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桂北地区晚泥盆世地层以出露范围广、沉积厚度大、古生物化石丰富而著称。近期在1∶5万区调工作中,在桂北融水县南部发现存在深水相的榴江组含锰层硅质岩和五指山组条带—扁豆状灰岩的地层,同时伴生沉积有滑塌构造等现象。五指山组灰岩原岩及滑塌角砾岩角砾成分基本都为含鲕粒灰岩,大量缝合线构造等的发现,证明了该区存在一个深大裂谷海槽,这对桂北地区的晚泥盆世地层沉积古地理及矿产研究有新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广西融水地区上泥盆统融县组,在广西特别是在北部地区广泛发育,其层型剖面由于年代远久部分层段未能保存下来,长期以来,对该套地层的岩性特征存在较大争议。文章通过对两条剖面岩性组合特征的详细研究,认为广西上泥盆统融县组岩性特征总体由下往上为: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白云质含鲕粒灰岩—鲕粒灰岩—鸟眼灰岩及生物屑灰岩,颜色由浅变深,表明其属于晚泥盆世开阔台地相沉积为主,部分为滩后半局限、局限台地环境下的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3.
广西田阳憧舍兰木组碳酸盐岩发现有2~8层,总厚度25~622 m,主要岩性为泥晶灰岩、微晶灰岩、颗粒灰岩和生物结构灰岩,形成于中三叠世拉丁期的浅海陆棚浅滩环境,是广西兰木组厚度最大、层位最高的碳酸盐岩,对今后深入分析、研究田阳至田东一带中三叠世晚期古地理古构造环境以及碳酸盐岩的形成与消亡时间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西德保县都安下泥盆统达莲塘组(相当塘丁组)的陆棚台内洼槽相碳酸盐岩地层中发育一套砾状灰岩。根据其岩石学、生物化石、古构造等特征分析,认为该砾状灰岩既不是沉积作用形成,也非同沉积构造作用形成,而是首先在闭塞的台内洼槽环境中形成大量的碳酸盐结核,然后差异压实作用导致地层表面强烈地凹凸不平或地层整体的不均匀性(致使强度降低),最后在穹隆形成过程中,由于翼部的剪切、弯滑、弯流作用,致使结核发生转动、移动而形成今天所见的砾状灰岩。因此都安砾状灰岩不能用作为包括斜坡在内的一些沉积环境(作用)的判别依据,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六寨地区位于丹池成矿带麻阳矿床与芒场矿田之间,丹池NW向断裂与独山-六寨NE向走滑断裂的交汇部位,具有泥岩夹泥灰岩、硅质岩和扁豆状灰岩组合,以及圈闭性较好的蛮松、六景短轴背斜,地表矿化普遍,物化探异常较好,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
河南登封大金店乡大贾沟下寒武统辛集组、馒头组中的次生岩石——盐溶角砾岩、次生灰岩、石膏硅化岩是盐类沉积物的地表露头。这些次生岩石中角砾的成因是盐类沉积物(主要是石膏)在地表条件下吸水膨胀,在地层的重压下塑性流动使夹层岩石碎裂而成的;次生灰岩则是石膏与大气水反应的产物;石膏硅化岩则是瘤状石膏受次生方解石化后再硅化的结果。沿这些次生岩石倾向在地下深处可找到原生盐类沉积矿床。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在华北其它地区有望找到一定规模的盐类沉积矿床。  相似文献   

