边界点EMM2010模型计算值, 得到了蒙古2010.0年代地磁异常场的9个球冠谐和模型; 给出了地磁异常场北向分量ΔX、 东向分量ΔY和垂向分量ΔZ的等值线分布图, 并比较分析了这9个模型的异同; 同时计算了119个测点的地磁测量值与模型计算值之差的均方根误差σ, 以σ为指标来表征这9个模型的精度, 由此定量评价了边界点选取对模型精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适当引入边界点能够提高模型精度, 而远离测区3°—5°的均匀边界点也能起到改善模型精度的作用. 因此在实际建模时, 应当在计算区域边界引入适当的边界点, 以改善地磁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