7.
综合应用岩石薄片显微镜鉴定、电子探针分析、阴极发光显微分析及流体包裹体温度测试等,研究塔东古城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岩石矿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古城地区中下奥陶统灰岩中发育钠长石自生矿物,钠长石的发育和分布具有独特性,集中发育于鹰山组灰岩地层,以偶见、分散状和沿缝合线富集3种产状分布,主要交代灰岩微晶方解石沉积组分及海底胶结物方解石等早期成岩组分;钠长石的流体温度较高,温度在340~440℃之间,与沉积时或沉积期后不久的浅海岩浆热液喷流作用有关;钠长石被晚期热液鞍状白云石交代,被缝合线及构造裂缝切割改造,为古城地区第一期热液地质作用.该地区钠长石的发现丰富塔里木盆地热液地质作用的矿物学标志,为研究热液地质作用期次和热液演化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广西南丹—河池地区上泥盆统是一套由硅质岩,宽、细条带灰岩及小、大扁豆灰岩组成的地层。对于它们形成的岩相古地理环境,前人(韦仁彦,1982;单勇、李振柏,1983;方道年,1985;石丰江,1985等)做过不少工作。特别是其中的罗富剖面,研究程度更高,并已被确定为华南地区泥盆纪“南丹型”深水沉积的标准剖面。  相似文献   

9.
那坡县坡荷至龙合公路约1公里处,发现上泥盆统融县组下段薄层灰岩与基性熔岩呈沉积接触。 坡荷位于德龙—坡荷背斜的北端,该背斜轴部出露寒武系,两翼为泥盆系,坡荷附近出露上泥盆统融县组下段和基性岩体。融县组下段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呈浅灰夹浅肉红色,中细粒,薄层状,扁豆状构造,层理清楚。岩层风化表面缝合线构造发育。局部见灰岩层间夹透镜状  相似文献   

10.
蠕虫状灰岩是早三叠世一种特殊的沉积现象,对其研究可一定程度上反映生物大绝灭后海洋环境与生物复苏之间的关系。文章对百色地区早三叠世石炮组地层中广泛发育的蠕虫状灰岩进行追索、大比例尺(1∶1 000)剖面测制、采样及岩石薄片进行观察,并对蠕虫状灰岩的分布规律、产出部位、沉积特征、岩性特征及岩相古地理进行调查研究,认为蠕虫状灰岩是在沉积、成岩过程中,由微生物积极参与,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水流作用、风暴作用、重力滑动作用及其他机械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论述了在广西西南地区抗旱找水的工作方法及其成功例子,并认为利用综合物探方法在缺水的灰岩山区寻找岩溶地下水是非常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贺州石林是我国惟一的由大理岩构成的石林,其他石林全为灰岩或白云质灰岩所构成.质纯色白的大理岩习称"汉白玉",因此,贺州石林又被称为"玉石林".贺州石林位于广西贺州市以北约18公里姑婆山南麓的新路圩附近,正好处在姑婆山花岗岩与古生代沉积岩的外接触带内,经研究对比,已得知其原岩为中、上泥盆统的多种灰岩,由于后来花岗岩侵入受热变质而成为大理岩.贺州石林形态类型多样,有柱状石林、锥状石林、尖峰状石林和剑状石林等,是一处极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13.
贵州早石炭世异珊瑚化石,目前仅见报导产于黔西威宁一属种。我们于1981年夏在黔南惠水摆金地区发现了两个异珊瑚化石,一个定为新种Hexahpyllia baijinensis sp.nvo.,另一个为Hexaphyllia sp.,暂未定种名,两个化石保存在一块灰岩上,采自下石炭统大塘组上司段。在这块灰岩上还有皱纹珊瑚、有孔虫等类化石。该新种与本属其他种不同点:林径微小,隔壁加厚明显;体腔呈花朵状。  相似文献   

14.
上泥盆统弗拉斯阶和法门阶界线附近发生了大规模的生物灭绝, 其起因被认为是植物登陆导致的陆地化学风化作用加强及其引起的海洋水体缺氧所致, 但其直接证据还比较缺乏。运用广西地区广泛发育的浅海碳酸盐岩中锶元素(Sr)和同位素(87Sr/86Sr)、铀钍比值(U/Th)记录, 探究了从中泥盆统到下石炭统的陆地化学风化速率及海水氧化还原条件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 在晚泥盆世(法门阶早期)陆地化学风化作用加强, 导致海水中Sr浓度升高, 及更富集重的Sr同位素组分; 低的U/Th比值也显示该时期水体缺氧严重, 海水中U元素被还原到沉积物中, 导致海水中的U浓度降低。陆地表面化学风化的加强对晚泥盆世海洋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波动以及海洋生物的灭绝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绪论 位于大厂锡矿田巴力—龙头山区中泥盆统马家坳组下部生物礁灰岩中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床”,是以规模大、埋深大、厚度大、品位高、微密块状矿石为主而著称。它是我队成矿预测找矿听取得的重要成果。 生物礁灰岩中的硫化物矿床经过多年研究,我们认为:当生物礁灰岩中各个相为成矿有利围岩时,岩石结构,构造作用就是主要的成矿因素。因为围岩有利,不是在生物礁灰岩中普遍都有矿,也不是某个相有利而处处见到矿;而是后期构造作用的地段,控制了矿体的产出。矿化强弱、矿石类型以及某些矿物的分组分带,也随构造形态类型、标高不同而异。因此研究以上一些现象,特别是对构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粗浅的归纳,从中找出一些成矿作用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海阳小纪金矿赋存于早白垩世莱阳群水南组中。矿体多为扁豆体状,矿石矿物成分简单,金矿物以自然金为主,其他金属矿物以赤铁矿、黄铜矿为主。通过分析成矿控制条件认为:莱阳群分布区是寻找该类型金矿的地层标志;NE-NNE向断裂带中,硅化、黄铁矿化、黄铜矿化等蚀变特征是寻找金矿(化)体的围岩蚀变标志;中生代岩体及燕山晚期脉岩发育是寻找该类金矿的岩浆岩标志。其矿床成因属多源多期低温热液充填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本文着重讨论大厂锡矿田生物礁灰岩硫化物矿床中金、银的分布特点。金与毒砂、黄铁矿、磁黄铁矿共生;银有独立矿物,与脆硫锑铅矿关系密切。并进一步阐明了同为100号矿体,同为脆硫锑铅矿,而其中银含量向低标高增加的原因。过去总结大厂长坡矿床中银赋存规律为银含量向低标高降低,这次整理中得到证实的是向低标高银降低的原因,即Mn、Pb,Sb品位降低之故,但仍服从于大厂地区每1%Pb+Sb含Ag为15—17g/T的规律。 生物礁礁灰岩硫化物矿床中Pb,Sb品位是逐步向深处增加,故银含量也逐步增加。经单矿物挑选分析,同为“脆硫锑铅矿”,但其银的含量向深部增加,其原因就是向深处逐步有含锰脆硫锑铅矿出现之故,从而证实了Mn~(2+)—Mn~(4+)时,有助于将Ag~+还原到自然状态,因而提高银的成色,是银在同一矿物中向深处品位逐步升高的原因,这是过去未曾论证过的。  相似文献   

18.
最近,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在海南省进行1:5万区调过程中,在该省西部坝王岭地区牙迫村一带首次发现了类化石,经李家骧鉴定有:Robustoschwagerina,Nankinella和Schwagerina等属。该地区前人曾对其地层划为泥盆系(石碌群)。Robustoschwagerina(壮希瓦格)是苏联学者M·—Maclay  相似文献   

19.
继1976年原广西第八地质队凌云县深洞一带发现古裂隙中早二叠世的沉积灰岩“脉”后,广西区调四分队在南丹县六寨镇一带进行1:5万地质填图中,于丹池褶断带北段东侧发现分布于古裂隙中的沉积灰岩“脉”。它们充填于晚泥盆世和早—中石炭世灰岩中。见“脉”11条,在平面上多呈长条状、透镜状,剖面上呈囊状、脉状,且具右行雁列式排列特征。脉长5—49来,宽  相似文献   

20.
广西地质发展历史,曾经历过复杂的演化历程。晚古生代以前,广西属华南地槽区的组成部分,志留纪末受广西动运的影响,局部除桂东南仍为继承性地槽外,大部分地区转化为地台或稳定性较差的准地台。晚古生代的构造总轮廓是(图1):(1)桂东、桂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